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繪本的親子關係三部曲

童里繪本洋行
發佈於深度專欄 個房間
2023/07/14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文 / 江年依(藝術治療師)

第一部:《Papá y yo, a veces 爸爸和我,有時候》 

你會如何形容自己與爸爸的關係呢?
raw-image


有人在成長過程裡能感受到爸爸的關心,但多是透過行為間接表達;有些人與爸爸的相處經驗帶有疏離感,覺得常常不知道要跟爸爸講什麼,爸爸想了解小孩也多是透過媽媽;而有些人則是感受到爸爸在家中是有別於媽媽的特殊存在,帶領孩子在某些時刻一起冒險,也為孩子在成長中感受到的挫折帶來不同的刺激。


《Papá y yo, a veces 爸爸和我,有時候》的圖像風格可以說跟主流繪本有很大的不同,全書以黑白灰階的色調呈現,與簡單卻帶有詩意的文字相呼應,第一次翻閱這本繪本時,你可能會先把注意力放在文字與右頁的主圖上,但仔細一看你會發現,左頁偶爾會出現有孩子筆觸的小插畫,為這本繪本帶來成人與孩子的視角,有時兩頁的插畫會巧妙地連結在一起,有時彼此卻沒什麼交集,不在同一個頻率上,這些的設定似乎襯托出繪本裡爸爸與孩子間若即若離的關係。

raw-image
raw-image

繪本的字裡行間流露出爸爸與孩子摸索彼此關係的過程,有「有時候我想玩,他不想」、「有時候他想說話,而我不想」的不一致、「我們都想在一起」的一致、「一起為新東西取名字」的共同探索,以及「有時候我們在一起,我們誰都不說話」的沈默。讓我想到身為父母常希望自己能完全理解孩子,跟孩子之間無話不談,但或許偶爾能允許關係間有未知與不一致。這讓我想到英國小兒科醫師與精神分析師D.Winnicott提出「Good Enough Mother 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孩子剛出生時,主要照顧孩子的人會全心投入並盡可能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但隨著孩子成長,主要照顧孩子的人會一點一滴地將現實介紹給孩子,雖然其中一定會為孩子帶來失落與挫折,但孩子也因此會長出探索其他人事物的欲望,發展出與其他家人、手足、同儕的互動,讓孩子帶著在一對一關係裡發展出的安全感,走進更廣闊的世界。

另外,在《Papá y yo, a veces 爸爸和我,有時候》中,似乎是小女孩與爸爸之間的互動,在你的經驗裡,爸爸對兒子和爸爸對女兒的愛存在著不同嗎?如果說爸爸在潛意識裡對兒子的愛帶有期待與傳承的特質,那爸爸對女兒的愛也一樣嗎?也許爸爸對兒子的愛是比較內斂的,而爸爸對女兒的愛是比較外顯的,如同繪本裡第一人稱小女孩能清晰描繪出與爸爸的關係樣貌。

《Papá y yo, a veces 爸爸和我,有時候》還有一個值得玩味的地方,文字裡只有前面幾頁提到「爸爸」,後面都以「他」來稱呼,加上María Wernicke在圖像裡沒有特別刻劃出小孩與爸爸的明確樣貌,似乎也讓這個「他」留下更多可能,邀請你為這個「他」來填空。或許《Papá y yo, a veces 爸爸和我,有時候》也可以是長大成人的自己與內心小孩的對話吧!


👉收藏《Papá y yo, a veces 爸爸和我,有時候》




第二部:《CONEXIONES 連接》 

爸爸和媽媽,誰的教養才是對的?
raw-image


在我的工作裡,時常聽見媽媽談到自己的教養與先生有多不同,有時候這個不同可以共存,有時候帶來的是競爭:「誰的教養才是對的?」也因此有爸爸試著學習媽媽與孩子的互動模式,不過,爸爸畢竟不是第二個媽媽,爸爸象徵帶領孩子從家庭踏入社會的角色,那麼爸爸能為孩子帶來什麼特殊的經驗?《CONEXIONES 連接》給了個非常有趣的想法。



《CONEXIONES 連接》的封面就以劇場感的畫面展現出父子關係間的張力,父子同在一個房子,沒有眼神的交集,但是兩人的目光共同放在像是書的東西上。隨著故事的推進,可以感受到小主角必須與爸爸去工地工作的「現實」,以及與爸爸一起閱讀與角色扮演時的「想像」,兩者互相交織,讓我們看見想像如何支撐著現實,閱讀如何連結著父子關係。

