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保守主義:幸福即日常、快樂即滿足──比較與傷害(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最後,筆者要來談一些比較鬆散、瑣碎的觀念,釐清一些現代常常說,尤其台灣常講,但其實非常有問題的東西。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道理無比真實又殘酷,人類對於自身際遇的判斷,是比較而來。窮人看到富裕生活才會覺得自己窮,我們會珍惜現有,是因為知道以前過更糟,其他人更慘,回頭看才覺得現有一切值得珍惜。

筆者的父親就是這樣,曾聽聞一些親戚揶揄,覺得年紀大就沒霸氣,也無進取之心。因為親戚看到的是,只要願意是可以爬到更高,權勢財富滾滾而來。小時候也天真地問過,得到的答案倒也簡單:「經歷戰場、體驗戰爭後,沒有比安定生活更好的。」

也不只他,小時遇過一些眷村叔伯,有些後來才知道也是將軍退伍,更聽聞相關故事。故事都差不多,覺得穩定生活,兒女長大有成,還有什麼好奢求?當然也有不願跟老蔣為伍,來台退伍後開家小麵館不問政治的故事。總的來說,都可以看出,這些經歷戰爭老兵,漂浮一生後覺得有穩定的生活,已是萬幸。

誠然,筆者曉得不少非外省人,看到這種敘述,心中所想不是如此,這筆者也不打算否定,只是陳述自己看到聽到的事情。

不同經歷導致對「進步」的想像不同

總之,這種個人生活哲學放大到社會,台灣一般人見解,似乎偏向不長進,社會怎麼能僅滿足現狀。以台灣既有教育體制,到媒體宣傳,幾乎都把社會發展當「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看待,解釋成沒進步就是退步。

難道這種說法有錯?我們不該追求更加美好的未來?當然沒錯,但一樣忽略掉很多前提。

人對好壞的判斷來自於比較,所以經歷戰亂者覺得平和日常已是幸福;戰後嬰兒潮搭上經濟起飛列車,認為高薪就跳槽、有錢就創業是正常;而年紀30上下的朋友,出生後遇到經濟轉下,長大碰到中國磁吸,辛苦多年仍覺得不上不下。

不同經歷導致對進步的想像不同,我們能說誰是對的,誰又是錯的?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點,就可以進一步體會,為何保守主義非常反對當今的進步思潮,因為各種背景因素,與全球化帶來豐沛資源,進步派的思維已經不是保底,有點類似免洗轉蛋遊戲,覺得沒有人人開局100連抽,打小怪掉傳奇裝備,這遊戲就不公平。

這反過來,筆者最常遇到,對保守主義的看法之一,就是保守派不想進步,滿足於現狀,沒有進取之心。

raw-image

錯,保守主義對於進取心非常鼓勵,但必須建立在負責任的態度上,也就是不能己願他力。花自己錢裝潢住家,跟官員花人民稅金裝潢他家,我們都曉得誰不對,但為何人民稅金用作裝潢你家,你似乎就不反對?

我們都知道理由,天上掉餡餅豈有不吃的道理,政府要發裝潢費讓大家開心,何樂而不為?反正要找理由也可以說,自己有繳稅,政府還回來而已,多給的算利息。

負責任就是:資源與時間成本,你要投入到哪裡?

咦?為何要講這種常識廢話?

因為前面所說的「負責任」,就是常識跟廢話。我們希望社會進步,但進步總要付出代價,像造橋鋪路都看得到成本,社會價值轉變需要投入教育,光立標語牌子不會有用,你得要請教師去學校教導下一代。都不想,要用強制力,你總得花錢請警察軍隊,嚴厲監控民眾,直到習慣為止。

在我們談論改善生活水準,提升社會生活品質時,有形的資源成本與無形的時間成本,永遠都要考慮進去,不然就是不負責任。

滿足於現狀並非不思進取,擔負責任不是廢話,會成為老生常談的通常是真理。

因為,即便是維持現有生活,也得付出代價。我月薪五萬,過著符合五萬收入的生活水準,要維持下去,收入就必須維持在五萬以上。問題在於,超過五萬的收入,保守主義思維,是建議用作儲蓄,或是其他準備,以免哪天失業,或退休之後,生活品質就維持不下去。這概念有點類似,三萬收入過兩萬生活、五萬薪資只用四萬,永遠都要留點預備。

也就是,並非用自己收入的頂端設定生活水準,而是豐收時想著荒年。

國家、社會對於人民的責任,一般而言分成兩種方向,一是努力讓大家可以過更好,二是編織社會安全網,防止民眾因意外無法翻身。保守主義思維,是同時兩邊都要進行,但要抓好比例,不能覺得經濟不會停止發展,就認為安全網沒必要,或把安全網標準設置的超級高,讓國家發展不了。

因為兩個方向都會消耗資源,且不可能兩者都做到極致,理由很簡單,人是比較的動物。

全數用作發展經濟、獎勵實業,一定會是前幾篇所說,能力越強拿越多,就算是勢力龐大的家族,想要透過國家發展經濟方式擴張,還是得聘請強者。眼光放到國外,能力不強是要怎樣具有國際競爭力?

