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要學會的規矩與禮貌】~廣東省大陸參訪團/文/黃莉莉園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每一次訪在敲定對象與時間時,總會讓我思考許久....雖然,我們有收費。

來訪的國家,有國外團體還包括台灣,有業界,有學術單位,有協會,教育局;有學生,有大人;有園所長,主任老師....。

漸漸的會發現,每一個團體他們背後的狀態,像是素質,素養之類的。

我曾經跟學生說過,你來兩個小時,也在呈現著你們自己,包含你所受過的教育,與你來自哪裡的訊息。

所以自尊自重下,就會帶來尊重與被愛。

 

一個月最多兩梯,是今年新制訂出來的規矩。

有時,下午實在是不考慮的。那台下睡成一片的辛酸,其實已不是「不敢領教」的問題了,「不想領教」是比較明確的。

有時,在拒絕對方之後,還是會收到不斷遊說的電話。

這個單位就是來了好幾次電話,無法改成早上,實在也婉轉的拒絕。

最後他們還是願意修改自己的行程,利用下午就要搭飛機的早上,來一趟蒲公英家之旅。

 

每一次對於參訪者的不太禮貌,不太專心,只想拍照,規則當成參考用會很無言。

這一次,我不想要只是介紹,也在簡報流程裡也把想法與多年來的心得感受說一說。

很簡單明瞭地把想要成為什麼,必須跟自己的意願有關。聽懂了,大人就會成為一個好大人。

我想,這批園長,主任老師們是真的聽進去了,聽進去了,素養就出來了。

真正想要被看見的區塊,不管是環境的用心與對教育的理想,就可以直達心理,而產生感動。

我想,這樣的團體,就值得接待了。

曾經,以為來參訪就必須餐點接待的,表演接待的,那作秀式的參訪都被我一一拒絕了。

分享經驗,是因為這樣的教育環境值得被看見,若是意不在此,那也沒什麼好看的了。

末了,要趕飛機的一群人,回饋了最記得的一句話,來賓提醒我們,這樣收費太低了,

不管是學費,還是他們的參觀費用都要提高才是。

這句話很中肯,我也知道呀~只有感謝,慧眼能識英雄呀~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每一天,都有許多的故事在教室、在廣場、在校園的每個角落上演著,學習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日常中學習著的,都是未來大能力的累積。每一個故事,都讓孩子的成長有了一個可安置的回憶資料庫可供尋找、回憶、與珍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你也喜歡帶孩子到大學裡走走嗎? 周末選一間離你不遠的校園帶孩子走走!東海大學裡的東海小棧舉辦的活動都很有教育意義。攀樹、認識洛神花、蜂蠟、採蜜體驗等等祐懿都參與過也蠻喜歡的。如果有機會你也可以帶孩子參加!東海小棧的課程真的非常適合孩子們,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連我自己都學了很多。
Thumbnail
A乖乖地,不多話,也不太會主動跟別人說話,老師上課總是專心聽,就算隔壁同學嬉鬧聲已過大,還是繼續「表面上」專心聽課。聯想到剛進入團體生活(當年的幼稚園)的我,就是如此,不敢表達自己,不敢上課亂動,跟不敢跟同學一起嬉鬧,其實內心早已跟他們一起玩樂去了。
Thumbnail
從小在華人的生活中,「溫馴」和「聽話」在教室內被視為非常重要的品德。然而,這些可能成為無形的枷鎖。在華人文化中,「公務員」也是許多中階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工作。對於冒險型的活動,許多家長可能會避免或減少其失敗風險。然而,如何在冒險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思考太多,就不敢邁出一步,或者陷入自我想像,無法
Thumbnail
上週回台一趟,在台中搓幾天貓,接著上台北去參加國家環境教育院的種子教師徵選共識營。參加者眾,不少學校老師和校長,也有農場、社區發展營造的工作者,即便有忙碌的正職也積極地幫自己找事情做,我這種無業遊民實在汗顏。
中國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接見香港文化體育旅遊局長楊潤雄,提出了「無處不旅遊」的新理念。此事令我想起小時候的一件趣事。 那還是讀小學時的情景:一個調皮搗蛋的男孩子,霸凌同桌的女生,把人家弄哭了,告狀老師處。班主任勃然大怒:「你這麼欺負同學,明天的春遊別去了!」 小時候日盼夜盼春遊秋遊,一聽老師說罰自己
