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釋然

生命的釋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一定會遇到那些讓人無法釋懷的時刻或人事物,可能某個人做了一些事、說了一些話,讓彼此的關係陷入僵局或破碎。很多時候想起來,心裡仍感到糾結或憤怒,想放下卻過不了自己情緒的那一關,尤其是在還很年輕的時候,總是意氣用事,無法輕易原諒別人,更無法輕易放過自己。


然而,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我們接觸了越來越多形形色色的人,慢慢學會不再情緒化的看待許多事,面對生活的挫敗和關係的來去更能一笑置之,彷彿隔著玻璃窗看著所有的發生,也突然想不起來自己何時開始變得不那麼執著了,以前會讓自己產生許多情緒的情境已經不能再引起同樣的波瀾了,甚至能夠在不刻意和解的情況下,和那些過去因為仇恨、傷害和憤怒而故意忽略和保持距離的人相處。難道是什麼神奇的魔法嗎?還是就像大家說的一樣-時間會沖淡一切?


不,不是什麼魔法,那是一種覺知和理解吧,因為我們終於明白,牢牢抓住其實比放下更困難,它需要更大的力氣去死撐著,而所有的比較、憤怒、仇恨、嫉妒或不甘心,都只會對自己和他人造成更大的負擔。對他人慈悲,就是對自己仁慈;它不是原諒,而是由內而外的釋放,允許自己抽離出來作一個觀察者,允許關係自由的流動,更允許彼此往前走。


寫到這,我回想起過去的自己,總嚷嚷著放下執著好難,卻沒想到有一天會有這樣的體悟,也終於明白原來所謂的釋然才是那個最輕鬆,也最不需要掙扎的選擇。

avatar-img
珊卓拉的心療室的沙龍
22會員
58內容數
正職心理師,其餘時間喜歡寫作跟記錄生活,最近開始挑戰寫旅行日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怎麼可以在工作的時候失控生氣呢」 「哭是懦弱的表現,我怎麼可以哭呢」 「你是個媽媽,就要有媽媽的樣子」 相信有許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 當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失落的時候,腦中會出現千百萬種的想法、自我評價和情緒,有的時候這些評價只是短暫的,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其他時候我們卻會困在這些評斷之中,
個案Q,53歲,越南裔移民; 6歲那年,本該如其他同齡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他,某天在外頭玩耍時卻誤踩地雷,造成他全身重度灼傷,右臂被截肢,左手雖然還在,但只剩下三根手指頭能動。那一年,Q的人生如同被判了無期徒刑,童年不復存在,然而年幼的他什麼都不懂,只覺得自己和許多孩子不同,連父母都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他
「我很愛他,但我不知道我們該如何繼續走下去」莫莉嘆了口氣,眼帶淚光的對我說。 其實,我和莫莉一直都不是太要好的關係,稱不上是朋友,但也不算敵人。對於她,我總是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安全距離,不過度親近,但疏遠的剛剛好,所以我從來沒想過有天莫莉會如此掏心掏肺的對我說出這些話,但或許也不意外,畢竟身為一個
『我跟文不是你想的那種關係』 「只看事實,沒有人會認為你們不是那種關係」 『沒有任何事實。每個人都只是按照自己所希望的,任意解釋罷了』 p. 308 < 流浪的月> 這兩天我一口氣讀完了日本作家凪良汐的小說<流浪的月>,看完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每個人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因為這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
個案P,48歲,無業,十年前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和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多重人格”)。 其實,過去我從來沒有遇過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個案,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相關的案例,所以當我一聽到個案有這個診斷史時,我內心非常激動,好久沒被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一下被點燃了。 個案P總
「我不確定你能否理解我的感受,但自從我兒子在五年前被殺之後,我就丟失了一部分的自己,彷若我還留在2015年,那天的事也如昨天才發生一樣鮮明。這五年,我每天不是失眠,就是從噩夢中醒來,我感覺自己活得像行屍走肉,好幾次也嘗試過心理治療,但你怎麼能要一個沒失去過孩子的人體會你的感受呢?我真的很想振作起來,
「我怎麼可以在工作的時候失控生氣呢」 「哭是懦弱的表現,我怎麼可以哭呢」 「你是個媽媽,就要有媽媽的樣子」 相信有許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 當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失落的時候,腦中會出現千百萬種的想法、自我評價和情緒,有的時候這些評價只是短暫的,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其他時候我們卻會困在這些評斷之中,
個案Q,53歲,越南裔移民; 6歲那年,本該如其他同齡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他,某天在外頭玩耍時卻誤踩地雷,造成他全身重度灼傷,右臂被截肢,左手雖然還在,但只剩下三根手指頭能動。那一年,Q的人生如同被判了無期徒刑,童年不復存在,然而年幼的他什麼都不懂,只覺得自己和許多孩子不同,連父母都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他
「我很愛他,但我不知道我們該如何繼續走下去」莫莉嘆了口氣,眼帶淚光的對我說。 其實,我和莫莉一直都不是太要好的關係,稱不上是朋友,但也不算敵人。對於她,我總是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安全距離,不過度親近,但疏遠的剛剛好,所以我從來沒想過有天莫莉會如此掏心掏肺的對我說出這些話,但或許也不意外,畢竟身為一個
『我跟文不是你想的那種關係』 「只看事實,沒有人會認為你們不是那種關係」 『沒有任何事實。每個人都只是按照自己所希望的,任意解釋罷了』 p. 308 < 流浪的月> 這兩天我一口氣讀完了日本作家凪良汐的小說<流浪的月>,看完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每個人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因為這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
個案P,48歲,無業,十年前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和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多重人格”)。 其實,過去我從來沒有遇過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個案,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相關的案例,所以當我一聽到個案有這個診斷史時,我內心非常激動,好久沒被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一下被點燃了。 個案P總
「我不確定你能否理解我的感受,但自從我兒子在五年前被殺之後,我就丟失了一部分的自己,彷若我還留在2015年,那天的事也如昨天才發生一樣鮮明。這五年,我每天不是失眠,就是從噩夢中醒來,我感覺自己活得像行屍走肉,好幾次也嘗試過心理治療,但你怎麼能要一個沒失去過孩子的人體會你的感受呢?我真的很想振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