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大腦—為過往花點時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人類寧可在可以預測的世界中因為失敗而面對糟糕的結果,也不想接受毫無緣由、無可歸咎的噩耗
一九九三年上映的電影《劫後生死戀》(Fearless)裡,傑夫.布里吉(Jeff Bridges)與蘿西.培瑞茲(Rosie Perez)飾演了同樣在墜機事件中倖存的一對陌生人,他們各自的人生都因為劫後餘生的衝擊變得一團亂。一天晚上,他們一起坐在車裡,培瑞茲說出了心裡話;她認為發生空難的當下是因為自己放開了雙手,尚在襁褓中的兒子才會因為空難而死去,她覺得是自己殺了兒子。布里吉一開始的反應是十足的挫敗,直到培瑞茲徹底崩潰,一邊啜泣一邊向聖母瑪莉雅禱告請求原諒,布里吉才醒悟培瑞茲心裡的那股愧疚對她來說有多痛苦,她一直覺得是自己殺了本該好好保護的孩子。於是布里吉下了車,叫培瑞茲坐到後座並為她繫上安全帶;他從行李箱拿出了生鏽的長方形工具箱放在培瑞茲的臂彎之間,叫她像抱著自己的孩子一樣抱緊工具箱。

在這個場景裡,布里吉坐上車後猛踩油門,持續加速在空蕩蕩的巷子裡直直地衝向水泥牆,看起來彷彿是要自殺。他一邊開車一邊對培瑞茲說,這次妳有機會抱緊寶寶救他一命了。培瑞茲完全沉浸在這個彷彿空難當下的場景,她親了親懷中的工具箱。終於,高速行駛的車子撞上了牆,她懷中生鏽的橘色工具箱就像火箭一般飛出了擋風玻璃撞上水泥牆,因為衝擊力而變得歪七扭八。培瑞茲馬上就明白了。事實顯而易見,在空難時那種猛烈的撞擊力道下,她根本不可能抱得住懷裡的寶寶,她無論如何都救不了自己的孩子。藉由再一次置身於當初的情況下,她終於理解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也終於明白事實與心中一直令她感到愧疚的念頭根本不同。
心理學家將這種與現實不符的思維稱為反事實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人在進行反事實思考時,通常會思索自己在重要他人的死亡或痛苦中真正扮演或想像出來的角色。陷入反事實思考時,會有數以百萬計的「如果」閃過我們的腦海:如果我做了這件事,他就不會死了。如果我沒做那件事,他就不會死了。如果醫生有這麼做,如果火車沒有誤點,如果他沒有喝那最後一杯⋯⋯反事實思考有無限的可能性,而正是這種永無止盡的特質讓當事人能夠毫無限制地思索,持續在過去的其他可能性上反覆思量,在腦中不斷播放當初的情景。
諷刺的是,這種思考方式雖然創造出與事實不同的無數種可能性,但它不僅不符合邏輯,也對於面對現實與調適毫無幫助。但人類大腦會這麼做,總是有它的理由;有些人認為大腦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搞清楚如何在未來避開死亡的危險,不過事實或許根本沒那麼複雜。大腦藉由把注意力放在與事實不同的無限種可能性上,就能自我麻痺,不去注意那個重要他人已逝的痛苦事實。即便反事實思考會帶來令人難受的罪惡感或羞恥感(例如覺得是自己殺死了孩子),但比起可怕又令人五臟六腑全揪在一起的殘酷現實(深愛的那個人已不在人世),大腦仍然寧可選擇前者。反覆思索各種違背現實的可能性也或許變成了一種習慣,成為人類面對悲傷的反射動作。

雖然我們只是把令人痛苦的悲傷換成了同樣令人痛苦的罪惡感,但至少罪惡感的存在代表我們對整個情況還保有一些掌控權;因為相信自己對某件事仍有掌控能力,即便我們無法成功控制它,也能藉此確定這個世界並不是全然不可預測的存在。人類寧可在可以預測的世界中因為失敗而面對糟糕的結果,也不想接受毫無緣由、無可歸咎的噩耗。