今年三月的義大利波隆那國際繪本展裡,我的必訪清單其中之一,就是阿根廷出版社Calibroscopio,這個出版社充滿許多一翻就令人印象深刻的繪本,更幸運的是遇到出版社編輯Judith,當我一提到想要購入的書裡包含《CONEXIONES 連接》時,她笑著說:「我先生一定很開心,因為他就是這本書的作者!」後來很幸運邀請到作者Walter以訊息進行了一個小訪談,以下是我們對談的內容。

——————

與作者Walter的小訪談

我:很好奇這是你的真實故事嗎?我覺得一開始主角與爸爸的關係非常有趣,可以感受到主角內心的矛盾,一方面深深地崇拜爸爸,後來確實也在工作裡找到樂趣,但另一方面也有抗拒的情緒,因為工作剝奪了與朋友玩樂的時間。

Walter:「沒錯!這是我的童年記憶,小時候我爸會需要我當他工地的助手,我記得那時我可能玩到一半就會被叫去工作,爸爸也可能告訴我接下來的哪一天下午我也必須一起去工地,這真的讓小時候的我感到很焦慮。不過這個記憶對我來說是又酸又甜的,雖然我確實被剝奪掉玩樂,但我爸總是會試著讓我覺得工作是有趣的,我猜也許他希望我長大也能跟隨他的腳步,當一個水電師傅,也可能是對於要求我去工作而有罪惡感。我想當時一定也是有經濟上不得已的理由才必須強迫我去幫忙他,我曾經看過一個美國電影叫Take your daughters and sons to work day,其實我的經驗並不像電影裡面演得這麼浪漫,工地實際上就是充滿危險 的地方,但我爸爸會確保我清楚知道這些危險,例如沒有扶手的樓梯,完全開放沒有圍欄的露台及搬運材料的危險等。」

raw-image

我:這讓我想到繪本後半段小男孩提到「書籍是很棒的電流傳輸器」,似乎在隱喻想像與冒險故事是爸爸與兒子之間的傳遞情感的媒介,「想像」就像是工作的調味料,讓現實變得比較好玩,讓原本被剝奪玩樂的感覺,變得比較可以接受。這裡讓我想到一開始書中提到「爸爸「不是在劇場工作,而是在建築工地」,這點好像反映了小男孩的失落,我不能沈浸在故事裡,只能跟爸爸去工作。不過隨著故事展開,「想像」很神奇地讓爸爸與小男孩原本煩悶的工作變得像是一齣精彩的冒險故事。


raw-image

Walter:「沒錯,繪本裡那些想像遊戲來自我們共同興趣:閱讀。很幸運地我爸到現在還是很愛那些偵探小說,還有那些我看完後再給他看的漫畫。小說漫畫可以很棒地修飾沒那麼完美的現實,就像你說的這也是前面提到劇場的原因!電流傳導作為關係的隱喻,我爸沒辦法將他工作的熱忱傳給我,真正傳給我的反而是那些他下班後很累的片刻,那時他只想泡杯瑪黛茶(阿根廷經典茶)坐下來,然後一頭埋進偵探小說的世界,這就像觸電一樣無法動彈,雖然這形容聽起來有點可怕哈哈!總之無論是電流、愛的血液、對閱讀的熱情,都會有像觸電一樣的感覺,這是我們最後一頁的透過圖想表達的。」

raw-image

我:「關於這個觸電,有點像是人與人之間一拍即合的感覺,不一定需要相處時間很長。讓我想到父親帶給孩子的獨特影響力,在《CONEXIONES 連接》我感受到的是父子關係裡有為彼此感到驕傲的情感,同時也有界線與規範,就像電流需要有某種規則原理才會運作,這樣的父親特質時常在現代的教養裡比較少被重視,這也是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Walter:「關於需要某些規範才能使系統運作這個象徵你也詮釋得很好,我覺得從幼兒到青少年也是一種也像是一個像是工地的狀態,不斷變化中的狀態,而支撐這個狀態的關鍵之一是可以適時被挑戰的界線與規範,我認為真正的界線是需要情感與愛來支撐的。」  

raw-image

「我爸爸非常自豪地將我介紹給他在建築工地的朋友們,並告訴他們我是他的助手。我就像羅賓一樣。或者,更好的是,像蘇洛。」

(作者說明:羅賓是蝙蝠俠漫畫裡的夥伴,蘇洛則是作者爸爸童年時期最喜歡的漫畫The Lone Ranger裡主角很真誠朋友)

