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探探‖親愛的瑜珈-一直在路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練習了這麼多年瑜珈,依然感覺自己是初學者。當然,我絕對稱不上精進的學生,不曾長時間保持每日的練習,因此對於自己在體位法掌握上的進進退退自然毫無怨言,然而至少維持一週一次的練習,這是絕對無法放棄的。

任何狀態的人都容易入門的瑜珈

  瑜珈像是在墊子上跟自己的身體玩,對於從小就不擅長運動的我而言,這真是一種壓力較小的進入方式。球類運動太講求反應和協調、跑步會喘不過氣,瑜珈真好,雖然筋骨僵硬,下犬式膝蓋伸不直也沒關係,在各種體式之間一定能找到我的身體能夠安在的角度與位置。最重要的是,瑜珈節奏慢,不需要速度也不用爆發力,讓心智能夠跟上我的身體。

體位法的雙面刃

  在上課的時候,老師總是會在一個動作中給予不同的深度選擇,那天在練習的過程中,忽然感受到這簡直像是體位法的誘惑。本來體位法的存在是為了使練習者回到當下,而在極度的身體力量與延展之中超脫身體的束縛,但由於體式的形體太誘人了,使人產生了想達成的慾望以及執取,而這樣的慾念和執著,在肉體層面使人暴露在受傷的風險之中,而精神層面,則是距離開悟又更遠了一些啊!
  反過來說,在進行深度選擇的時候就是一個很好自我覺察的時刻。我能否感受到今天身體的狀態選擇適合當下的深度?我是否能夠記得世事的無常,我曾經能完成的體式並不意味著能永遠做到?以及我能否發自內心地了知這些外在的形體從來都不是重點,珍貴的是身心合一的每一刻?更重要的是,我知曉自己沒有需要前往的地方嗎?

