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心理師不筆記 #09】談孝瘋生──談諮商中如何跟個案討論對原生家庭的恨

更新於 2024/09/1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你而言,心理諮商的最根本功用是甚麼呢?

今天諮商強調的是在心理師的專業與陪伴下達成「自我探索」或「自我覺察」,代表一些情緒或想法對個人來說是處於陌生、待發現、未被了解的狀態。去探究這些情緒或想法,對了解「自己到底是怎麼了?」是最根本的「療效」,即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神入(同理,empathy),讓自己在不(被)理解的黑暗點亮起一盞燈光。

我在臨床工作中的看見是,個案很值得及需要覺察自己對原生家庭的情緒和想法,以及原生家庭對個人過去至今的影響力為何。我不確定能否把問題都簡化至「孝」的壓迫性,但大部份個案都是無法意識到自己對父母有怎樣的負面感受,因此他們會說他們很愛自己的家人,但是,有些說不上來的不適埋在心裡頭。

有些個案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成長過程受了很多苦,對家庭有很多的怨懟,不過把這些感受堵在嘴巴,跟把它語言化表達出來,則完全是兩回事:他們會變得彆扭、口吃、欲言又止、尷尬、臉紅、整個人不自在、自責……

這些現象都反映了佛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根本設定:潛抑(repression)。自我潛抑了許多不允許出現的情緒與想法,但它們會以某種心理困擾或症狀的方式回歸。

因此,用十分簡化的方式去了解精神分析的治療,其中一個基本步就是讓個案去發現並抒發(catharsis)被潛抑的情緒與感受。曾經有一位前輩在督導時總會跟他的督生說:「你要教你的個案生氣!他無法對父母生氣就會自己生病!」這個建議在心理動力的原則上是對的,但很可能因其泛用,反而導致諮商的結束──為甚麼?逐漸從不同個案的反應上,我認為讓個案準備好去發現這些情緒的「狀態」以及適當的介入「時機」,才是令原則有效的根本!

