在工作面試的經驗分享文中,經常看到:「面試可以讓我們更認識自己。」在面試之前便很好奇此句何在,直到有了經驗之後,才明白其為何經常被提起。我不是一個面試經驗豐富的人,但在這少數的面試過程中,已經足以印證此老生常談之句。
我是今年政大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九月找工作時總共面試三間紡織成衣業的外派儲備幹部、三間鞋業的外派儲備幹部、一間活動公司的資深活動企劃,總計七間。以下會跟大家分享
我在面試前、中、後對自我的省思與發現。若對外派工作的面試內容有興趣,在我的
〈東南亞外派儲備幹部面試全過程〉有詳細資訊!
面試前:基礎了解——經典面試問題
大家在面試前都知道經典必問題有哪些,諸如:自我介紹、個人優缺點、社團經驗、遇過的挫折、為何想來此公司⋯⋯等等。在這一系列基礎問題中,我們都可以事先準備好回答內容。然而要在多年的生活裡選擇哪些關鍵內容放進自己的回答,是我們對自我進行了解的第一步。
以我為例,有三種整理過去生活的方法:翻閱過去的照片、日記與社群貼文。會讓自己按下快門,甚至提筆記錄或公開發佈的畫面、事件與心情等要素,便是生活中的Highlight。我在審視這些過去時,時常會冒出這樣的內心話:「啊,我都忘記有這段回憶了!」對我來說,現在的自己皆是由過去發生的種種所成就,所以每件事皆或多或少地在我身上種下影響因子。藉由剖析面對事件們的心態或處理方式的改變,可以更明確地明白自己「為何而來」,也進而可以篩選出要將哪些事件放入面試問題的回答裡。
面試中:特質了解——面對「未準備」的反而讓特質顯現
根據所處環境的不同,某些特質會隱藏、某些特質會浮現。當進入學校就讀、公司就業之後,大致會有2年以上在相似環境裡度過,一旦習慣生活並穩定後,便形成了我們的舒適圈。面對習以為常的朋友、同事、作業與工作等等,特質的運用也進而習慣成自然,隱藏在生活裡。而在碰觸到舒適圈外的人事物時,某些特質會在互動及摩擦中突顯出來。
當我在與公司人資互動的過程之下,意外發現自己某些人格特質十分鮮明且突出。因我過去有長期的團隊領導經驗,也對領導一職保有熱情及嚮往,故在求職上皆以此類型為依歸。儘管在面試前有大致的題材準備,然而面試中卻會面臨到未準備的問題或是獲得額外的工作資訊,此時面對問題或資訊的情緒以及臨機應變下所採取的回答內容,便是特質的浮現。
如在我的面試過程中,人資請我舉出兩個團體互動下遇到的挫折例子,只準備一個例子的我,第二個舉例便成為我的隨機應變。從立即選出的舉例中,我發現自我反省與積極是主要促成我擁有良好領導力的背後因素。此外,當人資說明海外工作會遇到的困難與他人的離職原因時,不僅沒有減少我的求職欲望,反倒讓我產生更大量的期待、興奮之情,於是勇於克服困難、具雄心的特質進而不言自明。
以上提到的特質都是本身具備,基本上自己也都知情,只是在習慣或未使用的情況下,逐漸對它們在身上的蹤跡不那麼具有印象。它們在面試中的突出表現,讓我有種「這就是原來的我」的自我認同感,甚至大幅提升了自信。事後更抓著這些彰顯出的特質成為我的動力,去做更多事、規劃並完成一篇篇的方格子文章。
面試後:需求了解——面試後的反思及調整
儘管在面試前會搜集各方的工作相關資訊,也有大略的志願排序,然而因公司與上班地點的不同、年份差距、資料不足等原因,會在面試時產生不同或更多的資訊結果,此時便需要好好釐清哪一間公司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以我拿到offer,同時也是準備目標的兩間公司為例。在面試過後整理出一間有較鞏固的層級制度,薪資福利較佳;另一間則因新建廠區而廣招新人儲備幹部,層級制度較寬鬆、職位跳升快,但薪資福利較差。儘管短期內擁有職位晉升是我的職涯規劃之一,前者又因為人數較滿而晉升空間相對少,但對我來說,一間「有較多前輩引領的公司」會比「短期內職等易上升但工作類型多、易混亂」來得好。對於一個剛進入新領域的人來講,選擇待得下、待得穩實比升得快、待得晃更為明智許多。
以上即為我在面試前、中、後對自我的認識、特質的凸顯及選擇上的省思,甚至也因為面試讓我產生更多的自我認同感與自信心。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帶給大家助益,若有任何問題或回饋都歡迎留言告訴我!
我是林溫,在學習滿足自己創作欲的同時能好好說話,並帶給這個世界一定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