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這個癥頭,會發生在新手老師身上
是的! 我說的就是以前的我
剛開始教學的第一年,對於學生的來來去去,需要很多時間消化及適應
特別是我在補教業,總是會有不能預期學生離開的時候
可能決定要回國了、想換個城市居住、因為工作因素暫停學中文等等等的原因
幸運的是,我的第一批學生,至今都還跟我保持聯絡
可能也因為長住在台灣的關係,還像朋友一樣偶爾噓寒問暖、關心近況、一起吃頓飯
某天看到一本書上寫的某種心理學理論,似乎能夠呼應一下這種「失落感」
「幫助別人的人,會比被幫助者喜歡幫助者更喜歡被幫助者。」
哈 有點繞口 再套個公式
「A幫了B,B的確可能會對A產生感激之情,但其實A對B的情感可能更甚B對A」
意思就是,幫助別人的人(A)因為在幫忙別人(B)的時候,其實無意間產生了一種好感
這種好感可能是,我(A)有能力照顧別人(B)、我(A)現在在幫助他(B)、我喜歡現在的自己(A)
重點在於最後,
我喜歡現在的自己
所以中文裡有句話是,施比受更有福
英文則是 It’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
由此可證,為什麼那麼多”美式”風格的電影,會有一些英雄式的劇情,拯救人類拯救地球
再回到最上面說的「面對學生的離開」所產生的失落感
我自己曾想過這個問題,推論原因可能是
1.因為是新老師,因為是難能可貴的第一批學生,教學上都會特別投入特別準備,甚至特別用心。道具五花八門、字卡彩色筆樣樣俱全,說話也字字斟酌,連事前演練都花上半天、一天甚至更久的時間,你投入了很多所謂的「時間成本」
所以,當他們離去,自然而然會有種失落感(少了什麼的感覺?)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現在的教學技巧,其實已經(也應該)比當時的第一堂課更好。能夠用比當時快5倍的速度讓學生馬上進入狀況
2.因為面對的是一群外國學生,所以當學生有生活上的大大小小問題、或麻煩,老師總是親力親為。或許有些老師會覺得不可思議,也或許有些人覺得不必要。
但我也真的看過好多老師,真的把學生大大小小的事照顧得很好
這沒有好或不好,我也無意評論。畢竟我也曾是這樣,對待學生像朋友一樣照顧的老師(只是我還是會看狀況協助拉,畢竟這才能讓他有所成長(老媽視角哈)
3.你喜歡這樣的自己
再度切換到上面說的心理學行為,你喜歡幫助別人的自己
當然這些捨不得,還包含許多人與人間的情感交流。
這個學生就是跟你特別投緣、那個學生就是跟你的個性非常契合。
但曲終人散(?)終有一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路要走。
有次上課,我隨口問了一個年輕的英國學生一個問題(因為他下個月就要回國),在台灣的這一年有什麼感覺? 覺得怎麼樣?
他突然感傷地說,要離開朋友、老師、同事等等的人,覺得有點難過。需要一點時間適應,生活習慣要再度改變,周遭的人事物也不一樣。
後來,我告訴他,
「我覺得人生是一列火車,有的人在這一站上車,有些人在這一站下車。來來去去。」
當初我面對學生的課程結束,捨不得外,還有失落感。
花了一些時間去適應、調適。
所以每當我看到熱血的新老師,面對一個班級時,那種用力賣力的態度
會找個時間飄過去說:學生離開了不要太在意、太難過唷!
ps.阿如果是現在的我,知道學生要離開,雖然也會捨不得,大概10分鐘(?) 然後祝他一切順利 哈哈哈哈
(因為我相信,也祝福他們會過得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