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不討論劇情,兩部我都還沒追完。只是剛好兩部以選舉為主題的戲,在很接近的時間點上檔,對比之下,觀眾跟戲劇之間的距離感實在差異很大!
如果《造后者》中有角色死掉了,我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情緒波動,但《人選之人─造浪者》光是有人要遲到了,我都會跟他一起焦慮到最後一刻。
我自己心裡會把電視劇分成兩個類型,第一種是超貼身戲劇,入戲程度簡直覺得自己就跟在主角旁邊,陪伴他的人生。第二種是有距離感的戲劇,即使無法入戲,站在一旁遠遠觀看也能感到精彩的劇情。面對不同文化的共感程度不同,可能是形成距離感差異的一部份原因,但我想主要原因還是戲劇調性不同。
以前我只喜歡第一種,因為我看劇很在意能不能入戲,可以入戲就代表我會對角色產生感情,藉由看戲的過程帶入自己的情感、與角色產生共鳴,試圖去理解角色的內心變化。觀看這種戲劇,劇情平淡也無所謂,比較像陪伴著角色一起度過人生。而且身為擁有上帝視角的觀眾,有時候還會覺得自己比主角身邊的人更了解主角呢!
後來我學著慢慢接受第二種。他們靠劇情的高潮迭起來吸引觀眾,有時為了急著推動劇情,處理細節的手法比較粗糙。少了細節堆疊我就會經常出戲,因而在腦中理性地保持距離、沒辦法對角色產生太多感情。不過只要劇情設計夠巧妙,還是能夠引人入勝。觀賞的心情有點像在看八卦「然後呢、然後呢?快告訴我接下來發生什麼事!」少了細節堆砌還能讓觀眾產生這樣的心情,其實也是一種功力。近年來我慢慢嘗試去欣賞這類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