我們可試想像:當一名三、四十歲的個案來到諮商室,你告訴他(她)其實潛意識中對父母有很多負面情緒或想法,他要學會恨他的父母,這時候也代表我們在攻破個案建立了十幾二十、甚至三四十年的心理防衛(潛抑),讓他們突然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孝順乖孩子……試問他要怎樣面對自己呢?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16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世上真的有所謂的「愛人如己」嗎? 佛洛姆指出「兄弟愛」是所有類型的愛的基礎,因為它是一種普世性質的:只有你是人類,我對你就要有某種責任、尊重和了解。具體來說,因為兄弟愛,所以耶穌能愛每一個世人,加爾各答德蕾莎修女能夠親近每一個窮人,達賴喇嘛能夠對每一個聽眾,不論是男或女、是大人或小孩,都給予一樣的
你有沒有去推拿店、中醫針灸或美容院的經驗?你會否經驗到,有時候就算沒有要求特定的師傅、醫師或技師,也沒有偏好躺在哪一張床上接受服務,但只要對一個空間、位置、或人物有了一兩次不錯的感受,我們就有了「傾向」(用第二間房間、躺最裡面的床、習慣那個燈光或音樂的氣氛)。
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在實踐路上,人們需要的正是各式各樣的練習曲。 有甚麼是我們需要從曲目中練習起來的能力呢?書寫《愛的藝術》的佛洛姆說有四種: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 照顧,是指對我們所愛的生命及其成長的積極照顧。而當我們「照顧」別人時,也隱含著一種自願背上的「責任」:小孩的父母意外去世了,其實親友
近年台北及不少縣市都有大量的心理諮商所/治療所新開業,許多心理師想要成為單靠接演講和自由接諮商個案來賺取生活的(行動)心理師;在更基層的,即針對考上諮商所(以及畢業後的心理師國考)的補習班開班不斷,都讓心理諮商(治療)迅速以一個光鮮亮麗的新型職業選項的方式來到一般民眾眼前。
各位讀者好,我是 Harris ,蘇俊濠心理師。每一位個案來到諮商室,不論最初談的是家庭、童年、工作、適應、移民、性侵、精神症狀,或各種未羅列的議題,當中總避不開一個共同主題:愛。 對父母、對自己、對情人、對朋友的愛,人們或問著「我得到了嗎?」,或疑問「我能給出來?」,背後又牽涉每一個人到底是如何定
沉默,於是思考開始。往往在個案保持沉默的瞬間,心理師才發現伴隨說話的互動本身,原來並非理所當然的。 沉默的意義千百種,在了解以前就作出介入的回應亦千百種,但當中的一大部份只是時機未成熟的干擾,即心理師(甚至是個案本身)受不了這個沉默的一次逃離。 在以往的精神分析操作中,治療師在不知道要回應甚麼的時候
世上真的有所謂的「愛人如己」嗎? 佛洛姆指出「兄弟愛」是所有類型的愛的基礎,因為它是一種普世性質的:只有你是人類,我對你就要有某種責任、尊重和了解。具體來說,因為兄弟愛,所以耶穌能愛每一個世人,加爾各答德蕾莎修女能夠親近每一個窮人,達賴喇嘛能夠對每一個聽眾,不論是男或女、是大人或小孩,都給予一樣的
你有沒有去推拿店、中醫針灸或美容院的經驗?你會否經驗到,有時候就算沒有要求特定的師傅、醫師或技師,也沒有偏好躺在哪一張床上接受服務,但只要對一個空間、位置、或人物有了一兩次不錯的感受,我們就有了「傾向」(用第二間房間、躺最裡面的床、習慣那個燈光或音樂的氣氛)。
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在實踐路上,人們需要的正是各式各樣的練習曲。 有甚麼是我們需要從曲目中練習起來的能力呢?書寫《愛的藝術》的佛洛姆說有四種: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 照顧,是指對我們所愛的生命及其成長的積極照顧。而當我們「照顧」別人時,也隱含著一種自願背上的「責任」:小孩的父母意外去世了,其實親友
近年台北及不少縣市都有大量的心理諮商所/治療所新開業,許多心理師想要成為單靠接演講和自由接諮商個案來賺取生活的(行動)心理師;在更基層的,即針對考上諮商所(以及畢業後的心理師國考)的補習班開班不斷,都讓心理諮商(治療)迅速以一個光鮮亮麗的新型職業選項的方式來到一般民眾眼前。
各位讀者好,我是 Harris ,蘇俊濠心理師。每一位個案來到諮商室,不論最初談的是家庭、童年、工作、適應、移民、性侵、精神症狀,或各種未羅列的議題,當中總避不開一個共同主題:愛。 對父母、對自己、對情人、對朋友的愛,人們或問著「我得到了嗎?」,或疑問「我能給出來?」,背後又牽涉每一個人到底是如何定
沉默,於是思考開始。往往在個案保持沉默的瞬間,心理師才發現伴隨說話的互動本身,原來並非理所當然的。 沉默的意義千百種,在了解以前就作出介入的回應亦千百種,但當中的一大部份只是時機未成熟的干擾,即心理師(甚至是個案本身)受不了這個沉默的一次逃離。 在以往的精神分析操作中,治療師在不知道要回應甚麼的時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期待一位心理師能保持絕對的中立客觀,化為一片純粹的空白屏幕是很難成立的。回頭來看,我認為在諮商之中,空白屏幕的概念應是在於維持一定的架構,以創造一個有利於覺察的環境;以及心理師能時刻對自己保持覺察,減少反移情與價值強加造成的影響與傷害。
Thumbnail
去透視一個人潛意識想法的方法有許多,如通過他的失誤動作(口誤、筆誤)、謊言、幻想、白日夢等等,但精神分析最關注也最著力探究的,仍是夢境,一如佛洛伊德在《夢的詮釋》中的名言: 夢的詮釋是通往潛意識心智活動的知識之皇家大道
Thumbnail
由於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普及化,來尋求協助的民眾的基本知識也越來越多,就像是感冒時去看醫師,人們會很熟門熟路的問:「這個藥會不會讓人想睡覺?」、「這個是不是一定在飯後吃?」、「吃這個會不會跟甚麼食物產生過敏反應」──同理,一些來諮商的個案會直接說他們知道諮商往往要做一段時間(見【心理師不筆記 #05】)
