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個人跟你說他要減肥,但是他把市面上所有減肥的方法都試過了一遍,他告訴你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沒有效?也許他的方法不見得適合你,但他說的話是不是就非常有說服力。有個人花了一年的時間,什麼也不做,就是去測試各種提升生產力的方法,他叫做克里斯・貝利,被TED封為「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當你畢業時手頭上有24000美金,然後有已經有兩份工作的offer,你會如何選擇呢?
克里斯選擇去拼自己的夢想,進行為期一年的生產力實驗計畫(A year of Productivity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計畫,他規劃在這一年裡,搜集並實驗提升生產力的方法,並記錄在他的網站上。
他測試過的實驗有:
市面上提升生產力的書籍這麼多,他肉身實測這些方法是否有效,最後再整理出真正有效的方法,不得不說有些方法真的很違反直覺,比如說盡量縮減你的工作時數?不是說要提升生產力,做的時間會越多,生產力應該要越高才對。又或是定期清空你的腦袋,不要什麼事情都用大腦去記事情,大腦不用來記事情,忘記要做怎麼辦? 許多實驗結果雖然很違反直覺,但其實非常符合邏輯,而克里斯把他認為25個有效提升生產力的方法,集結成今天要介紹的書《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希望能幫助大家有效的提升生產力。
根據最新的「美國時間利用調查」,介於25~54歲,家中有小孩的上班族,時間利用情形為:
8.7小時工作
7.7小時睡覺
1.1小時做家務
1.0小時做家事
1.3小時人際
1.7小時「其他」
2.5小時從事休閒活動
每天24小時,等於是每天留給你自己的時間只有2.5小時,如果你人生還有想做的事,就必須善用時間去完成想做的事,例如: 讀書、運動、考證照、學語言、學新技能等等。
所以你看市面上有一類的知識是大家非常熱衷的,那就是「如何提升生產力?」比如說假設工作能更有生產力,或是做家務、家事能更有效率,是不是留給自己的時間能更多一點。當然,如果你的工作是固定時間的類型,提升工作效率,也能讓自己工作表現更佳的突出,升官加薪的機率也比較大一些。 如果想要提升生產力,首先你要問自己一件事
你為什麼想要提升生產力?或者是你的動機或目的為何?
因為人是一種會自行尋找目標的生物,漫無目的就會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無法前進。如果你缺乏這個動力,哪怕你腦袋知道要做,但是就是提不起勁去做。比如時間不夠用,就會想提升工作效率,環境一團亂,就會想要改善環境,最後絕對會淪為光說不練的嘴砲仔。
所以請你仔細想想為什麼想要提升生產力?
並把這個動機寫下來,記在紙上、行事曆上、筆記上都好,真的不會寫的話,可以參考一下的句型
我真心想要做這個改變,因為 OOOOOOO,所以我必須做出改變。
例如我真心想要去運動,因為身體健檢全是紅字,我不想英年早逝,所以我必須做出改變。應用這個句型,可以很簡單的就找出自己的動機,有了動機,你就會像一台灌滿燃料的汽車,隨時準備蓄勢待發,全速前進!!
我們先來定義一下生產力,生產力應該跟你「做」了多少無關,而是跟你「成就」多少有關。人們努力提升生產力,可是卻常常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開啟「自動駕駛模式」,有工作進來就拼命地做,當你在自動駕駛時,你幾乎無法從工作中抽身,無法看清楚才是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
於是我們努力提升生產力,就好比在工廠不斷提升機器產能一樣,學會這些技巧彷彿就是要能塞更多工作才代表我們更有「生產力」工作的重點應該不在你做了多少事,而你做的事帶來多大的效果。許多人看似一整天很忙,很多時候幹的事情就是把東西從A搬到B,再從B搬到A,看起來很忙,卻什麼事情都沒幹,瞎忙一場。
生產力跟三項事情有關:
如果你是在工作當流水線作業員,有效管理精力與專注力並非那麼重要,因為簡單、重覆性高的工作不需要太多專注力、精力,你只需要管理好時間就ok了。然而,今天情況大不相同,我們有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多的事情必須完成,周遭令我們分心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事情做也做不完,沒有好好管理生產力,很快就會出現職業倦怠。
