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心得

更新於 2024/09/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本書作者為心理師周慕姿,下面選幾個書中內容和寫出心得

羞辱創傷

這本書所指的「羞辱」,是使用一些手段,貶低、壓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乃至影響到對方的自尊、對自我的看法,因而使對方感受到羞恥,覺得自己很糟糕

而「羞辱創傷」,就是在這些羞辱中被傷害、所累積的創傷經驗。

特別在台灣,甚至亞洲多地文化,講究孝道、權威、階級,還在習慣「人人平等」觀念的社會中,「羞辱」是種常見、關係中擁有較高權力的人對於另一方的控制方式

「當你做錯事時,我需要處罰你。唯有羞辱你,才能讓你記得」的法則,成為我們文化中習以為常且被認為理所當然的「懲罰錯誤」手段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緒重現,我們會盡可能地避開這樣的場景與可能性,因此,減少嘗試新事物或犯錯被懲罰的可能性,甚至在此情緒升起時,先去羞辱、懲罰他人,以逃開「羞辱創傷」的「情緒重現」,就是我們時常會使用的方式。

這也是「羞辱創傷」在許多文化中會一再重演的原因之一:那些曾經遭遇過「羞辱創傷」的人,會學起來這種讓我們感覺到無力挫折的方式,用以對付其他和自己一樣脆弱的人

當我們羞辱別人時,雖然可能會讓自己擁有一些控制感,甚至會感覺「我是比較好的」,可是這種「好」,是一種假象,並不真的對我們的人生、對自己有任何幫助。

羞辱創傷之所以難以從文化中根絕,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羞辱」本身,就是我們用以面對、處理脆弱的方式

raw-image


症狀

情緒重現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與過去創傷經歷類似的情境時,或在與重要他人的互動中受到挫折時,那些曾經的創傷感受會被重新喚起,導致情緒反應重現

過度警覺

「過度警覺」或者可說是「戰」的基本反應,出現「過度警覺」時,我們會產生焦慮,而「焦慮」會促使去包含攻擊、指責等

退縮麻木

「退縮麻木」,這種人往往會在感受到危險時立刻壓抑自己的感受,一感覺到有危險時,就會立刻「關掉感覺」,或立刻逃到他們覺得安全的地方,例如工作或物質依賴、購物等等

慣性羞恥

內化了那些別人責罵我們、羞辱我們的話所引發的羞恥感,把它變成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我們認為真實的自己就值得羞恥。帶著這種羞恥感,我們會想要隱藏這個被定義為「羞恥」的自己,不讓真實的自己被他人看見。

自毀和自我傷害

一種自我懲罰式的自我安撫,一種把注意力轉移的方式。一旦將注意力放在痛覺上,就不需要感受那些令人驚慌的情緒重現,也可以用「自我懲罰」來安撫內心的慣性羞恥,安撫「我不夠好」的焦慮感與羞恥感

然而,這種快感可能會導致上癮。學會用這樣的方式去自我安撫時,這種自我安撫的習慣可能從身體傷害進一步發展成心理自我傷害,例如過度的自我批評或自我責怪。這些行為最終可能演變成自毀性的生存應對策略,如上癮行為或過度工作等

自厭懲罰 ─ ─自我批評/自我怪罪

「自我批評」與「自我怪罪」和「慣性羞恥」有關,這些通常源於過往遭受的「羞辱創傷」。這導致我們自我感覺不良,覺得經歷過這些羞辱與傷害的自己是糟糕的。

「自厭懲罰」的習慣會使我們過度歸因事情和他人的錯誤於自己,過度負責,從而造成我們界限不清,習慣於承擔他人的責任,並且容易被他人的評價與想法所影響。這種習慣傷害了我們的自尊,實際上是一種內隱的自我傷害。

