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2019)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這是個層次相當細緻的故事。每個人都深陷於某種難以化解或看不見盡頭的悲傷。他們不知所措、遙遙欲墜、且遍體鱗傷。

傷口始終存在。有時,時間無法讓人繼續前進。

這個故事最讓我感到驚艷的,是它談論「傷害」的廣度與深度:不單單只是加害者vs. 被害者,或相信人人有人權的律師vs. 以丟糞洩憤的民眾。也不單單只有法律,還有追求收視率vs. 特立獨行的媒體,以及精神醫療。

黑與白從來就無法輕易的劃分。殺人犯的家屬、被害人的家屬、律師的家屬......每個人看待事件的眼光與角度都不一樣,每個人面對傷口的態度也不一樣。

於是看著看著,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某一部分的自己,然後努力探尋出一條可以呼吸的道路。「這是個關於治癒的故事。」林君陽導演說。

如何面對生命的破裂,沒有標準的SOP。《我們與惡的距離》探究的,是從不同視野觀看「惡」這件事,然後思考何謂「善」。我們的生活彷彿一個巨大的圓,你做的決定、秉持的信念、追尋的價值、渴求的目標,都會影響到以你為中心所畫出的人類。影響愛的長相、影響恨的模樣。

有時,跳出自己的眼睛,進入他者的生命,可以更理解這個巨大的圓。媽媽為什麼沒有時間陪我過生日、哥哥為什麼如此不顧一切、爸爸為什麼爛醉如泥、女兒為什麼不和我說心事......人像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思緒與情感,但只要鼓起勇氣翻開第一頁,你就能更靠近一點。

映後有觀眾表示,台灣人可能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這樣一部電視劇。我覺得,不會有所謂「準備好」的時點。如何面對傷口一直是個殘忍的問題,因為沒有親身經歷的想像,與親身經歷的衝擊,怎麼可能一樣?但《我們與惡的距離》至少是個起點,透過這部電視劇,我們能開始思考自己如何與失去後的世界共處,並嘗試理解恨與愛的多面性。

在第一集播映後的片花中,吳慷仁飾演的律師流著淚大喊:「這是我熱愛的工作!」讓人動容。在這個故事中,律師的「圓」也面臨破碎。編劇呂蒔媛真的太強大,豐富又細膩的角色、彼此纏繞的生命,以及多元的議題討論,讓人期待後續。