因此最有生產力的人,不僅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也要管理好自己的專注力與精力。這三大要素都非常重要,假如你時間不花在刀口上,有再多專注力與精力也沒用;假如你無法專心在眼前的任務上,就算有充足的時間與精力,你也無法順利完成,只會拖拖拉拉;假如你精力不足,就像汽車油箱缺少汽油一樣,有充足的時間與專注力,也不足以讓你到達目的地。
所以如何提升生產力,全部都是圍繞在時間、專注力與精力這三大要素上。
書中提到25個有效提升生產力的方法,其中有五項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實驗方法,我個人覺得很實用,想跟大家分享。
根據80-20法則,影響力最大的工作通常都集中在前20%,因為不是所有事情都一樣重要,所以我們必須把時間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這時候就可以用所謂的「三重點法則」。
每一天開始的工作之前,先想像一天結束的時候, 我希望做完哪三件事情,把這三個事情寫下來。
每週一開始,也想像一下這一週有哪三件事情是一定要做完的。
研究短期記憶的心理學教授,喬治・米勒提出大腦的短期記憶無法容納七個以上的項目,這個能力因人而異。
總體來說,大腦比較容易記住的是三個項目,所以鎖定在三項事情是最剛好的數字。
三的數字夠大,大到足夠放進想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夠小,小到足以讓你不覺得有壓力。
同樣用這個方法你可以鎖定在「年」「月」「日」上,先想好做這些事的動機與價值,然後在行事曆寫下:
▪︎每年最有價值的三項任務
▪︎每月最有價值的三項任務
▪︎每天最有價值的三項任務
方法十分簡單,有興趣可以試試看,把要做的三件事情寫在行事曆上。
研究證實,當你多工時,你的大腦時不時會放出多巴胺,所以我們才會養成多工處理事情的習慣。但人的注意力有限,同時要處理多樣事物,就絕對會分散你的注意力,多工這時候反而會降低你的生產力,因為你可能會更容易出錯、分心,增加你的壓力。所以從要一次只做一件事,從訓練自己的專注力做起。
書中建議幾種方法去提升專注力,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專心吃飯 」,也就是不做其他的事情,放慢吃或喝東西的速度,專注口中食物的味道與口感。
我自己是有個壞習慣,吃飯一定要配電視或是看網路,這導致我吃飯吃得很快,食物咬沒幾下就吞下肚了,不僅傷胃也導致飲食過量,體重當然就會直線上升。
品嚐美食應該專心體會,在你口中的食物的味道與口感。在你還沒品嚐完口中食物時,不要急著品嚐下一口,或急著把下一口食物送到嘴邊。世上最好的減肥餐就是你現在的飲食,只不過你需要一點一滴改善,注意你當下究竟吃的食物,留意你吃進多少食物,留心自己何時有飽足感,不要邊看電腦變吃飯或邊看電視邊吃飯,方法很簡單,但我之前一直都沒有留意,專注你的飲食,就是世上最好的減肥餐。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一書說過只留下讓你怦然心動的東西,其他通通可以丟掉
你字典裡最具生產力的一個字就是「不」,對於你沒有太大意義與價值的事,要堅決的說「不」,只留下你真正的想要做的事。一般人都是怎麼樣利用我們的大腦呢?我們大部分都用來記憶東西,
比如要打掃房間、寫作業、回覆信件、回覆訊息等等,這些大大小小的代辦任務佔據我們的記憶體。「搞定」一書提到一件事:人的腦袋不是用來記憶想法,而是用來製造想法的。
如果用電腦來比喻的話,人的大腦比較像是記憶體而不像是硬碟,記憶體負責的只有暫存資料,而大部分的資料我們都是存在硬碟裡,如果所有的資料都存在記憶體裡面,那記憶體早就爆掉了。所以我們有必要定期對腦內做大掃除,把想要做的事情列出清單,而不是放在大腦裡面石沉大海佔據記憶體。
這個大掃除方法也很簡單,你只要有一隻筆跟一張紙,當然現在有許多數位工具也可以做到一樣的事情,就是把你所有想做的事情全部寫下來。接著再來決定這些想法可不可行,可行的話,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然後馬上付諸實行。
我原本的做事方法是什麼?
當想到有一件事要做,然後就在腦袋規劃等一下要怎麼做、什麼時候要做,只有一件事情代辦的時候還好,當要做的事情多如牛毛,這樣幹腦袋就會打結了。
重點就在於隨時把想到要做的事情寫下來,不要留在大腦裡佔用記憶體。
我個人還是習慣使用數位工具,因為不管是在家裡、在公司,都可以雲端同步待辦清單,不論你是要用outlook、gmail、備忘錄、evernote、onenote、notion等數位工具都可以。
我偏好使用看板管理(kanban)也就是將任務分成三種:
待辦清單、處理中、已完成
腦內大掃除就跟整理一樣的道理,要一口氣把大腦的想法整理乾淨,清空你的大腦,平時一有想法就先寫下來,記在大腦裡絕對會忘記。有任務要做也一樣先寫下來,讓你的大腦好好發揮思考的能力,重點就是:少即是多,不要佔用記憶體!
