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效應」讓你原地踏步- 【人性兵法EP02】最親的人不一定陪你到最後。

2023/04/0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一篇中我提到了和家人爭吵的過程中我頓悟了鳥籠效應的真諦,
這篇同樣在探討人際關係更多策略,而非檢討任何人或褒揚自己。

「鳥籠效應」。
別人送了你一個空鳥籠,在他人長期對這個空鳥籠指指點點的眼光之下,
你為了把空鳥籠填滿而養了一隻你從未想過要養的鳥。
鳥籠就是拿來養鳥,這種看似天經地義的聯想其實深根在我們每個觀念中,
就像父母讓人聯想到關愛、理解,人際互動的原則就該是尊重,
甚至是付出應該得到回報,這都可以是鳥籠效應。

從大學時代我心中就一直有個疑問,
「我到底是為了誰而活?」
「到底有什麼值得我追求?」
我雖然很多事物有些天分,但總無法專心致志,
因為我對於怎樣去熱愛並精進一件事沒有概念。

我始終對別人視之理所當然的人生階段無法感到共鳴,
我感覺自己像個外星人一樣,不懂這些生存意義,
只是在追求感情、遊戲之間尋找一種飄渺的歸屬感與成就感,
幾天前的大吵後,
這種不知追求什麼、不知為何而活的孤獨感,
竟然都被鳥籠效應串聯在一起。

有夢想、有熱愛之物的人是受到眷顧的,
能愛人不求回報的能力也是一種恩賜,
因為長年感覺到和家人疏遠,
讓我不能體會為何總有人可以為了家人犧牲奉獻這麼多,
以前的我一直能感受到家姐的付出、母親的包容,
但我心中總覺得他們無法在情感上理解我、指責遠多過於讚美認同,
從小沒有玩伴、也幾乎沒有和家人一同出遊的回憶,
我的對家人的感覺一直止於表面,內心其實相當冰冷。

在與家姐爭吵後幾天,
我在別人推薦之下看了TLC生活旅遊頻道的「沉重人生」系列,
發現這些「失控超重者」(以下簡稱失重者)和我的狀況如出一轍,
我們都在等待被拯救,才肯自救,這就是鳥籠

TLC「沉重人生」系列,超過200公斤的失重人生是怎麼開始的?
感情觸礁,家庭不健全,這些都是造成過胖的直接原因嗎?
其實是那顆等待被救贖的心,變得太需要別人的認同、尊重,太需要愛。

當我們在看這些失重者的採訪時可以發現一些特定字眼頻繁出現,
「我的男友不支持我,他拋棄我了。」
「我的母親不理解我,她吝於關心我不是新鮮事了。」
「我的兒子選擇不回來,因為他不想花時間照顧我,這讓我感覺被拋棄了。」
「因為我的過胖我丈夫出軌了,即使是過胖也不代表他能不尊重我。」
當我聽到這些話時我感到相當氣憤,好像無法控制自己的食慾都是別人的錯,
但仔細一樣,我驚覺自己思維竟然也藏有同樣的邏輯。

「因為父親在我成長過程並沒有陪伴我,成長中也缺少和家人共同回憶,
所以我幹什麼要努力獲得成就,我為什麼要成家立業,來滿足他們的期望?」
站在旁觀者角度來看時會覺得非常荒唐,你要怎樣是自己選的,
但沒意識到鳥籠效應的存在,會很難理解這兩者之間是沒有等號的,
因為我沒得到我曾想要的,
我合理化自己的惰性,這就是我的鳥籠。

失重者們很容易被缺乏認同和與日俱增的罪惡感給糾纏住,
導致他們需要別人不斷的關愛呵護,
但這些關愛並不足以創造出他們「真正為自己而活」的核心動力。

上面影片中的馬雅就是如此,
她在紀錄片中時常脫口而出的就是「我希望醫生能以我為傲」,
當她減重進度延緩時回診,醫師僅是告訴她「你這次成果不理想」,
她就理解為「我不喜歡這次回診的感覺,醫師一直在批評我不鼓勵我」,
看到這裡相當令人生氣,
但困在鳥籠裡的人思維就確實是這樣,和一般人很不相同,

一般人無法理解為什麼你可以如此情感不獨立?
那是因為,
那個期待被理解被呵護的小孩,還沒找到那個隱形的籠子。

這些失重者都有破碎的成長過程,
有的被性侵過,有的在自我貶低中成長,
像是覺得有位失重者從小感覺父母偏愛她的姐姐,讓她藉由吃來遺忘不安,
而她的姐姐也不知如何面對妹妹這樣的心結,
只是不斷被內疚和摩擦弄得心力交瘁,最後避不見面。
還有更多的失重者是家庭失能,父親離家、母親吸毒或出軌,
他們用食物一次又一次遺忘那個牢籠的存在,然後罪惡感讓籠子變得更加堅固。
但是,問問自己,
即使離家的父親回來和自己道歉,性侵的人被絞死,母親回頭重建親子關係,
那個鳥籠就會一夜間消失嗎?
不會,很多時候我們的期待不會實現。

影片中的賈斯汀是全系列中減重最成功的那位,
在兩年中,他從312公斤減重到90幾公斤,
不僅生活型態180度轉變,還開始嘗試、學習各種技能,像是泛舟、開飛機。
他就是那位「我的母親不理解我,她吝於關心我不是新鮮事了」的老兄,
而在下集結尾時他說出了一段非常關鍵的話:
「從我減重到現在成功,我還沒跟我媽講過話,但我也覺得沒什麼了,因為即使是最親的人也不一定能陪你走到最後。」
賈斯汀除了父親的陪伴,讓他成為減重最成功的原因,
是他意識到鳥籠的存在,打破了迴圈,他轉為為自己而活。

減重和母親有沒有陪伴無關,他捨棄掉了鳥籠。

最親的人都不一定會理解你,生你的人可能不會對你負責任,
有籠子不一定要有鳥,而那隻鳥也不該有鳥籠,
是那顆等待被拯救的心,那個還在等待爸媽回頭看看自己的小孩,
依然在等待被認同。

沒有得到我該有的愛,所以我沒過好自己的生活,甚至摧殘自己,
總使最後得到了他們關注的眼神,卻充滿罪惡感,
是不是其實心裡藏有一絲想像
「只要我不長大,他們就會來注意我」。

為什麼家人傷害我,而不是理解?
為什麼我的家庭不像別人那樣?
為什麼總是指責說教,為什麼不是稱讚認同?

那個內在小孩還在觀察父母的臉色,來決定付出多少努力,
是我們的天性,但也是那個隱形的籠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3會員
131內容數
大量的人性洞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