Ps1. 我非常喜歡特映給每個觀眾的小禮物:一份內容豐富的報紙(裡面居然有心理測驗哈哈哈)和人物名信片♥️

Ps2. 林宥嘉唱的主題曲〈別讓我走遠〉爆好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瑟西的沙龍
8會員
129內容數
關於韓劇、日劇、陸劇、英劇或美劇的心得或劇評。一集集的時光,彷彿戲如人生,充滿各種主觀性,與各種的我。
瑟西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2/09
《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口說話。 你不是我,所以永遠無法體會我的感受。可是沒關係啊,我現在說給你聽。請你給我一個機會,讓我慢慢地說;也請你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地聆聽。
Thumbnail
2022/12/09
《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口說話。 你不是我,所以永遠無法體會我的感受。可是沒關係啊,我現在說給你聽。請你給我一個機會,讓我慢慢地說;也請你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地聆聽。
Thumbnail
2022/11/14
政大中文影展「你不是一個人憂鬱」時就一直很想看,今天終於鼓起勇氣看了,然後忍不住寫很長😂。我其實沒有親眼看過這樣的人生,或接觸過這樣的心情,儘管如此,我還是很害怕我會因為看到學妹茉莉的破碎而破碎。 我害怕我心目中的北一女中也因此而破碎。畢竟我真的在那所學校擁有很美好、很燦爛的回憶。
Thumbnail
2022/11/14
政大中文影展「你不是一個人憂鬱」時就一直很想看,今天終於鼓起勇氣看了,然後忍不住寫很長😂。我其實沒有親眼看過這樣的人生,或接觸過這樣的心情,儘管如此,我還是很害怕我會因為看到學妹茉莉的破碎而破碎。 我害怕我心目中的北一女中也因此而破碎。畢竟我真的在那所學校擁有很美好、很燦爛的回憶。
Thumbnail
2022/11/14
哇賽這部要和《天黑請閉眼》一起成為我最愛的推理懸疑台劇了。真的很讓人驚艷!!劇情非常豐富,有刺激的法庭攻防(撇開故事中關於法律方面的小bug😂)和層層堆疊的追兇解謎,也有甜蜜曲折的愛情和其他也很精彩的支線故事。 角色設定非常飽滿,尤其李國毅,把男主角柯震宇塑造的好成功,演技完全值得掌聲鼓勵!
Thumbnail
2022/11/14
哇賽這部要和《天黑請閉眼》一起成為我最愛的推理懸疑台劇了。真的很讓人驚艷!!劇情非常豐富,有刺激的法庭攻防(撇開故事中關於法律方面的小bug😂)和層層堆疊的追兇解謎,也有甜蜜曲折的愛情和其他也很精彩的支線故事。 角色設定非常飽滿,尤其李國毅,把男主角柯震宇塑造的好成功,演技完全值得掌聲鼓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以一起戲院槍擊案為主軸,透過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人權律師、記者、醫生、社會大眾等角色,來看待這事件的後續效應。接露每個角色背後善與惡的一面。
Thumbnail
以一起戲院槍擊案為主軸,透過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人權律師、記者、醫生、社會大眾等角色,來看待這事件的後續效應。接露每個角色背後善與惡的一面。
Thumbnail
<內文提及劇透,請考慮後閱讀> 追《八尺門的辨護人》的期間,是孩子的暑假。我趁著晚餐之後的空檔,看著手機。 孩子站在我旁邊問說「這在演什麼?」 向來有問必答的我,話到嘴邊,猶豫了。死刑、法庭、漁工、移工、律師、辨護,這些名詞對一個小四生來說,太難懂、也太遙遠了吧? 但又想想,難道離我就很近嗎?
Thumbnail
<內文提及劇透,請考慮後閱讀> 追《八尺門的辨護人》的期間,是孩子的暑假。我趁著晚餐之後的空檔,看著手機。 孩子站在我旁邊問說「這在演什麼?」 向來有問必答的我,話到嘴邊,猶豫了。死刑、法庭、漁工、移工、律師、辨護,這些名詞對一個小四生來說,太難懂、也太遙遠了吧? 但又想想,難道離我就很近嗎?
Thumbnail
《一場快樂勝過千萬悲傷》就讓我看見了律師背後,崇高的人性。這些真實世界會擊碎你原本看待世界的方法,隨著故事的起承轉合,當發現「啊,竟然是這個走向啊」才發現人活著真的會陷入偏見又具有主觀意識的世界。
Thumbnail
《一場快樂勝過千萬悲傷》就讓我看見了律師背後,崇高的人性。這些真實世界會擊碎你原本看待世界的方法,隨著故事的起承轉合,當發現「啊,竟然是這個走向啊」才發現人活著真的會陷入偏見又具有主觀意識的世界。
Thumbnail
誠如在書中作者所說的:「人生道路上必定會有大大小小的關卡。在這條路上,我們偶爾會失去力量、偶爾也會感到挫折,儘管如此,我們之所以能夠堅持下去,是因為就算只是在路邊發現一朵野花,也能得到感動。因為人類就是有著千萬悲傷,也能靠一場快樂繼續生活的存在。」
Thumbnail
誠如在書中作者所說的:「人生道路上必定會有大大小小的關卡。在這條路上,我們偶爾會失去力量、偶爾也會感到挫折,儘管如此,我們之所以能夠堅持下去,是因為就算只是在路邊發現一朵野花,也能得到感動。因為人類就是有著千萬悲傷,也能靠一場快樂繼續生活的存在。」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口說話。 你不是我,所以永遠無法體會我的感受。可是沒關係啊,我現在說給你聽。請你給我一個機會,讓我慢慢地說;也請你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地聆聽。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口說話。 你不是我,所以永遠無法體會我的感受。可是沒關係啊,我現在說給你聽。請你給我一個機會,讓我慢慢地說;也請你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地聆聽。
Thumbnail
這是個層次相當細緻的故事。每個人都深陷於某種難以化解或看不見盡頭的悲傷。他們不知所措、遙遙欲墜、且遍體鱗傷。 傷口始終存在。有時,時間無法讓人繼續前進。 這個故事最讓我感到驚艷的,是它談論「傷害」的廣度與深度:不單單只是加害者vs. 被害者,或相信人人有人權的律師vs. 以丟糞洩憤的民眾。
Thumbnail
這是個層次相當細緻的故事。每個人都深陷於某種難以化解或看不見盡頭的悲傷。他們不知所措、遙遙欲墜、且遍體鱗傷。 傷口始終存在。有時,時間無法讓人繼續前進。 這個故事最讓我感到驚艷的,是它談論「傷害」的廣度與深度:不單單只是加害者vs. 被害者,或相信人人有人權的律師vs. 以丟糞洩憤的民眾。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道歉有用的話,還要警察幹嘛?」相信不管聽過或看過流星花園這部偶像劇的你,對這句話一定不陌生。 讓我想到近年來,許多校園或職場霸凌事件逐漸浮上檯面,不論是受害者或加害者還有第三方媒體,儘管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但,事件過後,又該如何去面對並避免下一個悲劇呢?
Thumbnail
「道歉有用的話,還要警察幹嘛?」相信不管聽過或看過流星花園這部偶像劇的你,對這句話一定不陌生。 讓我想到近年來,許多校園或職場霸凌事件逐漸浮上檯面,不論是受害者或加害者還有第三方媒體,儘管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但,事件過後,又該如何去面對並避免下一個悲劇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