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跑過長草地,衣服沾上令人陶醉的香氣。我停在阿奇代爾堡的巨大橡樹前,臉頰貼著樹皮,感受那老邁、粗糙的外皮,它的保護層。我聽到它呼吸,我們的節奏交織。我閉上雙眼。
三百年的生長,三百年風華鼎盛,三百年邁向死亡。每思及此,便覺自己渺小如竄爬於這巨偉生物皮上之蟻。——春,06/02
春山出版的《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日記》,由楊雅婷翻譯的文字非常迷人,廖韡的書封設計也令人愉快。
我喜歡日記,帶有一點私密性和隨意,然而也有一種咀嚼反芻的真實。
真是一本美麗而閃閃發光的書,大概仍處在閱讀後的喜悅,彷彿可以聞到陽光、樹葉簌簌的聲響和水流的涼意,真實的心與眼看到的東西,總是反映出觀者的心緒。
觀看本書之時,一邊聽著中村遼(Haruka Nakamura)較早期的《Grace》(2008),輕快而躍動,就像這本書的生命力一般。
書中記錄了達拉.麥克阿納蒂(Dara McAnulty)十四歲到十五歲間,在四季間觀察生命萬物的生活。
對自然的喜愛、對自身「自閉症」群體與他人關係的沮喪和疑惑、對家人的愛、對搬家的恐懼與難過、對教育和自然脫節的質疑,在處於青少年時期的達拉來說,非常清明的陳述出這位年輕學者的觀看。
當我們的世界堆滿建築,大自然被擠到邊緣,能有所助益的就是這些進行野性抵抗的小塊土地。有時候,我覺得想法和言詞都堵在胸口——就算被聽見和讀到,會有任何改變嗎?這個念頭刺傷了我,並加入我腦中不斷起衝突的其他想法,即使當我在享受美好的片刻,它們仍纏鬥不休。——春
達拉的家庭給予他極大的擁抱和對生命個體的尊重,這是滋潤他的養分,我非常喜歡在搬家之前,他的母親分配給家中孩子每個人提出的地方排程單獨一天的活動,「於是人人都覺得自己的心聲被聽見,能跟心目中的特殊地點告別」。也因為這樣的家庭,達拉與手足的關係也非常平等。「布拉妮眼中沒有生存的等級,因此世界上也不該有生存的等級。最微小的生物跟漫游大草原、翱翔天際或盪躍林間的鳥獸一样重要,同樣值得關注和敬畏,對布拉妮和我來說,眾生皆平等。」
然而曾在體制群體受過的傷害,也能從文字中刺傷我們,不論是誰,可能都有處於被害或轉換加害者的身份,然而面對相異,我們是否依舊不夠成熟與包容,然而即使包容與成熟,那些曾受過的傷疤真的就不再存在了嗎?而淡忘的回憶會不會有一天重新湧現,那時候,我們仍舊有辦法抵抗嗎?
被這樣年輕的生命質問,突然也陷入一種質疑,我們是否固化,越來越陷入社會的框架與理所當然,少了些溫柔以待自己的愛。
我想到百年來人類獲致的各種科技進展,但我們受教育的方式仍一成不變。一排排身體僵硬地坐在書桌後面,不許亂動。除非是由老師主持的辯論(在我的經驗中很少發生),要發言請舉手。而我們接受它,為什麼?一致。服從。義務。
我開始想,為什麼生活要投給我這樣的曲球,像這個搬家形狀的曲球。難道是要幫助我長成一個「正常」人嗎?也許吧,如果生活製造出足夠的震湯,我會習慣各種災難,不再那麼担憂。老實說,內心深處,我知道永遠不會發生。我可能會以看起來更「能幹」的方式處理事情,但內在的折磨還是一樣。——夏,06/27
因為達拉正是這樣面對世界,他將人與萬物放在相同的地位上,因此這樣的「正常」反而凸顯了我們的不正常,而我們在群體中尋覓的安全感,反而成為另一種寂寞。然而人依舊需要群體,所以會重新找到與他人連接的方式,我覺得這本日記就是達拉釋出的手,去拉取那些迷茫的共鳴之聲。
我看著白鶺鴿(Pied Wagtail)進飛鳥巢。有這樣的事物相伴,我怎麼可能覺得寂寞?野生動植物是我的避難所。當我坐在那裡觀看,大人經常問我還好嗎。彷彿正常人不該只是坐著端詳世界,理解事物,觀察其他物種如何過活。野生動植物從來不會像人類那樣令人失望。在我眼中,大自然有種純淨的特質,不裝腔作勢。——春,06/05
我同時也很喜歡書中不斷走入自然的場景,那是屬於達拉的世界,不同於外世的喧擾,他有他沉靜自身的方式,不表示他不會躁動與遲疑,而是在還保有清澈的內在視野時,我想,那是我們每個人內人都有一處角落渴望的事情。就如同他引述《秘密花園》(The Secret Garden)中「任何人都可能有更離奇得多的遭遇——只要他夠理智,當腦中出現討厭或沮喪的念頭時,能及時記得把它推出去,方法是放進一個愉快而堅决勇敢的想法,兩件事物不能同時佔據同一空間。」
最後,我想對於教育一事感到反省,因為所處工作緣故,我更能體會這些質疑的意義。我們一直走入林中、山裡、渴望撫動草水、花香鳥鳴,但我們的心依戀何處。我喜愛都市,因為便捷、人群、文化、一切的疊加,然公園重未滿足我們,我們被群山環繞,因為我們知曉那樣遙遠的世界裡,那些真實圍繞著我們。
我們給予教育的選擇有時候仍舊太少,雖然仍在努力,但思想和過度的保護層仍舊是種牴觸,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解決得,講出這話的我是否也過於「大人」了呢?畢竟至今問我,我仍舊認為環保的議題過於單面,而永續的議題仍舊片面,共存的方式到底群體和個人怎麼平衡,這怎麼能夠由一處聲音決定呢。
在一個快節奏、競爭激烈的世界,我們需要感覺腳踏實地。我們需要感受土地,聽見鳥鳴。需要運用感官以置身世界。如果我們拿頭撞一堵磚牆,撞得夠久,說不定它會崩塌。或許碎礫可用來重建更美好的事物,實現我們自己的野性。想像那情景。——冬,02/03
在夏天的篇章裡,達拉在觀察鳥類時談論愛鳥的人,寫下 「我們置身於同類中。」戴夫要他抱住一隻鳥,「
當我將地貼近胸膛,他的體溫照亮了我。我開始覺得內在充盈。這就是我,我們都可以成為這樣的人,我與這些鳥兒並不相像,但也不與其截然區隔。也許這是愛的感受,或是渴望。」我想我們可以因此慢步調一點,不要那麼苛刻,那麼索求與計算,雖然這仍是一本充滿個人理念和想法的書,但他是日記,是內心的剖白,這樣的話,我想當中更多的是愛,而非冷漠,這樣我們不會陷入
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的爭議,而失焦這本年少但可以點亮我們看待世界初心的一年四季。
小年夜的今日,年關前的閱讀告一段落,內心似乎平靜許多,希望這段日子是我的halcyon days,希望新的雜記持續,最後點播一首中村遼(Haruka Nakamura)的Cielo(西班語的天空),願年後的藍天依舊。
2023.01.20 閱&記
-
衍伸:
《星星的孩子》(Temple Grandin)(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