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為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用「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來咒罵老人,是相當缺德的;如果用來咒罵年老親人的話,簡直無人性。如果用這句話來辱罵官老爺的話,可想而知對官老爺有多惡之深、恨之切!
但,這句話就偏偏出自孔子的口,是不是匪夷所思?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憲問46】
原壤見孔子來,他卻攤平而坐在那兒等待。孔子說:「你小的時候就不曉得遜讓尊長,長大後又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活了這一大把年紀還不死,你真是一個偷世玩日的賊呀!」孔子以手杖輕輕地敲了他的小腿。
事緣孔子的一個從小就一起跑街搵食的老死原壤,他媽媽剛過身,孔子念在幾十年的交情,也知道他經濟條件不好,長期弔兒郎當,故而帶著幾個學生前往協助治喪。誰知見原壤若無其事,攤開雙腳而坐,既無傷痛,也無悽戚,於是便以半教訓半斥責的語氣,說了原壤這幾句話。
其後,孔子便親自抹擦棺木,準備把他母親入殮。而原壤呢,不但沒有親自辦理後事,而是敲著棺材而歌,一點悲傷之情也沒有。
其後有學生對孔子說:「像他這樣的人,娘親過身,毫不悲傷,是不是可以絕交呢?」
孔子說:「丘聽聞有句話: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算了吧,親人終歸是親人,故友終歸是故友。既然大家都是幾十年的老死,就不應該放棄這幾十年的交情呀。(以上情節,是根據《禮記·檀弓下》的記載而轉述。)
孔子這句「老而不死」,只是對著原壤這個老死說的,而不是泛指所有老人。一個老而無德行的人,為老不尊,確實令人鄙視的。
粵語說「唔死都冇用」,通常都是愛之深而斥之切,難道死了才有用嗎?
那麼,孔子當時是不是咒罵故友,自行判斷啦!
(寫於2022年5月15日)
連日十篇「誤解孔子的十句話」,希望有心人能領會。孔子之所以被誤解,並非孔子難以理解,而是世人多以知識層面去解讀,而欠缺對孔子的生命情懷的體會,無怪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支離破碎的知識越多,生命的內涵就越淺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大陸的網絡文章,對孔子這句「硜硜然,小人哉!」全是負面的看法,而大部分都把這句話解說為「淺薄固執的小人」;更有甚者,批評孔子前語讚賞「言必信,行必果」,而後語則辱罵這些言行不變通的人(必信必果),通通都是固執己見,不問是非的小人。這樣的解說孔子,真是匪夷所思呀! 要疏理這句「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
有一次,宰我在課堂上與孔子論辯,彼此一來一往;而宰我唇槍舌劍,論點清晰有據,直把孔子氣壞。最後,宰我竟然自行離開講壇,沒繼續上課。爭論什麼?大家都知道,就是宰我認為三年之喪太長久了,一年便足夠。 宰我的理據有二: ①是社會功利的理由 若守喪三年,就沒有人去講求禮樂,那禮樂就會敗壞不傳了。對社會經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11】 這則《論語》,打從「新文化運動」以來,可能是最受人質疑和詬病的。 為什麼要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呢?三年之後是否就可以改呢?什麼叫做「父之道」呀?父親生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嗎?如果父親做過壞事、做過不道德的事,難道兒子要三年都不能
過去提起「君君、臣臣」這句話,不少人就批判孔子屬於君權主義;也就是說,孔子是主張君尊臣卑,君上臣下,純屬上下從屬的關係。 這個扭曲的解讀,是西漢董仲舒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目的就是要討好漢武帝。綱,就是帶領、主導。於是,就利用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這句話,替君權統治,名正言
孔子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直都受到大陸的學者所詬病(港臺兩地都有),指這是徹頭徹尾的愚民政策,只須跟從政令去做,毋須讓民眾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民初,有些衛道之士(如康有為、梁啟超),乾脆把這句話重新斷句為: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成語,現時都解作愚蠢到極,完全是貶義。但,典故的原意,是非常正面積極的,它原是褒詞。 話說甯武子,是春秋時衛國的大夫,他生長在一個戰亂頻仍的年代,衛懿公好鶴誤國,北狄奪取衛國朝歌城,寧武子及家人隨逃難的人群一路東奔。後來衛文公在齊桓公的幫助下復國,並遷都楚丘,寧武子開始在君主身邊作官,並逐漸嶄露
在大陸的網絡文章,對孔子這句「硜硜然,小人哉!」全是負面的看法,而大部分都把這句話解說為「淺薄固執的小人」;更有甚者,批評孔子前語讚賞「言必信,行必果」,而後語則辱罵這些言行不變通的人(必信必果),通通都是固執己見,不問是非的小人。這樣的解說孔子,真是匪夷所思呀! 要疏理這句「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
有一次,宰我在課堂上與孔子論辯,彼此一來一往;而宰我唇槍舌劍,論點清晰有據,直把孔子氣壞。最後,宰我竟然自行離開講壇,沒繼續上課。爭論什麼?大家都知道,就是宰我認為三年之喪太長久了,一年便足夠。 宰我的理據有二: ①是社會功利的理由 若守喪三年,就沒有人去講求禮樂,那禮樂就會敗壞不傳了。對社會經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11】 這則《論語》,打從「新文化運動」以來,可能是最受人質疑和詬病的。 為什麼要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呢?三年之後是否就可以改呢?什麼叫做「父之道」呀?父親生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嗎?如果父親做過壞事、做過不道德的事,難道兒子要三年都不能
