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你內心所受的傷嗎?

2023/03/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Our Blues),其故事是描述韓國濟州島上某一群互有關聯的人,彼此間相處與互動的故事,細膩地帶出每位故事主角的內心世界,互相連結的情感與面對現實生活的掙扎,就像劇名的英文《Our Blues》,”Blue”這個英文字原意是「藍色」,另一個涵義卻是「憂鬱」,就向蔚藍的海一樣,有著令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的表面,大海深處卻也潛藏著足以吞噬人們生命的危險。看似人生勝利組的銀行分行經理崔漢修,因為栽培女兒在美國打高爾夫,弄得負債累累;一個有錢的海產店的女老闆,外表平庸,內心卻極度渴望得到愛情;浩息想與印權兩人曾是共患難的兄弟,卻因人生不同的選擇而決裂,兩人的關係卻又因為兩個人的未成年小孩偷偷交往甚至懷孕之後,產生了新的連結;生活用品小販李東昔因為成長過程所受的傷與母親斷絕關係,離開濟州島後去首爾開計程車時巧遇閔宣亞,而閔宣亞跟前夫有一個小孩,但因患有憂鬱症,成為兩人離婚的導火線。
閔宣亞在描述自身憂鬱症發作時的感受:「總覺得身上好像蓋了一床濕透的棉被,而且眼前會一片漆黑,就算在這種燈火輝煌的地方,只要憂鬱症一發作,我就什麼都看不到。」閔宣亞的前夫看到她憂鬱症發作的最糟糕狀況時,要她努力並趕快好起來,然而,我們大多數的人可能經歷的都只是輕微情緒困擾,無法同理憂鬱症病人無法控制自己的症狀什麼時候能結束,也不是幾句話語的提醒,要憂鬱症患者努力、加油去克服這些症狀,或請患者忘記傷痛就能康復。
我曾經體驗過類似閔宣亞被黑暗覆蓋的憂鬱經驗,在離婚後,前妻並不願合作,好好處理小孩的問題,並刻意切斷我與小孩的親情連結,讓我在探視小孩時受到相當多的阻撓,這也造成我曾經有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陷入負面能量的包圍,每當到夜裡,即將入睡時,腦中就出現小孩含淚哭泣的畫面,並感到有一個巨大的黑色漩渦彷彿要將我的靈魂吸走而驚醒,在這一段期間,失眠問題困擾著我,伴隨而來的是焦慮、消極、悲觀、易怒等負面情緒。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2019年約有280萬人因精神疾病就醫,數據顯示的只是有就醫的人數,但仍有很多被精神疾病所苦卻未就醫的人,所以在台灣精神疾病患者應超過總人口的一成以上。
這些被精神疾病所苦卻未就醫的人,可能有許多原因,其中一個可能是害怕被貼「標籤」。
關於精神疾病,在台灣早期精神醫療尚未成熟之時,仍普遍存在著精神病是被「惡靈附身」或是「祖先做過缺德的事,後代子孫遭到報應」等偏頗觀念。台灣公共電視台製作的社會議題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將這個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貼標籤、霸凌等爭議元素融入戲劇情節,藉由戲劇的傳播力希望能修正普羅大眾對於精神病的刻板印象,甚至進而更關心週遭有精神病困擾的人們。
再者,可能未就醫的原因,是對於本身已有的精神疾病沒有病識感,或有病識感卻不知找哪一種精神科從業人員來協助處理。
以台灣對於精神疾病相關的從業人員分類包括:
精神科醫師:醫學院精神專科訓練畢業,領有醫師及專科證照,多在醫院或自行開業的身心診所執業,針對患者有幻聽或與現實脫節之怪異思想及奇特行為、長期性的情緒困擾問題,腦部病變等屬於較嚴重的精神疾病,需要服用藥物控制時,精神科醫師有診斷及開藥物處方的權力。
臨床心理師: 通常是臨床心理研究所畢業,通過臨床心理師考試並取得執業證照。嚴重的精神疾病,經過精神科醫師藥物治療回歸到較穩定的狀態,通常會轉介給臨床心理師做心理治療。相較於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沒有診斷及開藥物處方的權力。臨床心理師也可以協助處理一般的情緒問題,相較於心理諮商師,臨床心理師會更了解病理與心理之間的關聯。
諮商心理師: 通常是諮商心理研究所畢業,通過諮商心理師考試並取得執業證照。執業的地點比較多元,學校心理輔導室、基金會、公益團體、大型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或個人開設的心理諮商所等。舉凡我們個人遇到的情緒問題,家庭問題(例如伴侶、婚姻、親子問題)、人際關係、生涯規劃、自我的探索、學習障礙等,都可以求助於諮商心理師。然而針對自己個人所要諮商的問題,如何選擇適合的心理諮商師呢?心理師在求學、接受專業訓練時,廣泛地接觸到各個治療學派,心理師會從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派,你如果對這個學派做些了解,加上心理師個人成長經驗、執業經歷、專長及其他專業訓練,你可以初步篩選出合適的心理諮商師。
社會工作師: 通常是大學社工系畢業,通過社會工作師考試並取得證照。
在家暴、性侵、性騷擾、虐兒等一些社會事件中,或針對弱勢族群,社工師能協助當事人取得最合適的社會資源,或接受心理諮商或治療,但社工師本人不能提供心理治療或諮商,僅能提供情緒上的支持,社工也會協助家事事件中,親權歸屬問題的父母雙方訪談。社工工作地點也很廣泛,包括醫院、公立的社會福利機構、民間成立的協會、基金會、公益團體等。
就如同《我們的藍調時光》、《安眠書店》裡的主角們一樣,我們帶著原生家庭以及成長過程所受的傷,這些心理傷痛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選擇。至於這些傷,是不是已經變成了「病」了呢?我們能不能意識到我們的心已經生病了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病識感」這個主題裡,女主角宋喬安因為李曉明隨機殺人事件中失去了心愛的兒子,這個心理創傷,讓她走不出這個心理黑洞。而殺人犯李曉明的爸爸在事件發生後,整個人生也同樣被打亂,懷憂喪志陷入酗酒的物質依賴症,藉此逃避這個現實世界的無情追殺。他們都病了,但就像他們一樣「缺乏病識感」的人,在我們真實的世界裡,可能比我們實際統計出來的就診人數字高出很多。
不論你現在是被何種心理疾病所苦,人際關係出了什麼問題,坦然地去面對它吧!花時間去與這些問題相處,一再地壓抑這些情緒的困擾,或刻意去忽視這些問題,問題仍然是存在的,一般人如果是輕微的情緒問題,是有能力去尋找自癒的解方,但如果自身在怎麼嚐試,仍無法跳脫問題的困擾,並已經影響到個人規律的作息以及健康等,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絕對有其必要。如果你的親人、朋友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例如憂鬱症,傾聽與陪伴是很重要的,找專業人士,尋求相關的社會資源協助,才能盡早讓他們回歸到原本的生活圈中。
1會員
14內容數
這是一本尋求自我改變與療癒內心傷痛的心靈補給書籍,融合科學、宗教、哲學、心理學的精華與作者個人靈性覺過程的體驗,藉由自我的提問與尋找解答,搭配戲劇內容的體悟,帶領讀者了解人生的終極真相、吸引力法則,業力,靈魂、靈性覺醒、突破框架的思考等概念,沒有宗教書籍的虛無飄渺,也不像一般心靈書籍僅能得到的短暫慰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