這個實驗方法是我覺得最違反直覺的部分,想要提高生產力,你反而需要對你手頭上最重要的事情,花費更少的時間去做。作者為什麼敢這麼說呢?因為他發現一週工作九十個小時完成的成就,只比一週工作二十個小時多一點點,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人需要加一點限制會比較有效率,同樣一件事,如果給出時間限制,你反而會動作比較快,而且會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如果你覺得時間充裕的話,一定會覺得慢慢做也無所謂,慢工出細活嘛。
事實上真的會做得比較好嗎? 見仁見智。
不過一但設定的時間限制,你就必須在縮短的工時裡,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跟精力完成這件事。重點是因為時間有限,你反而不敢拖拖拉拉,而且你會更有動力。作者這邊提到的建議是,如果遇到火燒屁股的任務,假設需要四小時才能完成,就設定兩小時搞定,挑生理黃金時段進行,通常都能如期完工。
「原子時間」作者也曾說過,假日有滿滿的時間可以剪youtube影片,可是效率卻比不上平日晚上剪片,因為平日時間有限,隔天要上班,限制你的工作時間,所以要做的比較快,相反的,假日有一整天的時間,人的心理一定會這樣想,反正時間還夠,慢慢做不要給自己壓力太大。慢工雖說可以出細活,但也可能導致你工作永遠都做不完~
維修保養日的定義就是把例行性任務都集中固定某一天做完。
你一定會問,為什麼要這麼做?
請你想一下,日常生活裡是不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例行性任務等著你去做,這些事情不做又不行,因為許多工作會影響到你日常生活的運作,但是與你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工作相比,這些任務能提供的價值就太微弱了。例如像是做家事、維修保養、整理環境、備餐、採買雜貨等工作。
這些工作都是你日常生活不可忽略的事情,而且沒做好這些任務,絕對會降低你的生產力。例如亂吃一通,會導致你身體不健康,環境髒亂,生活其中也會感覺不舒服等。
作者建議是訂一天為「維修保養日」,集中在一天一起做完,「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術」也提到類似的觀點:一口氣整理完,不要每天只整理一點,整理不是人生的目的。也就是每當有例行性任務出現要去做,如果不是很急就先記下來,等到維修保養日一次搞定。
當然2分鐘內可以順手搞定的事,就順手做完吧, 不要拖成例行性任務,比如吃完飯,只有簡單幾個碗就順手洗起來,東西用完就要回定位等等事情。維修保養日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當然每個人的例行性任務都不太一樣,有小孩子的家庭,洗衣服就不太可能一週只洗一次,也許要三天洗一次,但維修保養日的核心精神就在集中與固定時間完成例行性任務,而且例行性任務還有個特色,所有專家都說多工會影響生產力,請你一次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唯獨例行性任務,多工反而能提升效率,因為這些任務幾乎用不太到你的專注力與精力。像是打掃時可以聽podcast、學英文,你也可以什麼也不做,讓腦袋放空,又或是安排計畫。
所以維修保養日的執行要點就在於
平時記錄下要做的例行性任務,集中到固定時間一口氣做完。
這樣你就可以挪出更多的專注力和精力給更重要的任務。
人生是一本書的話,那就一定會有章節,這些章節就會是人生各個偏重的項目,
如大腦、身體、情感、職涯、財務、人際關係、興趣我們每天會將時間、專注力、精力都投入在這些章節上,這些章節也於每個人認定的名詞可能不太一樣,但我們的人生總是圍繞在這些項目,並且每段時間項目比重可能也不一樣,例如,求學時期我們可能偏重的情感、人際關係、職涯上,到一定年紀則會偏重大腦、身體、財務等項目上。
所以我們可以在維修保養日的時候,去審視接下來人生要注重哪一些項目,利用三重點法則去安排最重要的事情,並提醒自己「一次只做一件事,少即是多」,對於本書我覺得可以用「選擇不做普通人」作者葛蘭特.卡爾登的一句話總結:
Work Less, Earn More, and Live Free
翻譯過來就是「工作更有效率、你會賺得更多、你的生活會更自由」。
作者把每一項生產力的測試結果,都寫成文章放在部落格上,這部分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我創立倉鼠人生實驗室這個網站的初衷,其實也是想試試各種翻轉人生的方法,日後我也會把我從書本、網路上學習到的方法,親身測試對於翻轉人生有沒有幫助。實驗結果會放在網站的實驗記錄上,如果對我有用,我相信對大家來講應該也會有用處。
《 公益活動 》讓「閱讀」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是由一群熱血的醫療人員,想要推廣「兒童閱讀」「親子共讀」「偏鄉外展服務」,讓弱勢家庭有平等閱讀與醫療的機會。
若你喜歡《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這本書,可以透過此連結購買,本站獲得回饋金將全數捐贈給「展臂閱讀協會」,並將金額公布在網站與粉絲專頁,希望你我的閱讀除了開拓視野,更能幫助他人,這個社會需要更多正向的力量。
或您可以直接到「台灣展臂閱讀協會」,捐贈您的善款,您可以選擇一次性捐款,也能定期定額捐贈善款。
若您有圖書欲捐贈,書寶二手書店也有提供「捐書助公益」的活動,您可以將家中圖書委託書寶二手書店代售,書寶會將銷售金額轉為愛心善款,捐贈給與書寶合作之公益團體。
不論捐款的形式如何,就讓閱讀幫助自己,更能擴大幫助他人,做個快樂的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