——————

訪談後赫然想起,也許父親與孩子之間獨有的情感交流,可能來自一起遊戲(或一起講幹話?)、討論共同興趣、默默地帶領與學習、崇拜與認同。也許親子關係不是只有能暢談心裡話或是相處時間夠長才能變得親近,關於「一段好的親子關係是什麼?」這本書無疑給了我們耳目一新的啟發。


👉收藏《CONEXIONES 連接》




第三部:《Mi mamá es un pañuelo 我的媽媽是一塊手帕》

說到手帕,你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什麼呢?
raw-image


說到手帕,你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什麼呢?許多小小孩胸前都會夾著一條手帕,從嬰兒時期到幼兒園時期,手帕象徵從大人照顧自己,到自己照顧自己的歷程。

《Mi mamá es un pañuelo 我的媽媽是一塊手帕》一開頭,主角帶著手帕出發面對外在的世界,外在的世界並不總是稱心如意,有真實的危險,也有想像的恐懼,而在主角獨自探險的旅程裡,有這條手帕作伴。這裡令人聯想到許多小孩從某一刻開始要抱著才能安心入睡的安撫巾或玩偶,那是當孩子意識到與媽媽分開的時刻,而主動在身邊找到「像媽媽的一樣」的東西,此刻起這個安撫巾不再只是帶來生理上的溫暖,還揉合了心理上媽媽的陪伴。 

raw-image

這個安撫物品在心理學裡稱作「過渡性客體」,由英國小兒科醫師與心理學家Winnicott首次提出,是孩子與主要照顧者分離時自己發展出來的心理替代物,而這個「像媽媽一樣的東西」也是孩子象徵概念的起點,由此慢慢發展出各式角色扮演、想像遊戲、藝術創作等,對孩子而言,自發性遊戲與創作能消化現實裡的挫折,例如當小孩認知到生活不能想怎樣就怎樣時,可能會想在遊戲中扮演對娃娃們發號施令的國王。


《Mi mamá es un pañuelo 我的媽媽是一塊手帕》是一本詩意與充滿隱喻的繪本,圖像裡看似沒有太多的戲劇與色彩張力,僅用亮橘色主體、咖啡色手帕與留白展開對話,隨著劇情的推進,漸漸帶出關係裡糾結。其中當主角想要找手帕時,手帕卻不見了,主角猜想可能變成紅綠燈,也可能變成堅不可摧的建築,但下一秒可能又變成會垮下來的東西,這些想像象徵著現實生活中母親的各種狀態,除了柔性的陪伴,也有著剛性的規範與堅定,同時也可能包含破壞與重建的過程。

「我的手帕總是折疊起來放在自己身上的口袋,

我喜歡把它打開,

然後再折疊合上。

我發現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遵循舊的摺痕,

它們的線路(違背褶痕是沒有用的,它們已經存

在那裡很長時間了)。」

如果手帕在故事裡有另一層的隱喻,那也許象徵每個人內心受媽媽影響的一部分,無論自己喜不喜歡,似乎都無法否認,這部分也是每個人在走入自己內心時,必須沿路經過的地方。

離開媽媽的孩子,把媽媽象徵成許多東西來陪伴自己,而離開孩子的媽媽,也可以是許多樣子,包括她自己。《Mi mamá es un pañuelo 我的媽媽是一塊手帕》是一本小巧的繪本,就像手帕一樣,可以隨身攜帶,陪伴著你每個不那麼順心的時刻。

raw-image

👉收藏《Mi mamá es un pañuelo 我的媽媽是一塊手帕》



江年依: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藝術心理治療碩士,英國HCPC合格藝術治療師,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專業會員。目前在台南新樓幼兒園、One+All for kids與修緣育幼院擔任藝術治療師,長期帶領泥巴球繪本屋的大人繪本讀書會,並在不同的社福單位與校園中穿梭。主要工作對象是正慢慢長大的孩子們,以及曾經是小孩的大人們。

raw-image



童里是間外語繪本專門書店,2016年始於網路書店,2018年成立實體書店。聚焦於繪本藝術與插畫創作交流,選書核心以藝術性、哲思性、文學性高和有觀點的繪本為主。繪本的每一頁都是畫作,而一本繪本就像是一場畫展,其中也蘊含許多觀點,美麗又近人,從書架上便能隨手捻來,日常中享受美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