Thumbnail
我想像老一輩人去獲取資訊的方式,如要看醫生,就他們會先從身邊親友的實例和評價開始評估,然後帶著「我聽說你治療過許多病人」的角度前往求診。 在網路時代的今天,人們可能是看了醫生的某篇文章、一個廣告、一張肌肉照,或高段數一點,是一個互動性質的 youtube 影片內玩著小心機的清涼活動,總之,各種吸睛
Thumbnail
為你而言,心理諮商的最根本功用是甚麼呢? 今天諮商強調的是在心理師的專業與陪伴下達成「自我探索」或「自我覺察」,代表一些情緒或想法對個人來說是處於陌生、待發現、未被了解的狀態。去探究這些情緒或想法,對了解「自己到底是怎麼了?」是最根本的「療效」,即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神入(同理,empathy),讓
Thumbnail
因為每個人對於友誼的標準和價值觀可能都不同,而且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人之間的相處也會有所不同。 然而,以下是一些過去諮商案例中總結出來的九種人,建議你遠離他/她們,讓你的人生更幸福: 不誠實:如果一個男生或女生經常撒謊或隱瞞事實,人們可能會感到不信任他,因此可能會不想和他/她成為朋友。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知道我在想什麼?」、「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不會生氣?」、「跟心理師交往感覺好像會很棒~」 這些都是大家對於心理師的迷思,簡單來替大家破解一下: 迷思一:「心理師是不是都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 當然不知道呀,通常會知道的應該是通靈師,或是擁有哆啦
Thumbnail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糟心事,可能是工作或感情,因為自己或環境的資源有限,在相互的配合或競爭中,就可能產生不公平的狀態。 不公平,是容易引起人們氣憤情緒的開關。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每個人或許可以接受拿到的少,但不能接受拿到的多,卻不公平。 例如: 因為主管喜歡聽好聽、馬屁的話?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期待一位心理師能保持絕對的中立客觀,化為一片純粹的空白屏幕是很難成立的。回頭來看,我認為在諮商之中,空白屏幕的概念應是在於維持一定的架構,以創造一個有利於覺察的環境;以及心理師能時刻對自己保持覺察,減少反移情與價值強加造成的影響與傷害。
Thumbnail
去透視一個人潛意識想法的方法有許多,如通過他的失誤動作(口誤、筆誤)、謊言、幻想、白日夢等等,但精神分析最關注也最著力探究的,仍是夢境,一如佛洛伊德在《夢的詮釋》中的名言: 夢的詮釋是通往潛意識心智活動的知識之皇家大道
Thumbnail
由於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普及化,來尋求協助的民眾的基本知識也越來越多,就像是感冒時去看醫師,人們會很熟門熟路的問:「這個藥會不會讓人想睡覺?」、「這個是不是一定在飯後吃?」、「吃這個會不會跟甚麼食物產生過敏反應」──同理,一些來諮商的個案會直接說他們知道諮商往往要做一段時間(見【心理師不筆記 #05】)
Thumbnail
我想像老一輩人去獲取資訊的方式,如要看醫生,就他們會先從身邊親友的實例和評價開始評估,然後帶著「我聽說你治療過許多病人」的角度前往求診。 在網路時代的今天,人們可能是看了醫生的某篇文章、一個廣告、一張肌肉照,或高段數一點,是一個互動性質的 youtube 影片內玩著小心機的清涼活動,總之,各種吸睛
Thumbnail
為你而言,心理諮商的最根本功用是甚麼呢? 今天諮商強調的是在心理師的專業與陪伴下達成「自我探索」或「自我覺察」,代表一些情緒或想法對個人來說是處於陌生、待發現、未被了解的狀態。去探究這些情緒或想法,對了解「自己到底是怎麼了?」是最根本的「療效」,即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神入(同理,empathy),讓
Thumbnail
因為每個人對於友誼的標準和價值觀可能都不同,而且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人之間的相處也會有所不同。 然而,以下是一些過去諮商案例中總結出來的九種人,建議你遠離他/她們,讓你的人生更幸福: 不誠實:如果一個男生或女生經常撒謊或隱瞞事實,人們可能會感到不信任他,因此可能會不想和他/她成為朋友。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知道我在想什麼?」、「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不會生氣?」、「跟心理師交往感覺好像會很棒~」 這些都是大家對於心理師的迷思,簡單來替大家破解一下: 迷思一:「心理師是不是都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 當然不知道呀,通常會知道的應該是通靈師,或是擁有哆啦
Thumbnail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糟心事,可能是工作或感情,因為自己或環境的資源有限,在相互的配合或競爭中,就可能產生不公平的狀態。 不公平,是容易引起人們氣憤情緒的開關。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每個人或許可以接受拿到的少,但不能接受拿到的多,卻不公平。 例如: 因為主管喜歡聽好聽、馬屁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