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急救是什麼?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在今年三月份提出將引進來自澳洲的心理急救(Mental Health First Aid)教導民眾如何察覺周圍的人心理健康出現狀況、正在呼救,以及如何說對的話協助他們,而非對憂鬱症患者說「不要想不開、你就是想太多」,這只會讓對方心情不好、責怪自己。她說:『First Aid有點像急救包的意思,譬如說身邊的這個人他可能出現什麼狀況或表達了什麼樣的言語,我們會察覺說這個人可能有狀況,他可能有輕生的念頭。
心理健康急救是一項培訓計劃,教導公眾如何幫助正在經歷不同程度惡化的心理健康問題的人。與傳統急救一樣,心理健康急救不會教人們治療或診斷心理健康或物質使用狀況。相反,培訓教導人們如何提供初步支持,直到收到適當的專業幫助或直到危機解決。
根據心理健康急救 (MHFA) 創始人的說法,他們通過對學生進行常見的心理健康危機教育,驗證了為心理健康提供急救可以減輕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加快康復並降低自殺可能性的想法. 這些包括自殺的感覺、蓄意自殘、驚恐發作或精神病症狀,以及如何處理這些情況,讓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更有可能尋求幫助,從而降低受到傷害的風險。
圖片取自Unsplash by Kelly Sikkema
心理急救拉回第一時間的衝動
・根據2019年衛福部統計,台灣15–2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為257人,比2017年的193人增加33.2%。自殺通報人數由2017年的4,905人增加至2019年的7,991人,增加了62.9%。(資料來源:衛福部健康統計資料庫)
・根據2019年衛福部統計,台灣15–19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3.6人,20–24歲青年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9.7人。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台灣的青少年自殺死亡率較低,但近年增幅加速。(資料來源:衛福部健康統計資料庫、世界衛生組織)
・根據臺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教授的研究,台灣兒童青少年中,12%有任何一種焦慮症,1%有憂鬱症。而國中生憂鬱症的比例則在0.7%-4.8%。董氏基金會的調查顯示,13.3%(每7位有1位)的高中職學生及18.7%(每5位有1位)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資料來源:臺大醫院、董氏基金會)
・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研究,全球青少年中,約有1/3的人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是焦慮症、憂鬱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資料來源: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心理急救課程
心理健康急救 (MHFA) 課程通常包括以下主題:
- 參與者了解與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和飲食失調相關的常見症狀,以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一般概述。
- 參與者將接受有關精神疾病常見警告信號的教育,例如情緒、行為和認知變化。
- 參與者了解當地的諮詢和精神科服務,以及如何幫助他人獲得這些服務。
心理健康急救的 5 步行動計劃的教育:
- 評估自殺或傷害的風險
- 不帶評判地聆聽
- 提供慰藉
- 鼓勵適當的專業協助
- 促進自助和其他支持策略
根據項目的不同,可能還有針對特定人群的附加模塊,例如兒童和青少年、老年人或退伍軍人。根據項目的不同,可能會有一個模塊側重於物質使用障礙及其相關問題和挑戰。涵蓋所有這些主題是為了讓參與者俱備必要的知識、技能和信心,以識別和適當應對精神疾病和物質使用障礙的跡象。
心理急救應用
心理急救的概念就如同我們會在家中準備的醫藥包,又或是現在會看到公共場所提供的AED,同時,因為心理的問題不像是生理疾病那麼顯而易見,會需要更多的觀察、同理以及陪伴。所以我覺得能夠導入「心理急救」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認知心理疾患並不是耐受力不足,而是有著神經傳導物質、大腦結構以及環境刺激等交互影響的。心理急救有指引,讓人不會因為無法承接而忽視了對方的需求,建立起更多元穩固的社會心理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