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原本是出於善意、體貼對方,結果表達的過程中,雙方意見不合,最後對方不僅不領情,反而還吵了一架、破壞了原本興致。
我們家,只要爸媽一起出門買菜,就很常互相爭執誰拿得比較重,因為他們彼此都不希望對方拿太重,於是就搶來搶去,搶到後來兩個人都氣pupu。
因為我爸知道,我媽拿太重手會不舒服,而我媽主觀認為我爸有點年紀,一次不要拿太重比較好。
先觀察對方的狀態
明明都是為對方著想,但搞到最後變成兩個人吵架,這樣一來一往,其實雙方都會覺得,你對我的體貼不領情、覺得很洩氣,我想對你好但卻被拒絕。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分別從付出、接收兩個面向來看,當他們兩個同時都在付出的時候,就像同極的磁鐵會「相斥」,兩方都在付出,但沒有一方接收,這個能量就會流不動,反而會把彼此越推越遠!
那如果兩個人都同時接收也不行,菜就變成沒人提!
所以同時付出或接收都是不可行的,必需要一付一收,才讓能量流通起來。
如果希望互動的時候,能量能夠自然的流動,在過程中就要時刻觀察自己,目前的狀態,是處於接收還是付出?對方的狀態又是如何?
想付出,還是要尊重對方
假設你是付出方,你要做的就是「尊重對方」。
接受對方有「拒絕」或「接受」的權利,因為你給的不一定是對方想要的,就像是你不喜歡吃榴槤,但朋友因為自己愛吃,每天都送你一顆,你受得了嗎?
當你的付出不被對方接收,除了放棄,也可以有彈性調整的空間,原來你不喜歡榴槤,那蘋果好嗎?
其實付出也是需要學習的。
就像父母很常對子女說:「我現在這麼做都是為你好耶!」當父母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其實兩方都覺得很受傷,父母覺得不被認可,小孩覺得被強迫。
如果動機是出於愛,你得用對方想要的方式給予,讓你的愛被對方接受。
就像爸爸覺得他多拿一些是愛的表現,但媽媽不願意,爸爸扛太多重量在身上,怕他負荷不了,兩方都是出於愛和關心,既然如此我們可以跟對方溝通,分兩次拿會不會是個更好的選擇呢?
雙方都拿可以負荷的重量,再多跑一趟,就當作增加相處機會嘛~
試著肯定對方的付出
如果你是接收方,你感受到別人正在對你付出些什麼,即便當下對方做的事情不符合你的心意,你也可以先緩一緩,不要急著指責,而是先看見他付出背後的動機,是不是出於愛、出於體貼。
如果是,你可以先表達感謝!
謝謝你幫我提菜,但我捨不得你拿這麼重,我們分兩趟拿好嗎?
感謝的時候,記得要從「心意」切入,因為我捨不得你、會擔心你,都是因為「我」;而不是用批判的角度,你年紀那麼大拿得動嗎?你這樣這樣行嗎?你、你怎樣......
當你從批判的角度去看,就等於否定了對方的付出,雙方又會回到磁鐵同極的兩端,相斥。
所以從正向的角度去看,感謝對方的付出,一付一收,一收一付,如此循環,就像是相吸的磁鐵,離不開彼此啦!
當你覺得付出的心意不被接受時,想一想,我給的是對方想要的嗎?給的方法對嗎?
而當你感受到對方的付出,請先肯定他、感謝他!
相信關係都能越來越融洽。
也歡迎你來收聽Pocast,我們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