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6_到底怎麼寫開頭?

2022/12/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文章開頭寫得不怎麼順,於是想藉這篇文章整理參考用框架,即便毫無靈感時,也能順利書寫。套句我常反問人的話:「你做這件事想達成什麼目的?」,你的通篇文章想達成什麼目的,將決定你運用某些元素的優先次序,也決定了開頭要用什麼框架。

先決定你的目的

  以讀書心得為例,首要問題便是:你是為了服務他人為先?還是服務自己為先?兩者會產生極大不同。
  以服務他人為主要目的時,首要任務便是抓住讀者的注意力,然後及早告訴讀者,讀完文章他能獲得的好處,同時維持字句間的閱讀流暢性,即便有些聯想很有意思,某些主張具有兩面性,你也要取捨,若是會讓讀者走神,就不該在當篇文章內探討。總結一段話,抓住他的眼球,給他實在的好處,吸引他讀完文章。
  反之,以服務自己優先則有很大不同,讓其他讀者有收穫只是附帶價值,通常是作者想要解決自身的某種課題於是書寫,透過書寫整理自身想法,再經過編修去蕪存菁,得到未來也適用的某種模式、某種經驗、某種體悟供自己沿用,以及未來遇難題時像過去求解,因為包含個人的價值主觀偏重,所以更適合自身,但也更不具泛用性。  

讀者價值框架的3要素

1.讀者感覺良好

  提供讀者理性或感性上的好處。你能不能幫讀者問出他們心中不好具體化的問題?你能不能幫讀者定位出他們複雜的情緒?如果可以,你的文章將與讀者建立起極大的共鳴,讀者會感受被理解的愉悅感,進而產生信任,有更高的機率將文章讀完。
  怎麼做?我認為沒有快速法,只有靠時間慢慢磨。多讀書本文章,積累可用資料庫,多主動練習問好問題,多主動揣摩他人情緒,寫下來並印證它,日積月累,自然而然便容易寫。

2.用字淺顯

  新手作者用自己的角度寫文章時常會有一種通病,文字寫了出來,但脈絡藏在腦中,用自己的隱喻、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某種想法,徒增讀者閱讀的困難。讀者在那揣摩半天生出各種版本的解讀,get不到作者的真正要表達的意義。
  如何解決這種困境?想像如果把自己降到國中畢業的國文程度來讀自己的文章,哪邊讀起來特別卡,哪邊就應該把長句分解成多個短句,少用的詞語改用更通用的詞語,專有名詞盡量用簡單譬喻來代替。或者簡單點,請你理組的朋友幫你讀讀,哪邊他覺得邏輯不順,就適時改哪邊。

3.引發行動

  無論多有用的道理,都比不上確實的行動。要真正帶給讀者好處,並影響他的生活,你必須引發他的行動。實際做法為,在前文中用問句、用情緒,勾起讀者想改變的慾望,並簡略的告訴他,你會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再於文中建立說服的論述,並提供方法。    

作者價值框架的3要素

1.個人初衷

  每個人所遇見的課題都有其獨特性,在特定的時空下、懷抱某些基本信念、當時情緒的高低、積累的認知邊界、過往類似成敗留下的經驗、鄰近事件產生的衝擊等等,真要說是說不完的。
  但奇妙的一點,若課題發生不久,你若有好好書寫且自我體察功力也到位的話,可以在前文內說明寫這篇文章的起心動念,未來的你會很容易穿越時空,令心智狀態及情緒狀態回到課題發生的當下,再次複習課題。

2.如果下一次…

  如果不能改變下一次的行動,那你所學的無法稱作經驗—就僅是記憶而已。前言中可簡略提及改變了自我哪方面的想法,打算設計如何的作法運用在哪裡,於內文再擴寫詳盡的內容;甚至未來若實際應用了,再回來補篇後記補述實驗成果與修正。

3.核心問題

  有時候我是心中先有問題才去找書的。腦中想著,看看這本書的序言與目錄似乎有大機率能回答我的問題,於是將書帶回去讀,帶著問題一是去讀,近期所的去回答我的問題。這種前言可說明自己試圖用這本書回答什麼問題,內文標題以一個個解答的主題句作為子標題呈現,並在最後一段反思自己當初的問題,預想跟現實的差異、修正成更好的問題、引發了什麼樣的新思考、新問題。

實際書寫例子

作者框架

  當我手拿著借的《彈性習慣》,我腦中思索當初解這本書的理由。好像是當初看瓦基版的子彈筆記中,提及每個月養成3個好習慣,就是出自該書的想法,當時引起了我的興趣,好奇《彈性習慣》中怎麼講的,於是想到手到,立刻在圖書館網頁上「下單」。

讀者框架

  你想維持住好習慣?不想再陷入「中斷好習慣、自責、耍廢、算了」的丟掉好習慣四部曲嗎?《彈性習慣》的作者 Stephen Guise,用自己做實驗,墮入廢人狀態再重新回復,給你一套有效的方法並激勵你,無論你現在如何,只要去執行你就能維持住好習慣,朝人生目標穩定前進!

      
筆者曾經在相關問題被問倒了。仔細想想若能好好思考並給出答案,相信對任何處在逆勢的你我都能有所幫助。遂透過閱讀,雜揉筆者體悟,輸出從弱者觀點思索的競合策略和戰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