每一刻的合一體驗

  每次的練習都像是新的,卻也同時能夠從中看見過往的自己。而瑜珈除了體位法、呼吸法之外也包含了人生活的準則與哲學,大概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以瑜珈士(yogi, yogini)自稱吧,像是在向他人宣告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也是一種對自身的期許。每當我感到煩躁,對身邊的人發火的時候,都感覺自己超不瑜珈的(笑)。這樣想想,在靈魂離開肉體之前,有太多的事情都是在路上的啊!但若換個角度想,當一天結束時我可以說,自己又完成了合一的一天。
  瑜珈(yoga)是合一,他也許不是一個完成式的狀態,每個瞬間的我以及環境都在變動,這一刻我與身體、我的呼吸同在嗎?我與周遭環境以及他人同在嗎?我與整個宇宙同在嗎?每一個分不出你我的瞬間都是合一。越來越感覺一切都是可大可小啊!瑜珈是一個工具,任何人都可以依照自己此刻的心念決定想取用哪個部分,只要那個片段能夠協助自己回到此刻,都是瑜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以自己的身心認識這個世界,在日常感到內心澎湃的時刻,到虛擬的山谷吶喊出來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直到翻看了羅哲斯的《成為一個人》,才發現在這段為自己書寫的時光裡,我經歷了什麼。   每天給自己30分鐘的時間,也許有題或者無題,單純地把從腦海中浮現的字句、想法書寫下來。用一個自己熟悉已久的方法起頭,帶著目的,但保持開放的心態,竟和羅哲斯所提及「成為一個如其所是的自我」的具體方法與經驗不期而遇
  筆記本和紙,坐在夜深人靜的書桌前、在捷運上、在便利商店的用餐區、在帳棚裡......好多不同的書寫時刻。串流音樂平台每年都會幫使用者統計這一年有多少時間在聽音樂,不知道書寫在我的這一年、這一生會有多少的時間累計呢?
  大聲承認吧!你就是那個在考慮要為了增進體能而開始重訓前,因為擔心自己變成金剛芭比或大隻佬而猶豫的人。每當和沒有重訓經驗的朋友聊起,有沒有興趣把重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總是會聽到這樣的疑慮,擔心運動後肌肉太大塊、不希望肌肉把柔軟的棉T撐起來......
我願意被我自己看見   這句話說明了動勢這個舞蹈治療的方法中前半段發生的事,其中帶著深深的允許和接納,而在看見了以後,轉化和療癒得以開展。
治療痊癒,原來,這個詞裡包含了兩個動作,也是完成式的狀態。
  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後,生活變得格外單純,以前總是往外跑的活動型態(爬山、健身、游泳、瑜珈教室裡的瑜珈...)被迫向內收攝,卻也意外地發現身體和內心都自然地釋放出許多空間。變得可以一天有好幾次體能活動,也允許自己慢下來細細體會身體的各種面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迷上了禪柔(Gyrokinesis)。
  直到翻看了羅哲斯的《成為一個人》,才發現在這段為自己書寫的時光裡,我經歷了什麼。   每天給自己30分鐘的時間,也許有題或者無題,單純地把從腦海中浮現的字句、想法書寫下來。用一個自己熟悉已久的方法起頭,帶著目的,但保持開放的心態,竟和羅哲斯所提及「成為一個如其所是的自我」的具體方法與經驗不期而遇
  筆記本和紙,坐在夜深人靜的書桌前、在捷運上、在便利商店的用餐區、在帳棚裡......好多不同的書寫時刻。串流音樂平台每年都會幫使用者統計這一年有多少時間在聽音樂,不知道書寫在我的這一年、這一生會有多少的時間累計呢?
  大聲承認吧!你就是那個在考慮要為了增進體能而開始重訓前,因為擔心自己變成金剛芭比或大隻佬而猶豫的人。每當和沒有重訓經驗的朋友聊起,有沒有興趣把重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總是會聽到這樣的疑慮,擔心運動後肌肉太大塊、不希望肌肉把柔軟的棉T撐起來......
我願意被我自己看見   這句話說明了動勢這個舞蹈治療的方法中前半段發生的事,其中帶著深深的允許和接納,而在看見了以後,轉化和療癒得以開展。
治療痊癒,原來,這個詞裡包含了兩個動作,也是完成式的狀態。
  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後,生活變得格外單純,以前總是往外跑的活動型態(爬山、健身、游泳、瑜珈教室裡的瑜珈...)被迫向內收攝,卻也意外地發現身體和內心都自然地釋放出許多空間。變得可以一天有好幾次體能活動,也允許自己慢下來細細體會身體的各種面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迷上了禪柔(Gyrokinesis)。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件事或許該從遙遠的,幾個月前開始說起, 有的可能之前稍微提到過,就不再概述了, 本來有設定一個專門在寫的靈魂體驗,但我發現已經不太用那麼多了,簡單幾個有限定付費觀看就好。 或許信者信,不信者認為我是瘋子. 這陣子的確一直在挖掘自己前世今生,人魚時期、薩滿時期、法華經時期、陰陽師時期
Thumbnail