否定自己

受過「羞辱創傷」者往往相信:遭受這樣羞辱的自己是糟糕的、不好的;被羞辱過的自己也是糟糕的;展現真實的自己是危險的。用「否定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因而不相信展現出真實的自己是安全的,也不相信自己的情緒是正確的。

raw-image


心得

我覺得看了這本書之後,也多少有想到自己的一些經驗,以及能夠對於生活中普遍習以為常的事件有所反思,去覺察到這些情況

例如以前我確實常常會自我批評,例如在自己效率低下的時候,就會開始責備自己,後來有看一些心理類型書籍後,發現這樣是無效作法,更好的方式是採用自我關懷的方式

例如「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提到:

羞愧感不會幫助我們成長與進步,而是破壞我們對自己的信任,使我們將自己放逐到無助與自我厭惡的孤島上;不要把寶貴的資源用來責備自己(我到底在想什麼?我到底有什麼問題?),或是否認有問題發生(把它忘了!別抱怨!一切都很好),試試看能不能暫停一下,承認自己很痛苦,然後用自我關懷對待自己

以及,我也發現自己常常會有把自己情緒關掉的行為,一些心理學的書裡面也會提到要覺察情緒,有些事情不是放著就會好,而是真的要去覺察和做出改變,不然長期下來可能就會爆發或是造成心理傷害

很多行為成為習慣,如果這習慣是不好的,就會持續對自己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對於這部分,就可以試著學一些方法,了解一些心理學的觀念,覺察到自己的習慣並實際做出改變

另外之前是有看過「被討厭的勇氣」,裡面支持目的論而非因果論,強調我們的行為並不是由過去的經驗所決定的,而是由我們在當下的目標和目的所驅動

這種觀點似乎否定過去對於個人的影響,可能會有種否定心理創傷的感覺,例如:「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決定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但後來覺得可以做另外一種解讀,過去事情確實已經發生了,但是可以改變的是在當下如何去看待和解讀這些經歷,而不要因為受限制於過去而放棄改變,選擇重新去賦予過去這段經歷意義和詮釋,去學習、覺察、改變等等,也都是當下能做的積極改變