Thumbnail
學校對學生而言是什麼樣的場域?學習的場域?交友的場域?抑或是社會化的場域?我想以上的答案皆正確。學校是孩子初次離家,融入一群陌生人群的地方,這群素未謀面的人要在接下來的幾年間相處並合作,但缺乏合作經驗的他們要怎麼知道如何合作呢?我想身為老師,我們需要利用自己專業,協助孩子從個人好好地進入到團體。
Thumbnail
一個學期一次的親師座談會&家長日又來了,但說實在的,我是到了都市才知道有這種活動。印象中,以前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平日都非常忙碌,學校也不會舉辦什麼親師座談會這種活動,因為家長壓根不會想出席。所以,那時候老師們一個學期或學年會安排時間,在課後去拜訪學生家中做家庭訪問,好好瞭解學生平常在家的生活習慣。
Thumbnail
這本書敘寫簡媜、她老公及孩子三人出國的遊學誌,書中生動的描寫美國的自然景觀及鄉土民情,透過教育模式、生活風格、生命感觸來比較臺灣與美國之間的差異。也探討了老師給予孩子們的十二樣見面禮,以及作者回國時送給兒子的九個禮物,代表的道理與醒悟。最後描述了美國學校的教育方針、理念、態度和讀書風氣等。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你也喜歡帶孩子到大學裡走走嗎? 周末選一間離你不遠的校園帶孩子走走!東海大學裡的東海小棧舉辦的活動都很有教育意義。攀樹、認識洛神花、蜂蠟、採蜜體驗等等祐懿都參與過也蠻喜歡的。如果有機會你也可以帶孩子參加!東海小棧的課程真的非常適合孩子們,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連我自己都學了很多。
Thumbnail
A乖乖地,不多話,也不太會主動跟別人說話,老師上課總是專心聽,就算隔壁同學嬉鬧聲已過大,還是繼續「表面上」專心聽課。聯想到剛進入團體生活(當年的幼稚園)的我,就是如此,不敢表達自己,不敢上課亂動,跟不敢跟同學一起嬉鬧,其實內心早已跟他們一起玩樂去了。
Thumbnail
從小在華人的生活中,「溫馴」和「聽話」在教室內被視為非常重要的品德。然而,這些可能成為無形的枷鎖。在華人文化中,「公務員」也是許多中階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工作。對於冒險型的活動,許多家長可能會避免或減少其失敗風險。然而,如何在冒險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思考太多,就不敢邁出一步,或者陷入自我想像,無法
Thumbnail
上週回台一趟,在台中搓幾天貓,接著上台北去參加國家環境教育院的種子教師徵選共識營。參加者眾,不少學校老師和校長,也有農場、社區發展營造的工作者,即便有忙碌的正職也積極地幫自己找事情做,我這種無業遊民實在汗顏。
中國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接見香港文化體育旅遊局長楊潤雄,提出了「無處不旅遊」的新理念。此事令我想起小時候的一件趣事。 那還是讀小學時的情景:一個調皮搗蛋的男孩子,霸凌同桌的女生,把人家弄哭了,告狀老師處。班主任勃然大怒:「你這麼欺負同學,明天的春遊別去了!」 小時候日盼夜盼春遊秋遊,一聽老師說罰自己
Thumbnail
學校對學生而言是什麼樣的場域?學習的場域?交友的場域?抑或是社會化的場域?我想以上的答案皆正確。學校是孩子初次離家,融入一群陌生人群的地方,這群素未謀面的人要在接下來的幾年間相處並合作,但缺乏合作經驗的他們要怎麼知道如何合作呢?我想身為老師,我們需要利用自己專業,協助孩子從個人好好地進入到團體。
Thumbnail
一個學期一次的親師座談會&家長日又來了,但說實在的,我是到了都市才知道有這種活動。印象中,以前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平日都非常忙碌,學校也不會舉辦什麼親師座談會這種活動,因為家長壓根不會想出席。所以,那時候老師們一個學期或學年會安排時間,在課後去拜訪學生家中做家庭訪問,好好瞭解學生平常在家的生活習慣。
Thumbnail
這本書敘寫簡媜、她老公及孩子三人出國的遊學誌,書中生動的描寫美國的自然景觀及鄉土民情,透過教育模式、生活風格、生命感觸來比較臺灣與美國之間的差異。也探討了老師給予孩子們的十二樣見面禮,以及作者回國時送給兒子的九個禮物,代表的道理與醒悟。最後描述了美國學校的教育方針、理念、態度和讀書風氣等。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