責任都轉嫁出去的心態,將毀壞民主制度

說殘酷點,發展經濟對社會多數人有幫助,結果不患貧而患不均,但現實就是能力越差者,對發展這件事本就貢獻不大。倘若全力發展,預算只有雀淚(按:雀の涙日文比喻極少)的程度用在社會安全網,那會如何?就絕對值來說,經濟成長100倍,社福預算多10倍還是比原本高,但高速發展的社會,上下差距會有如橡皮般拉長,越下層越絕望。

下層難道不會覺得,生活已經遠超過去水準,或跟外國比已經是天堂?若是筆者之前所舉例,參與戰爭的父執輩,知道現狀相比已經夠好,那就不會。但若是正在高速發展下的新一代,他們能體會?絕對不能,因為看到的就是巨大貧富差距,以及自己身為下層,如何努力都爬不上去的絕望感。

這也是為何鼓勵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放任享樂主義,因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高速發展下的共同體,如過去的台灣,最多是讓創業失敗不至於跌落深淵,而不能保證成功創業者可以永續賺錢。一旦出現衰退,中上層者陸續滑落,若無一定儲備,仍保有固定生活方式,肯定無以為繼。享樂主義影響到中下階層,不考慮明天也不為下一代著想,習慣養成後在衰退期,人人都得領補貼過日子。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年頭幾乎聽不到了,我們看到的是,把由奢入儉難的概念,轉化成人本就該過的開心,不開心都是政府的錯,把屬於真理的老生常談,責任轉嫁出去,毀壞民主制度,人民自己要負責的根本。

且高速發展拉伸貧富差距,也就代表安全網的設置範圍往上提,如同美國對窮人定義,在台灣會讓人欣羨一樣。台灣該思考的是,我們要把安全網的下限提高,要考慮什麼項目進去?受教機會肯定需要,基本生活開銷也屬必要,除此以外消費補貼則不可。說極端一點,台灣不缺物資,與其發放消費金,不如強化基層鄰里互助,讓鄰里長對社區內真正需要的弱勢,直接領取食衣必需品,資訊用品可以租借,住屋處可透過縣市權限進行統一管理。

國家統包負責,弱勢者將永遠弱勢

總之,直接發放現金,對中產階級來說有用,下層階級意義不大,更對國家整體的發展無益。換言之,發展與安全網,都是民主國家必須,只是由誰去負擔,如何去負擔。保守主義者思考的是,什麼都國家統包,那麼弱勢者將永遠弱勢,心態上就弱到底,怎有翻身之日?

有人會認為,透過徵稅去消除貧富差距,保守主義者似乎很反對加稅,所以偏保守陣營者皆反對消除貧富差距。

錯,保守主義者從不反對加稅,是盲目的加稅。前篇說過,稅要抽就是一次抽足,而不是什麼名目都抽,這形同懲罰努力。現代太多新的稅款,像近年很夯的碳稅,以各種保護地球調整的稅制,其實都是扭曲,實際效果極差,如電動車與油車,敵視化石燃料等。

回到本篇所說,人是需要比較的,國家之間也會比,但外國的內部比較,能不能同時套到國內?當然不行。以全世界的角度來看,將汙染用以開發跟開發中區分,給予差別待遇就是不公平,要就是齊一化處理,已開發國家對其他國家的協助形式,絕不能用調低標準來處理,這實際上就是提供尋租空間。你打壓國內產業的同時,卻允許他國同業用更糟糕的環境標準生產,這不是不公,什麼是不公?