例如面對創傷,可以選擇如何重新去理解這段經驗,學習一些方法並思考如何將這段經驗進行新的解讀,讓自己能從中收穫力量和發生更好的改變,所以兩者應該是可以並存

上面是一些內容和心得和大家分享


avatar-img
126會員
342內容數
目前主要會以書籍心得、動漫心得、生活想法等方面來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豆pika的園地 的其他內容
本書作者是心理學博士黃揚名,下面選幾個書中內容和寫出我的心得
之前學校上課有上到一些關於這部分內容,之後還有用一些遊戲例子作為討論和據例,就覺得滿有趣可以分享個 增強時制(Reinforcement Schedules)指的是在不同的情況下如何提供增強物(如獎勵)來影響行為的發生頻率。這些時制可根據提供獎勵的條件分四種:固定時距、可變時距、固定比例、可變比例
這是本探討未來的書,下面選些書中內容和寫出我的心得 元宇宙 元宇宙Metaverse由Meta-(超越)與Universe(宇宙)組成,是一個基於網路,和現實世界一樣會展開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的三次元虛擬世界。是個會與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物聯網(IoT)等資訊及通訊科技結合後
棉花糖實驗常常提到和延遲滿足有關,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又會造成可能的負面影響
作為為丹麥快樂研究學會執行長麥克‧威肯,書中提到八個方向,下面選些書中方法和寫出我的心得 八個方向
這本書作者是簡‧麥戈尼格爾,書中主題包含遊戲和心理學內容,下面選出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心得 遊戲消除了我們對失敗的恐懼,增加了我們成功的機會,只要失敗有趣,我們就會繼續嘗試,並保持最終成功的希望,成功的希望比成功本身更刺激
本書作者是心理學博士黃揚名,下面選幾個書中內容和寫出我的心得
之前學校上課有上到一些關於這部分內容,之後還有用一些遊戲例子作為討論和據例,就覺得滿有趣可以分享個 增強時制(Reinforcement Schedules)指的是在不同的情況下如何提供增強物(如獎勵)來影響行為的發生頻率。這些時制可根據提供獎勵的條件分四種:固定時距、可變時距、固定比例、可變比例
這是本探討未來的書,下面選些書中內容和寫出我的心得 元宇宙 元宇宙Metaverse由Meta-(超越)與Universe(宇宙)組成,是一個基於網路,和現實世界一樣會展開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的三次元虛擬世界。是個會與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物聯網(IoT)等資訊及通訊科技結合後
棉花糖實驗常常提到和延遲滿足有關,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又會造成可能的負面影響
作為為丹麥快樂研究學會執行長麥克‧威肯,書中提到八個方向,下面選些書中方法和寫出我的心得 八個方向
這本書作者是簡‧麥戈尼格爾,書中主題包含遊戲和心理學內容,下面選出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心得 遊戲消除了我們對失敗的恐懼,增加了我們成功的機會,只要失敗有趣,我們就會繼續嘗試,並保持最終成功的希望,成功的希望比成功本身更刺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書名:關係黑洞 作者:周慕姿 出版:商周出版 ISBN:9789864773534 面對情勒,我們如何自救,為甚麼我們會感到焦慮,要怎麼面對自己不安的情緒,這邊提供了三大重點。 一、了解自己的依附人格 知道自己的依附人格屬於哪一個屬性,對於探索自我能更快地找到方向,依附人格分為三大面向
Thumbnail
「創傷」不是每個人都想經歷的,很痛苦!很煎熬!很難受! 我有很多的創傷經驗,細數一下,我還真數不出來我有多少的創傷,不管是肢體暴力、語言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這些種種的暴力成為我一輩子的創傷,在我小小年紀的時候,就必須全部承受下來。 我怎麼叫、怎麼哭,就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來拯救我、抱著
Thumbnail
  真正難受的不是痛苦本身,也不是伴隨而來的恥辱,而是加害者不承認自己造成傷害。人之所以能忍受痛苦,是因為知道自己經歷了痛苦。當自己的痛苦不被當一回事,這種認知上的落差會導致更大的痛苦。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前言 時不時的就有某些人,某些事讓我們覺得難以容忍,無法接受,悲傷、痛苦、憤怒、焦慮、煩惱、羞愧…等負面情緒油然而生,這些情緒是如此的真,如此的痛,讓人不由自主的質疑人生,懷疑境遇。事實上,這些情緒—不管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是人想像出來的,是人對所遭遇的人或所面對的事加工添料的結果。你在人、事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書名:關係黑洞 作者:周慕姿 出版:商周出版 ISBN:9789864773534 面對情勒,我們如何自救,為甚麼我們會感到焦慮,要怎麼面對自己不安的情緒,這邊提供了三大重點。 一、了解自己的依附人格 知道自己的依附人格屬於哪一個屬性,對於探索自我能更快地找到方向,依附人格分為三大面向
Thumbnail
「創傷」不是每個人都想經歷的,很痛苦!很煎熬!很難受! 我有很多的創傷經驗,細數一下,我還真數不出來我有多少的創傷,不管是肢體暴力、語言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這些種種的暴力成為我一輩子的創傷,在我小小年紀的時候,就必須全部承受下來。 我怎麼叫、怎麼哭,就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來拯救我、抱著
Thumbnail
  真正難受的不是痛苦本身,也不是伴隨而來的恥辱,而是加害者不承認自己造成傷害。人之所以能忍受痛苦,是因為知道自己經歷了痛苦。當自己的痛苦不被當一回事,這種認知上的落差會導致更大的痛苦。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前言 時不時的就有某些人,某些事讓我們覺得難以容忍,無法接受,悲傷、痛苦、憤怒、焦慮、煩惱、羞愧…等負面情緒油然而生,這些情緒是如此的真,如此的痛,讓人不由自主的質疑人生,懷疑境遇。事實上,這些情緒—不管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是人想像出來的,是人對所遭遇的人或所面對的事加工添料的結果。你在人、事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