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課=帶活動=不無聊(?)

2022/11/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曾有老師在ig上問我:
「我是新手老師,每次上課都要想活動。
因為我覺得課堂上得很無聊,又要想很多活動,導致備課效率很不好。」
好的好的!我們先來釐清一下…

「一定要帶活動嗎?」

如果老師覺得活動很無聊或是沒有幫助,其實學生也就會是這樣的結果
那我倒覺得老師就好好的上課就好
「帶活動一定要活潑、整個班上都鬧哄哄的才有歡樂的氣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參加過一些活動
活動氣氛很嗨,大家都笑得很開心
但參加完以後總有種空虛感
對這個活動的感想就是:對!很好玩!
帶活動的方式有很多,我自己也會考量很多方面

有沒有一種語言課是…

老師從頭到尾也沒有帶活動
但是靠著老師的魅力(不是,是良好的互動)
讓你覺得下課後滿累的(因為一直動腦)
但是,感覺自己又增長了一點
好像對這個語言越來越有興趣、有成就感
姑且不論是不是語言課
以前我上課的時候,特別喜歡某些科目的老師的課
可能是老師本身很幽默、老師會在課堂上跟你互動
可能是老師把難的事情教得簡單易懂
又或者就是老師跟班上氣氛都很好,氣氛一好整個感覺也很好
我的第一個團班,前半年其實也沒帶什麼活動
頂多就是把課本的內容變成能夠動手做的東西
(因為光是想辦法把課本內容盡量用全中文的方式表達,就夠讓我頭痛的了)
所以,這些動手做的可能是把問題跟句子印出來,讓他們去配對;
或是把注音符號寫在白板,請他們按照順序連連看;
請他們用比手畫腳的方式表達生詞(例如感冒的症狀)
後來自己的教學也慢慢慢慢進入軌道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老師分享的教學遊戲、app應用等
那陣子我也有點慌亂,希望課堂也可以這樣用、那樣玩
卻發現有一些學生不習慣使用app(可能要連wifi、手機跑得比較慢等等)
有時候他們就只想要一堂簡簡單單的語言課
但這個簡單不是老師從頭講到尾,而是最好讓學生能自己從頭講到尾
語言是種工具,簡單的溝通可以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買東西、問問題)
更高階的溝通,我認為是可以傳達出這個人的價值觀和態度的一種利器
如果課堂上都沒有機會開口練習,只是一直聽
等到真正要去買東西、要和同事閒聊
應該會有一種很想說,卻一言難盡的感覺

回到帶活動這件事,到底要不要帶活動呢?

帶,為什麼不?

不過這裡的活動不應該侷限在要全班跑跑跳跳,玩遊戲、大笑、比賽的那種
簡單的你說我猜、我說你畫、我聽你表演、故事句子接龍都是課堂上我常用的活動,而且目的很簡單,我不需要特別說明活動的用意
學生看到老師示範「你說我猜」,就會知道「啊!我們現在要複習生詞」
「故事接龍」就是「練習口說,而且是表達更長的句子」
高中的時候,剛好有機會去日本的一所高中參訪交流
出發前學校還特別幫我們上基礎日文課
老實說,我現在連五十音有哪些都忘記了
但有一句話「可以一起拍照嗎?」深深刻在我的腦海裡
因為我和同學們去到哪裡都覺得很新奇
就大膽的用這句破破的日文,到處跟別人拍照(哈哈)
有人熱情回應,也有人禮貌婉拒
但因為這樣的「互動」,讓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句日文
最後,總結一下我對中文課堂帶活動的想法與建議
1.帶活動前先想想目的、花費時間、道具教材可不可以重複利用、怎麼示範及可能的反應
2.偶爾帶活動就好,雲霄飛車體驗一次很刺激好玩,體驗100次就無感了,回到語言本身的「溝通互動」才是本質
3.不一定是跑跑跳跳、大笑大叫的競賽才叫活動。請學生把最近的煩惱寫在便利貼上,大家輪流用中文適當地給建議,也算是一種小活動
4.老師要問問自己,「這個活動真的能幫助學習嗎?」如果心態上已經覺得這個活動沒什麼效果、很無聊,就像煮了一道自己也覺得難吃的菜,應該也不敢請別人吃了…
5.多參考多學習,網路上有很多很棒的老師分享自己的活動教學,不管是教大人或是小孩,試試看就會知道適不適合自己的課堂了
*有一個也是我考慮要不要帶活動的重點:

學生年紀、個性和班上氛圍

年輕的學生需要比較多活動去包裝練習
而且他們比較樂意接受比手畫腳、搶字卡或是有些會不小心出糗的活動
據我觀察,30歲以上的學生,心門比較重(哈)
而且平常下班都很累了
語言課就讓他們多多動嘴巴,開口就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Helen賴
Helen賴
華語老師/教中文的/在教室環遊世界超過3000+小時/喜歡放空其實是觀察/心理輔導文化差異移民移工性別議題最感興趣。最近開始玩Podcast,歡迎搜尋「在教室環遊世界的中文老師」聽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