我們其實可以像證明幾何問題一樣找出反事實思考違反邏輯的地方。人在面對「假如⋯⋯就⋯⋯」的這種句構中,都會犯一個共通的錯誤;這種句構中,「假如」的部分是前因,而「就」的部分則是後果,邏輯學家運用下面這張圖示釐清了其中的不合邏輯之處。以第七章的年輕寡婦為例,她知道自己的丈夫過世了,也記得當初在半夜去醫院的事實,但她下意識地忍不住相信,因為某個前因(晚上才去醫院),導致了某個後果(丈夫過世),而另一個前因(早點去醫院),一定就能引發另一種後果(丈夫就不會死了)。這個思考邏輯雖然想起來很吸引人,但卻並非現實;他們當天傍晚如果真的早點去看醫生,也不代表丈夫就真的不會死。當然了,前面說的確實是一種可能性,但也可能就算他們早點去醫院了,丈夫也依然會去世。在那個我們嚮往的反現實世界裡,人們能夠無止盡地思考各種假如的可能性。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只有像《星艦迷航記》(Star Trek)裡的百科(Data)那樣的機器人,才會在失去深愛的人以後還用這種思路思考。我曾與一位處理過許多延續性悲傷疾患臨床案例的醫師聊過反事實思考,他也認為,挑戰當事人心中那些令他們感到極度愧疚的念頭,其實很有幫助。但他也表示,進行暴露治療法(exposure therapy)時,如果能在治療關係的框架下讓當事人重回死亡場景,並且不去挑戰他們的反事實思考,通常就足夠讓這些「假如⋯⋯就好了」的念頭慢慢消失,這一點令他相當驚訝,不過其中的邏輯不言自明;在這個過程中,當事人會慢慢接受面對死亡所產生的強烈悲傷、無助或一人獨活的孤獨感,也可能逐漸理解深愛之人真的已經過世的現實,讓腦中不斷浮現的「假如」轉變為沒有必要存在的念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3會員
419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臉譜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日本推理經典鉅作+華語實力派演員陣容 Netflix繼《誰是被害者》後與瀚草影視再度共同推出懸疑犯罪旗艦劇 ─超強卡司擔綱主演:吳慷仁、柯佳嬿、庹宗華、姚淳耀、范少勳、江宜蓉、夏騰宏 ─特別演出:林心如  《麻醉風暴2》製作人 曾瀚賢、湯昇榮 金獎導演 張榮吉、張亨如 攜手打造 如果「犯罪」
複雜性悲傷心理治療會讓當事人反覆面對失落所引發的強烈情緒,深入那些令人難以承受的感覺來處理相關壓力,同時教導個案各種彈性收放情緒的技巧,與治療師一起找出自己不斷逃避的那段回憶,接著練習以各種方式重新體驗……
「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失去摯愛當然會痛苦,但為什麼會「痛苦到這種程度」?
「昨天晚上我讀完了這篇小說,覺得簡直可怕極了……我有這麼一種感覺,好像我自己也被關在第六病房似的。」 ──列寧讀後感 這部曾被稱為「整個俄國文學中最可怕的小說」的〈第六病房〉,故事十分簡單,發生在某一城鎮的某一小醫院裏,其中「第六病房」是監禁精神病患者的特別病房,遺世但不獨立,由一位粗暴、動不動打人
本以為日常種種挫折帶來的痛苦,與伴隨私人祕密而無法傾訴的壓力,能藉由表演課得到釋放,誰知道那竟是開啟深淵之門的聚會,一旦開始演出,就永無下戲之日。
以《薩賓娜之死》享譽國際的漫畫家尼克.德納索,此次在新作《表演課》當中,描述一位來歷不明的教師——約翰.史密斯——所帶領的4堂表演課。
日本推理經典鉅作+華語實力派演員陣容 Netflix繼《誰是被害者》後與瀚草影視再度共同推出懸疑犯罪旗艦劇 ─超強卡司擔綱主演:吳慷仁、柯佳嬿、庹宗華、姚淳耀、范少勳、江宜蓉、夏騰宏 ─特別演出:林心如  《麻醉風暴2》製作人 曾瀚賢、湯昇榮 金獎導演 張榮吉、張亨如 攜手打造 如果「犯罪」
複雜性悲傷心理治療會讓當事人反覆面對失落所引發的強烈情緒,深入那些令人難以承受的感覺來處理相關壓力,同時教導個案各種彈性收放情緒的技巧,與治療師一起找出自己不斷逃避的那段回憶,接著練習以各種方式重新體驗……
「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失去摯愛當然會痛苦,但為什麼會「痛苦到這種程度」?
