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不少設計師朋友抱怨說,工程師的薪水怎麼這麼高,這輩子都到不了。一位創業的大大也說過
月薪四萬的人很認真可以賺到五萬,月薪十萬的人很認真可以賺到十二萬,但月薪四萬再怎麼認真也不會變成十二萬。
他們的差異不是認真,而是在的行業。
出自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3359
很多人喜歡說薪水不一樣是因為要得學歷、念的學校、進入門檻的差異,但其實這都一點都無法解釋現實狀況。一樣是科技公司,常常念私立科大的也有當到大主管,甚至王永慶只有念到國小,相較一堆博士失業,怎麼可能是學歷或是學校在決定薪水呢?
同樣的,進入門檻也是錯的。在2014年時很多人跑去美國念AI碩士,從幾乎不會寫程式到成為矽谷科技新貴,根本只花了兩年。相較之下,一個壽司師傅要嚴格訓練十年,薪水有比較高嗎?
這裡提供大家另一個角度來解釋,用商業的角度來解釋為什麼不同行業的薪水會差這麼多
1.商業模式的不同
2.價值能否被證明
從商業模式來解釋薪水
這裡想跟大家談談商業模式中很重要的兩個重點:
可複製性 與 產品本身價值
可複製性
我們分別來看看AI工程師與壽司師傅的例子。
今天一間軟體科技公司,舉google來說好了,他們為了打造youtube上的一個推薦功能,所以請了一批AI工程師來處理。這時,如果一批AI工程師一年需要花費100萬美金來打造,可一個優秀的影片推薦功能在美國可能就讓google每年近帳1000萬美金,而用到全世界可能賺到1億美金,但一樣是這個影片推薦功能,不會因為要用到美國或是全世界而更動。
相較之下,一個壽司師傅苦練十年,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主廚,所以一年可以做出1000萬台幣的營業額。不過當這間店為了賺更多錢要開分店時,欸,不好意思還要請另一個壽司師傅。
這就是擴張性/可複製性
壽司師傅一人的產量有限,而AI工程師軟體寫出的程式沒有使用的數量上限。因此壽司師傅對這個壽司店來說,是一個邊際成本,而AI工程師是固定成本。
邊際成本是賣越多就要花越多,但固定成本是不管賣多少都花一樣的錢!
所以公司只要營業額大,固定成本高一點其實無妨,反正都稀釋掉了。而邊際成本大,就不管怎麼賺都賺不多。這就是為什麼~
產品本身價值
這次拿醫師與壽司師傅的來當例子。
醫師一次只能看一個病人,而壽司師傅一次只能做一個壽司,他們的可複製性都幾乎為0
不過如果今天想吃好料,你願意花多少錢吃壽司?
反過來,如果今天心臟好像有問題,你會想花多少錢看病?
這就是產品本身打中了甚麼需求/痛點。需求越大,痛點越痛,那這產品/服務本身價值就越大,做這行的自然也越賺。
用價值能否被證明來解釋薪水
這次拿平面設計師與工程師來舉這例子。
對於一間軟體公司來說,一個產品假設沒有開發方向錯誤(就是有人要用),這時大家買你或是買其他間的產品就是因為這產品有沒有做好,而這完全要依賴她請的工程師。
相較之下,一個產品賣得好是因為平面設計做得好嗎?
其實我們完全沒辦法確定,或是說我們可以將其中一部分歸功於平面設計師。可其他還是因為產品本身好用,打的市場正確,對的行銷.....等等一大串人都做得好,但就沒人知道。
如果請的人不是關鍵人物,如果你是老闆,也不會想花大錢給他對吧。
這就是很多設計師領的薪水跟美工差不多,因為美工是看的到摸得著的,但好的設計卻很難證明。這時老闆怎麼能捨得花美工的好幾倍薪水請一個設計師呢?
這不是老闆小氣,我們回來看看我們日常消費邏輯。
很多人花三萬買一隻iphone,可沒聽過有人花三萬買一張設計超級漂亮的海報對吧。因為價值不一樣阿。不用小米改用iphone可能會讓生活開心一些,一張超級漂亮的海報掛在房間也能讓生活天天都開心一些,但,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對吧。
這就是價值,你知,我知
小結
回到最初那句: 月薪四萬在怎麼認真也不會變成十二萬,這是行業的差業。
不同的行業代表你們使用的商業模式不同,也代表創造的商業價值不同,因此你的工作的價值也不同。
另外,在同業中選職位也很重要。一個研發工程師往往薪水比品保工程師多,畢竟品質好不好是80%還是100%的差異,可研發管的是0%還是100%。這影響力不言而喻吧!這也是前面說的產品/服務價值的應用。
用這兩個視角去看,應該就會知道為什麼有些工作很好賺,有些很難~
喜歡這篇或看完覺得有收穫的請不吝按下愛心鼓勵~
或是留言跟我聊聊你的意見吧!
也歡迎加入
工作經驗智慧交流群組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