徵稅只是看起來可以消除貧富差距,實際上效果很差,且真正的問題不是在概念,而是手段。畢竟,徵來的稅是要怎樣去弭平貧富差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3.9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們其實是該把責任這兩個字,努力放回社會當中,其實就是做該做的事情,你是什麼職業就去做什麼,不想就不要做。但各位有沒發現,有不少人沒意識到這點,把職業應負的責任去除,最後變成是社會來擔?
Thumbnail
我們其實是該把責任這兩個字,努力放回社會當中,其實就是做該做的事情,你是什麼職業就去做什麼,不想就不要做。但各位有沒發現,有不少人沒意識到這點,把職業應負的責任去除,最後變成是社會來擔?
Thumbnail
當我們每一個人都知足,社會整體資源才有辦法累積,促成下一次技術進步。工業革命打破大自然宰制人類,讓人類可以主掌自己命運,也不過數百年前。若我們在此停步,認為累積是錯的,每一個人都要追求最大的快樂,且快樂指標物質化,那累積的資源很快就會被揮霍,二戰後的數十年和平即將結束。 我們近年最常聽到,做OO政策
Thumbnail
當我們每一個人都知足,社會整體資源才有辦法累積,促成下一次技術進步。工業革命打破大自然宰制人類,讓人類可以主掌自己命運,也不過數百年前。若我們在此停步,認為累積是錯的,每一個人都要追求最大的快樂,且快樂指標物質化,那累積的資源很快就會被揮霍,二戰後的數十年和平即將結束。 我們近年最常聽到,做OO政策
Thumbnail
當快樂變成目標,每個人都不會快樂,因為快樂兩字沒標準,你總找得到更刺激的東西。 前面說過,快樂跟金錢的關係有正相關,但隨著收入變高,快樂增加越少。這也代表,包裝享樂主義的進步分子,是在揮霍世界累積的資產,讓人類走向毀滅。畢竟要追尋更大的快樂,每多走一步就得付出數倍的代價,而這個代價誰要買單?
Thumbnail
當快樂變成目標,每個人都不會快樂,因為快樂兩字沒標準,你總找得到更刺激的東西。 前面說過,快樂跟金錢的關係有正相關,但隨著收入變高,快樂增加越少。這也代表,包裝享樂主義的進步分子,是在揮霍世界累積的資產,讓人類走向毀滅。畢竟要追尋更大的快樂,每多走一步就得付出數倍的代價,而這個代價誰要買單?
Thumbnail
台灣現在人覺得生活難過,並不是虛像,正確的說法是每個年代的人,在每個時代都覺得日子難過。因為人是比較的動物,總會想要日子過更好,故真正的情況是,過不了期待中的日子,就會覺得日子難過。
Thumbnail
台灣現在人覺得生活難過,並不是虛像,正確的說法是每個年代的人,在每個時代都覺得日子難過。因為人是比較的動物,總會想要日子過更好,故真正的情況是,過不了期待中的日子,就會覺得日子難過。
Thumbnail
人類很容易低估對自己有利改變的代價,高估他人接受改變的意願,當中就有政客操作的空間,只要訴諸情緒,讓支持者以為改革必定對大多數人有利,反對者必定是少數派即可。若自己是少數派,那就去怪多數派被洗腦、執政黨掌控媒體洗腦、大多數人愚昧無知。總之都是別人的錯。畢竟我們以平等、公平當口號,這怎麼會錯呢?
Thumbnail
人類很容易低估對自己有利改變的代價,高估他人接受改變的意願,當中就有政客操作的空間,只要訴諸情緒,讓支持者以為改革必定對大多數人有利,反對者必定是少數派即可。若自己是少數派,那就去怪多數派被洗腦、執政黨掌控媒體洗腦、大多數人愚昧無知。總之都是別人的錯。畢竟我們以平等、公平當口號,這怎麼會錯呢?
Thumbnail
最後,筆者要來談一些比較鬆散、瑣碎的觀念,釐清一些現代常常說,尤其台灣常講,但其實非常有問題的東西。道理無比真實又殘酷,人類對於自身際遇的判斷,是比較而來。窮人看到富裕生活才會覺得自己窮,我們會珍惜現有,是因為知道以前過更糟,其他人更慘,回頭看才覺得現有一切值得珍惜。
Thumbnail
最後,筆者要來談一些比較鬆散、瑣碎的觀念,釐清一些現代常常說,尤其台灣常講,但其實非常有問題的東西。道理無比真實又殘酷,人類對於自身際遇的判斷,是比較而來。窮人看到富裕生活才會覺得自己窮,我們會珍惜現有,是因為知道以前過更糟,其他人更慘,回頭看才覺得現有一切值得珍惜。
Thumbnail
為何不能用理性去建立普世善的原則?就是因為人類是感官生物,純粹跳脫感性的理性並不存在,完美的理性制度,設立者也得要被徹底隔絕在感官之外,類似電腦般建立於紙面上,但這要怎麼去說服實際過生活的人。
Thumbnail
為何不能用理性去建立普世善的原則?就是因為人類是感官生物,純粹跳脫感性的理性並不存在,完美的理性制度,設立者也得要被徹底隔絕在感官之外,類似電腦般建立於紙面上,但這要怎麼去說服實際過生活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