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推薦這本書?」這句話你理解了什麼?
"大家都推薦這本書",於是我們開始試著說明因為,這本書很好看,這本書很有邏輯......
「為什麼+觀點」這個邏輯我以前沒有意識過,作者在這本書點出來,我覺得很有趣,的確,我們很常會看到、聽到人們用為什麼開頭,似乎是詢問原因,其實是要傳遞接載為什麼後面的"觀點",而人們非常容易專注在回答"為什麼",而忽略了"觀點"是否正確。
當我們忽略了觀點,就容易在一開始迷失了方向,甚至被情勒,例如「為什麼我總是這麼衰?」,有"總是"嗎?真的有"衰"嗎?還是其實只是被"為什麼"強加出來的迷思,作者解釋為「注射器」,我們是不是也會用"為什麼"把觀點注射給別人?或者在不知不覺中,被別人注射了觀點而迷失自我?
這本書我認為蠻好看的,清楚地列出個人、工作、社會、群體、商業模式等,我們生活中會遇到的"邏輯",我自認為是個邏輯清楚的人,在看書的過程中會很過癮,因為作者很有條理且明確不拖泥帶水的把它文字化,可以讓我邊閱讀邊檢視自己是否符合邏輯。而且邏輯是有層次的,普通人只看到表層,優秀的人則可以看到不同層面,也因此優秀的人更有洞察力,做事更有效率,當然也就更容易成功。
其實,書中很多邏輯,可能早就被提出過,例如「人脈,不是那些能夠幫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幫到的人」,這樣的體悟也需要時間的歷練。年輕時候會覺得認識的人越多越好,要想盡辦法接觸更成功的人,年紀慢慢大了,經歷的事情多了,就相當能夠體會作者說的"人脈"是怎麼一回事。我想,不同年齡層的人看這本書的理解一定會有所不同,也許會受到打擊,卻也可以打破過去模糊或無知的觀念。這本書我認為是可以一再翻閱的,當你的邏輯被打亂的時候,當你面對選擇的時候,都可以在書裡找到回應。
過去我喜歡看翻譯書,覺得國外作者的觀點比較厲害,認為會被翻譯成中文,一定是被出版社、被許多編輯所認同並推薦,才會翻譯成中文書。過去10年、20年,內地的變化之快,人才之多,儘管沒有台灣的民主自由,但是很多觀察,很多邏輯,我認為是比台灣快很多的,加上有10幾億人口的市場規模,經濟、觀點的實驗,都可以有很大規模的體察。作者的文筆很好,文字明確不拖泥帶水,用故事、舉例來說明其論點,也是很好理解。
當我們習慣看網路文章,看斷章取義的片面說詞,都會扼殺我們的思考和認知,有時間把作者的邏輯從頭到尾看一遍,不只有表層,能夠看透底層,是很值得投資一點時間在這本書上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