『The Body: A Guide for Occupants』是由知名作家 Bill Bryson(比爾·布萊森)撰寫的一部作品。他的筆觸幽默風趣,並且深入淺出的描述科學知識。布萊森擅長撰寫科普、旅遊與文化書籍,善於將複雜的科學和歷史知識化繁為簡,讓讀者在愉快的閱讀過程中獲得豐富的知識。
在體檢時,我們除了必須進行常規專案的檢查外,通常還得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去選擇一些加項檢查,以便於更全面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體檢加項推薦什麼專案?應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家族病史、生活習慣等因素綜合考慮。
Thumbnail
身體是靈魂體驗人類生命的暫棲之所,我們靈魂一直透過身體向我們傳遞訊息,不論我們是否聆聽!以下的資料資料摘錄、整理自: 《靈魂在說話~聆聽身體的語言Soul Speak  The Language of Your Body》, 作者是茱莉亞.侃南。   聆聽身體的語言這本書它很簡單,很真誠。簡
年輕的時候不喜歡瑜珈,總覺得是靜態的運動,加上本身身體僵硬,幾乎很少有動作可以完美的達成,後來經過學習,才知道運用呼吸以及對動作的了解,需要配合意念,雖無法做得跟老師的動作一樣,但對身體確實產生極大的幫助,漸漸的越來越喜歡這個能夠伸展及放鬆的課程。 其實跟對老師也很重要,有些老師一直要求學員的動作
一開始是在健身房上大課練習瑜伽,跟西方人引領的印式風潮吧。 身體的確是在練習中有了些柔軟度以及肌力,雖然需要臂力的烏鴉式至今也還是有很高的失敗率。對於能「飛躍」的門派也心嚮往之,只是一直沒有相應投入的努力。其間朋友跟推薦練習太極拳,但人還是比較急躁,心一想到那麼慢的拳就算了。 是在一次不
定期運動以保健康,這是老生常談人人皆知,我也不例外,深知養成運動習慣的重要性。無奈多次嘗試後,仍難以擺脫對於運動的厭惡,總聽說運動後雖疲憊卻有股難以言喻的暢快感,但我實在無法理解也未曾體會到,只有汗水的黏膩與味道、身體的疲憊與痠痛、喘不過氣的難受......這種種狼狽與不適,讓我難以勉
Thumbnail
在瑜伽練習中的成長與體會,從初級到中階練習者的心路歷程,紀錄當下的感受,練身也練心。
在瑜珈課上,透過身體的感受和專注當下的練習,讓人能夠放下煩惱,感受身體的流動和與自己對話的方式。這篇文章描述了上完瑜珈課後的舒緩感受和對下次上課的期待。
Thumbnail
這件事或許該從遙遠的,幾個月前開始說起, 有的可能之前稍微提到過,就不再概述了, 本來有設定一個專門在寫的靈魂體驗,但我發現已經不太用那麼多了,簡單幾個有限定付費觀看就好。 或許信者信,不信者認為我是瘋子. 這陣子的確一直在挖掘自己前世今生,人魚時期、薩滿時期、法華經時期、陰陽師時期
Thumbnail
『The Body: A Guide for Occupants』是由知名作家 Bill Bryson(比爾·布萊森)撰寫的一部作品。他的筆觸幽默風趣,並且深入淺出的描述科學知識。布萊森擅長撰寫科普、旅遊與文化書籍,善於將複雜的科學和歷史知識化繁為簡,讓讀者在愉快的閱讀過程中獲得豐富的知識。
在體檢時,我們除了必須進行常規專案的檢查外,通常還得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去選擇一些加項檢查,以便於更全面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體檢加項推薦什麼專案?應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家族病史、生活習慣等因素綜合考慮。
Thumbnail
身體是靈魂體驗人類生命的暫棲之所,我們靈魂一直透過身體向我們傳遞訊息,不論我們是否聆聽!以下的資料資料摘錄、整理自: 《靈魂在說話~聆聽身體的語言Soul Speak  The Language of Your Body》, 作者是茱莉亞.侃南。   聆聽身體的語言這本書它很簡單,很真誠。簡
年輕的時候不喜歡瑜珈,總覺得是靜態的運動,加上本身身體僵硬,幾乎很少有動作可以完美的達成,後來經過學習,才知道運用呼吸以及對動作的了解,需要配合意念,雖無法做得跟老師的動作一樣,但對身體確實產生極大的幫助,漸漸的越來越喜歡這個能夠伸展及放鬆的課程。 其實跟對老師也很重要,有些老師一直要求學員的動作
一開始是在健身房上大課練習瑜伽,跟西方人引領的印式風潮吧。 身體的確是在練習中有了些柔軟度以及肌力,雖然需要臂力的烏鴉式至今也還是有很高的失敗率。對於能「飛躍」的門派也心嚮往之,只是一直沒有相應投入的努力。其間朋友跟推薦練習太極拳,但人還是比較急躁,心一想到那麼慢的拳就算了。 是在一次不
定期運動以保健康,這是老生常談人人皆知,我也不例外,深知養成運動習慣的重要性。無奈多次嘗試後,仍難以擺脫對於運動的厭惡,總聽說運動後雖疲憊卻有股難以言喻的暢快感,但我實在無法理解也未曾體會到,只有汗水的黏膩與味道、身體的疲憊與痠痛、喘不過氣的難受......這種種狼狽與不適,讓我難以勉
Thumbnail
在瑜伽練習中的成長與體會,從初級到中階練習者的心路歷程,紀錄當下的感受,練身也練心。
在瑜珈課上,透過身體的感受和專注當下的練習,讓人能夠放下煩惱,感受身體的流動和與自己對話的方式。這篇文章描述了上完瑜珈課後的舒緩感受和對下次上課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