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羞辱創傷》

2022/08/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羞辱創傷》
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以為羞辱創傷和我沒什麼關係,就是一本為了個案看的參考書,但在周慕姿心理師的文字帶領下,發現「羞辱」在我們的文化中簡直無所不在,甚至排名比較就是某種形式的「羞辱」,這在我們的成長經驗及日常生活中簡直避無可避,而且以一種輪迴的方式代代相傳,在書中不時地可以看到熟悉的影子:自卑隱忍、過度付出、控制狂、要求完美、渾身是刺等等,這樣的傷痛在不同人身上以各種形式面貌被展現,真心推薦大家都可以看看這本書,或許可以為自己與身邊的人帶來不同的機會。

何為羞辱創傷

羞辱創傷指的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其中一種樣貌,為一連串創傷事件所造成,時間更為長期、具有持續性。
長期遭受一些貶低、壓抑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的手段對待,以至於對自我感受到羞恥、自己很糟糕、影響自尊等的創傷經驗,進而引發各種身心理的影響、生活適應不良或僵化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
羞辱常發生於權力位階高者(主要照顧者、權威)對較低者的控制手段,羞辱、攻擊對方、不願理解對方、無同理心的批評與責備、體罰,激起對方的羞愧感,藉此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遭遇過羞辱創傷的人再重複羞辱行為去對待比自己脆弱的人也是非常常見的行為,例如:用相同方式教養下一代、對名人惡意留言、檢討被害人、批評別人的感受、想法或選擇。
在我們的文化中,慣常以「比較」來證明什麼是「好」,習慣在比較中讓自己感受到優越和羞恥,然後努力。因此發展出需要不停和別人比較的防衛習慣,可是這樣的「好」是沒有方向、沒有極限的,無法建立屬於自己的標準,只好緊抓著他人的標準、主流的價值與看法。
而許多父母在成長經驗中帶著羞辱創傷長大,帶著強烈的匱乏感、不安全感與自我厭惡感,當孩子表達出與父母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時,父母的情緒重現開始運作,因此使用了「羞辱他人」的防衛機轉,導致羞辱創傷一代一代輪迴下去。

羞辱創傷的形式及常見症狀

常見於家庭、學校、職場中的外貌、性格、能力與價值否定,肢體、精神暴力,霸凌。
常見症狀有:情緒重現、過度警覺、退縮麻木、慣性羞恥、情緒調節困難、自厭懲罰等。
在面對上述情況時會引發防衛機轉,大致有以下類型:
戰—控制別人,攻擊對方、對抗否定、過度自戀、需要自我表現與被肯定。
逃—控制自己,要求自己完美或讓自己盡量處在可控的環境。
僵—控制不痛,自我放棄或使用物質降低自己的失望感受。
這些防衛機轉的重點都在於「控制」,是為了自我保護出現的反應,同一個人很可能會出現混合的反應狀況。
討好,一種更社會化,更具效能的防衛機轉,放棄安撫自己而改學會安撫別人,迎合對方的需要以減輕傷害,並感到暫時得安心及安全感,因此自我價值與意義感,變成建立在「我做了什麼事」,而非「我是怎麼樣的人」。
否認,在面對創傷存在時,很難不經歷一番被拒絕、關係撕裂、羞恥等負面感受,因此「假裝沒有發生」是比較簡單的方法,「否認」常以「遺忘與放空」和「淡化與合理化」兩種形式出現,然而在否認機制下的創傷並沒有被修復,當有一天傷害大到無法承受時,便會以極大的力量爆發。

療癒六階段

  1. 探究你的羞辱創傷:試著書寫或述說曾經遭遇過覺得受傷、脆弱、甚至帶著羞恥感的經驗與記憶。幫助自己理解:這些經驗本身,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使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說出來,把羞恥感還給對方,是我們開始學會保護自己、給自己力量的證明。
  2. 哀悼那些所失去的,了解不是你的錯:哀悼曾把這些過去歸咎在我們身上的自己,理解那些人可能是沒有能力愛,在哀悼中幫助我們撿回過去被捨去、不被允許存在的情緒—憤怒,讓我們更重視自己的需求,學會保護自己或拒絕他人。但要練習把注意力從他人轉到自己身上,才有機會看到自己深層的委屈與受傷,使憤怒成為我們的力量,最後請感謝沒有放棄的自己。
  3. 撕下負面標籤,重述故事:試著重新寫下一段將「內在負面標籤」去除,稍微客觀的故事,在過程中可慢慢發現自己的內在負面標籤正在慢慢消除,也越來越有機會破除過往的重複性腳本狀況。
  4. 情緒調節的練習與重建:學會覺察、接納並安撫自己的情緒。
  5. 與唱衰魔人對話:當自我批評/自我怪罪時,試著溫柔地和內心對話,當開始可以對自己溫柔、安撫自己時,和他人的互動也會慢慢改變。
  6. 與人互動:自我接納程度和能否與人建立親密有關,當撕下自我的負面標籤時,才能在「獨立自主」和「依賴別人」之間彈性調整,能夠展現脆弱、也能接受拒絕,雖然過程中需要冒險,或還是會受點傷,但在這樣重建的過程中可以找到真正值得親近的人、找回對世界的信任感和增加自我悅納感
※詳細內容請閱讀《羞辱創傷》原文,嚴重者請尋求專業心理諮商。
近日有感自我覺察不僅能夠幫助療癒創傷,也是了解自我、建立自信、接納自我的重要開始。
【讀墨電子書《羞辱創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