過去提起「君君、臣臣」這句話,不少人就批判孔子屬於君權主義;也就是說,孔子是主張君尊臣卑,君上臣下,純屬上下從屬的關係。 這個扭曲的解讀,是西漢董仲舒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目的就是要討好漢武帝。綱,就是帶領、主導。於是,就利用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這句話,替君權統治,名正言
孔子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直都受到大陸的學者所詬病(港臺兩地都有),指這是徹頭徹尾的愚民政策,只須跟從政令去做,毋須讓民眾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民初,有些衛道之士(如康有為、梁啟超),乾脆把這句話重新斷句為: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成語,現時都解作愚蠢到極,完全是貶義。但,典故的原意,是非常正面積極的,它原是褒詞。 話說甯武子,是春秋時衛國的大夫,他生長在一個戰亂頻仍的年代,衛懿公好鶴誤國,北狄奪取衛國朝歌城,寧武子及家人隨逃難的人群一路東奔。後來衛文公在齊桓公的幫助下復國,並遷都楚丘,寧武子開始在君主身邊作官,並逐漸嶄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孔子五十學易。曰:加我數年以學易則無大過矣。 大過。澤風大過卦。孔子五十學易。曰:加我數年以學易則無大過矣。 大過。澤風大過卦乃遊魂卦。兌上巽下如棺材象埋地。 孔子已知自己大限將於二十多年後來至。 再學易幾年將能延壽避凶。乃嘆。加快傳學。 已知自己死亡將至。研易太晚。
黃色加藍色是青色,笨巧加德行是什麼?是一個叫宰我的孔子學生。宰我曾問孔子:父母死了,服喪三年,為期太久長了。君子三年不習禮,禮一定會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荒廢。舊谷已經吃完,新谷已經登場,取火用的燧木已經輪換了一遍,服喪一年就可以了。因此青色在我的文字演化裡,就是宰我了。 孔子回答說:喪
「蔽而不成」是《老子》,「敝而新成」是《文子》。前者有艸、後者無艸。前者為『不』、後者為『新』。兩者之前都是「不欲盈」。 「敝」,按說文:「帗也。一曰敗衣。」「蔽」,按說文:「蔽蔽,小艸貌。」無論是「敝」或「蔽」,後接「不成」或「新成」均不可通解。後者是「遮」之意,前者是「舊」之意。另敝(蔽)不新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公冶長第五) 。 杇(wū),粉刷牆壁。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很生氣,在其它弟子面前責駡他:『腐朽的木頭沒法雕刻,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孔子名丘,字仲尼,近代文人余光中幫孔子取了一個摩登的英文名字:Johnny Kong(註1)。孔子如果知道,必定會莞爾一笑,並欣然接受。 孔子擁有禮學權威稀缺的幽默感,要真正認識他,必須將他從聖人的祭壇上請下來,從中華文化的刻板框架中請出來,還他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他高度讚揚「野」及「野人」。相
Thumbnail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第二)。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就是諂媚;見到該做的事而不做,就是沒有勇氣』。   按照舊時禮法,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自己國家信奉的神祇。祭祀他人的祖先或其它國家的神祇,就是違禮。但到了孔子所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孔子五十學易。曰:加我數年以學易則無大過矣。 大過。澤風大過卦。孔子五十學易。曰:加我數年以學易則無大過矣。 大過。澤風大過卦乃遊魂卦。兌上巽下如棺材象埋地。 孔子已知自己大限將於二十多年後來至。 再學易幾年將能延壽避凶。乃嘆。加快傳學。 已知自己死亡將至。研易太晚。
黃色加藍色是青色,笨巧加德行是什麼?是一個叫宰我的孔子學生。宰我曾問孔子:父母死了,服喪三年,為期太久長了。君子三年不習禮,禮一定會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荒廢。舊谷已經吃完,新谷已經登場,取火用的燧木已經輪換了一遍,服喪一年就可以了。因此青色在我的文字演化裡,就是宰我了。 孔子回答說:喪
「蔽而不成」是《老子》,「敝而新成」是《文子》。前者有艸、後者無艸。前者為『不』、後者為『新』。兩者之前都是「不欲盈」。 「敝」,按說文:「帗也。一曰敗衣。」「蔽」,按說文:「蔽蔽,小艸貌。」無論是「敝」或「蔽」,後接「不成」或「新成」均不可通解。後者是「遮」之意,前者是「舊」之意。另敝(蔽)不新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公冶長第五) 。 杇(wū),粉刷牆壁。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很生氣,在其它弟子面前責駡他:『腐朽的木頭沒法雕刻,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孔子名丘,字仲尼,近代文人余光中幫孔子取了一個摩登的英文名字:Johnny Kong(註1)。孔子如果知道,必定會莞爾一笑,並欣然接受。 孔子擁有禮學權威稀缺的幽默感,要真正認識他,必須將他從聖人的祭壇上請下來,從中華文化的刻板框架中請出來,還他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他高度讚揚「野」及「野人」。相
Thumbnail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第二)。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就是諂媚;見到該做的事而不做,就是沒有勇氣』。   按照舊時禮法,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自己國家信奉的神祇。祭祀他人的祖先或其它國家的神祇,就是違禮。但到了孔子所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