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羞辱創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羞辱創傷》
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以為羞辱創傷和我沒什麼關係,就是一本為了個案看的參考書,但在周慕姿心理師的文字帶領下,發現「羞辱」在我們的文化中簡直無所不在,甚至排名比較就是某種形式的「羞辱」,這在我們的成長經驗及日常生活中簡直避無可避,而且以一種輪迴的方式代代相傳,在書中不時地可以看到熟悉的影子:自卑隱忍、過度付出、控制狂、要求完美、渾身是刺等等,這樣的傷痛在不同人身上以各種形式面貌被展現,真心推薦大家都可以看看這本書,或許可以為自己與身邊的人帶來不同的機會。

何為羞辱創傷

羞辱創傷指的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其中一種樣貌,為一連串創傷事件所造成,時間更為長期、具有持續性。
長期遭受一些貶低、壓抑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的手段對待,以至於對自我感受到羞恥、自己很糟糕、影響自尊等的創傷經驗,進而引發各種身心理的影響、生活適應不良或僵化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
羞辱常發生於權力位階高者(主要照顧者、權威)對較低者的控制手段,羞辱、攻擊對方、不願理解對方、無同理心的批評與責備、體罰,激起對方的羞愧感,藉此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遭遇過羞辱創傷的人再重複羞辱行為去對待比自己脆弱的人也是非常常見的行為,例如:用相同方式教養下一代、對名人惡意留言、檢討被害人、批評別人的感受、想法或選擇。
在我們的文化中,慣常以「比較」來證明什麼是「好」,習慣在比較中讓自己感受到優越和羞恥,然後努力。因此發展出需要不停和別人比較的防衛習慣,可是這樣的「好」是沒有方向、沒有極限的,無法建立屬於自己的標準,只好緊抓著他人的標準、主流的價值與看法。
而許多父母在成長經驗中帶著羞辱創傷長大,帶著強烈的匱乏感、不安全感與自我厭惡感,當孩子表達出與父母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時,父母的情緒重現開始運作,因此使用了「羞辱他人」的防衛機轉,導致羞辱創傷一代一代輪迴下去。

羞辱創傷的形式及常見症狀

常見於家庭、學校、職場中的外貌、性格、能力與價值否定,肢體、精神暴力,霸凌。
常見症狀有:情緒重現、過度警覺、退縮麻木、慣性羞恥、情緒調節困難、自厭懲罰等。
在面對上述情況時會引發防衛機轉,大致有以下類型:
戰—控制別人,攻擊對方、對抗否定、過度自戀、需要自我表現與被肯定。
逃—控制自己,要求自己完美或讓自己盡量處在可控的環境。
僵—控制不痛,自我放棄或使用物質降低自己的失望感受。
這些防衛機轉的重點都在於「控制」,是為了自我保護出現的反應,同一個人很可能會出現混合的反應狀況。
討好,一種更社會化,更具效能的防衛機轉,放棄安撫自己而改學會安撫別人,迎合對方的需要以減輕傷害,並感到暫時得安心及安全感,因此自我價值與意義感,變成建立在「我做了什麼事」,而非「我是怎麼樣的人」。
否認,在面對創傷存在時,很難不經歷一番被拒絕、關係撕裂、羞恥等負面感受,因此「假裝沒有發生」是比較簡單的方法,「否認」常以「遺忘與放空」和「淡化與合理化」兩種形式出現,然而在否認機制下的創傷並沒有被修復,當有一天傷害大到無法承受時,便會以極大的力量爆發。

療癒六階段

  1. 探究你的羞辱創傷:試著書寫或述說曾經遭遇過覺得受傷、脆弱、甚至帶著羞恥感的經驗與記憶。幫助自己理解:這些經驗本身,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使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說出來,把羞恥感還給對方,是我們開始學會保護自己、給自己力量的證明。
  2. 哀悼那些所失去的,了解不是你的錯:哀悼曾把這些過去歸咎在我們身上的自己,理解那些人可能是沒有能力愛,在哀悼中幫助我們撿回過去被捨去、不被允許存在的情緒—憤怒,讓我們更重視自己的需求,學會保護自己或拒絕他人。但要練習把注意力從他人轉到自己身上,才有機會看到自己深層的委屈與受傷,使憤怒成為我們的力量,最後請感謝沒有放棄的自己。
  3. 撕下負面標籤,重述故事:試著重新寫下一段將「內在負面標籤」去除,稍微客觀的故事,在過程中可慢慢發現自己的內在負面標籤正在慢慢消除,也越來越有機會破除過往的重複性腳本狀況。
  4. 情緒調節的練習與重建:學會覺察、接納並安撫自己的情緒。
  5. 與唱衰魔人對話:當自我批評/自我怪罪時,試著溫柔地和內心對話,當開始可以對自己溫柔、安撫自己時,和他人的互動也會慢慢改變。
  6. 與人互動:自我接納程度和能否與人建立親密有關,當撕下自我的負面標籤時,才能在「獨立自主」和「依賴別人」之間彈性調整,能夠展現脆弱、也能接受拒絕,雖然過程中需要冒險,或還是會受點傷,但在這樣重建的過程中可以找到真正值得親近的人、找回對世界的信任感和增加自我悅納感
※詳細內容請閱讀《羞辱創傷》原文,嚴重者請尋求專業心理諮商。
近日有感自我覺察不僅能夠幫助療癒創傷,也是了解自我、建立自信、接納自我的重要開始。
【讀墨電子書《羞辱創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的大腦就像個缺乏安全感的兩歲小孩。 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壓力或說壓力反應是個人安全和健康的起源,人體一切構造就是為了感受壓力,才能學習集中思緒,是為了保障安全和維持警覺,然而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避開引發壓力的事物,表現出拖延傾向,或試圖忽略自己的感受,然後還是無法逃離壓力,因此要學會有效管理壓力。
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你的大腦就像個缺乏安全感的兩歲小孩。 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壓力或說壓力反應是個人安全和健康的起源,人體一切構造就是為了感受壓力,才能學習集中思緒,是為了保障安全和維持警覺,然而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避開引發壓力的事物,表現出拖延傾向,或試圖忽略自己的感受,然後還是無法逃離壓力,因此要學會有效管理壓力。
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心理師周慕姿,下面選幾個書中內容和寫出心得 羞辱創傷 這本書所指的「羞辱」,是使用一些手段,貶低、壓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乃至影響到對方的自尊、對自我的看法,因而使對方感受到羞恥,覺得自己很糟糕 而「羞辱創傷」,就是在這些羞辱中被傷害、所累積的創傷經驗。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一年多後重啟《羞辱創傷》,續自我和解的旅程。 當羞辱創傷出現時,我們會發展防衛機制,形成難以動搖的信念,並長出自己的生存策略。常見的反應有迎戰、逃避、僵化,而「討好」也是一種防衛機轉,維持關係的應對方式之一。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心理師周慕姿,下面選幾個書中內容和寫出心得 羞辱創傷 這本書所指的「羞辱」,是使用一些手段,貶低、壓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乃至影響到對方的自尊、對自我的看法,因而使對方感受到羞恥,覺得自己很糟糕 而「羞辱創傷」,就是在這些羞辱中被傷害、所累積的創傷經驗。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一年多後重啟《羞辱創傷》,續自我和解的旅程。 當羞辱創傷出現時,我們會發展防衛機制,形成難以動搖的信念,並長出自己的生存策略。常見的反應有迎戰、逃避、僵化,而「討好」也是一種防衛機轉,維持關係的應對方式之一。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