「昨天晚上我讀完了這篇小說,覺得簡直可怕極了……我有這麼一種感覺,好像我自己也被關在第六病房似的。」 ──列寧讀後感 這部曾被稱為「整個俄國文學中最可怕的小說」的〈第六病房〉,故事十分簡單,發生在某一城鎮的某一小醫院裏,其中「第六病房」是監禁精神病患者的特別病房,遺世但不獨立,由一位粗暴、動不動打人
本以為日常種種挫折帶來的痛苦,與伴隨私人祕密而無法傾訴的壓力,能藉由表演課得到釋放,誰知道那竟是開啟深淵之門的聚會,一旦開始演出,就永無下戲之日。
以《薩賓娜之死》享譽國際的漫畫家尼克.德納索,此次在新作《表演課》當中,描述一位來歷不明的教師——約翰.史密斯——所帶領的4堂表演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要讓一個人最痛苦不是千刀萬剮, 而是殺人誅心, 讓他心裡面一輩子痛苦, 才是最痛苦的, 我為什麼會得解離性失憶症, 就是因為我的敵人知道我的心理素質很強大, 所以他選了我心裡的突破口, 就是我的小孩, 進行一個殺人誅心的動作, 他的動作對他來講, 他覺得很正確, 因為除掉了
Thumbnail
姊姊一家人與妹妹本預計 7 月去日本旅遊。在搭飛機當天,姊姊在桃園機場大門外被地面反光突起物絆倒。她手上拖著行李反應不及,臉部撞上了人行道的檻,傷得很重。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人生中的選擇和思考對於我們未來的影響,並且以科幻驚悚片《人生複本》中的劇情為例,呈現了一個新的哲學思考角度。通過深呼吸放空腦袋,我們能夠進入一個平靜的世界,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心靈。 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與小說劇情相對應,體會到了這個觀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Thumbnail
身心科工作多年,經歷三位親友意外離世。不要問為什麼,不要責怪自己;可以問什麼,學到什麼,追尋平靜與祝福,正視心理生病,尊重與祝福靈魂的選擇。
那個新聞我也覺得很可怕,之前香港也試過兩名少女在商場被砍死,好慘,但斬人的人是當下瘋了失去理智,兩邊都是慘的。一想到一些無辜的市民無端端遭遇這些不幸,我就會覺得是前世因果,嘗試去理解事件為何會發生。宗教其實也是思緒的出口。 你有沒有想過突然遇上交通意外,或被人斬死,你剩下的是什麼。 我現在如果死
Thumbnail
假想題 總想明天、後天、未來還沒到的恐慌, 這個問題應該是生活大眾都有的存在。 只是有人選擇一天過一天! 有人選擇面對並去深入探討! 看的見的,永遠可解~ 看不見的是焦慮不安! 因為像無底深淵般的黑洞⋯⋯ 是自我想像的世界, 一直想一直想! 後來最終原來黑洞是我們的投影,
記得倪匡死後,我在腦內預演了一次所有我所仰慕的人離去時的感受。死亡有兩種,一種是生理層面的死亡;一種是當他們做出令我信念幻滅的事時,腦內把他們當下仍存的表相,與過去的他們曾經震撼過我靈魂的美好割絕而生的死亡。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要讓一個人最痛苦不是千刀萬剮, 而是殺人誅心, 讓他心裡面一輩子痛苦, 才是最痛苦的, 我為什麼會得解離性失憶症, 就是因為我的敵人知道我的心理素質很強大, 所以他選了我心裡的突破口, 就是我的小孩, 進行一個殺人誅心的動作, 他的動作對他來講, 他覺得很正確, 因為除掉了
Thumbnail
姊姊一家人與妹妹本預計 7 月去日本旅遊。在搭飛機當天,姊姊在桃園機場大門外被地面反光突起物絆倒。她手上拖著行李反應不及,臉部撞上了人行道的檻,傷得很重。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人生中的選擇和思考對於我們未來的影響,並且以科幻驚悚片《人生複本》中的劇情為例,呈現了一個新的哲學思考角度。通過深呼吸放空腦袋,我們能夠進入一個平靜的世界,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心靈。 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與小說劇情相對應,體會到了這個觀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Thumbnail
身心科工作多年,經歷三位親友意外離世。不要問為什麼,不要責怪自己;可以問什麼,學到什麼,追尋平靜與祝福,正視心理生病,尊重與祝福靈魂的選擇。
那個新聞我也覺得很可怕,之前香港也試過兩名少女在商場被砍死,好慘,但斬人的人是當下瘋了失去理智,兩邊都是慘的。一想到一些無辜的市民無端端遭遇這些不幸,我就會覺得是前世因果,嘗試去理解事件為何會發生。宗教其實也是思緒的出口。 你有沒有想過突然遇上交通意外,或被人斬死,你剩下的是什麼。 我現在如果死
Thumbnail
假想題 總想明天、後天、未來還沒到的恐慌, 這個問題應該是生活大眾都有的存在。 只是有人選擇一天過一天! 有人選擇面對並去深入探討! 看的見的,永遠可解~ 看不見的是焦慮不安! 因為像無底深淵般的黑洞⋯⋯ 是自我想像的世界, 一直想一直想! 後來最終原來黑洞是我們的投影,
記得倪匡死後,我在腦內預演了一次所有我所仰慕的人離去時的感受。死亡有兩種,一種是生理層面的死亡;一種是當他們做出令我信念幻滅的事時,腦內把他們當下仍存的表相,與過去的他們曾經震撼過我靈魂的美好割絕而生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