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老去,讓他們做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心理師,醫生說我媽失智了,這怎麼可能呢?她到現在還每天唸我之前去美國沒讓她跟的事情,時間一到就吵著要吃飯,失智的人怎麼可能這麼精明!」年前母親突然變得精神恍惚,嚇得她趕緊帶媽媽去看醫生,後來媽媽的狀況逐漸穩定,她一時半刻接受不了醫師的診斷,難以面對高齡七十歲的老媽媽大腦已經退化的事實,與母親鬥嘴多年,她心目中母親是如此「精明」,怎麼可能跟失智扯上關係!

只記得過去重要的記憶,很難記得新的事情,逐漸失去判斷時間的能力,只記得該吃飯睡覺,身體愈來愈多毛病,難以忍受生理上的飢餓與疼痛,壓抑與忍耐力下降,常出口抱怨東抱怨西,這些都是老化的現象,如果身心老化的程度遠大於實際年齡,就會懷疑有失智的可能。

仔細想想,老化的現象其實就是認知功能退化到像孩子,但我們能包容小孩子記不得事情、不會判斷時間、只在乎吃東西、時間到就需要睡覺、有需求就提出來、難過就抱怨,可是當自己父母慢慢變成「老小孩」,卻讓我們難以接受,造成許多照顧與相處上的困難。

對小孩子來說,父母就像是山或海般的存在,他們堅強、似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父母的強大對有些人來說慈愛關懷的正向經驗,對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是恐怖壓倒性的存在。當父母退化成老小孩,我們大概會有三種心理歷程

第一、全能父母的幻滅與失落:儘管我們已經步入中年,早已獨立,過往強大的父母還是存在心裡的角落成為我們的支持,而當精明的老媽媽變得迷糊,堅強的老父親變得虛弱,第一時間我們往往無法覺察父母形象幻滅帶給自己的失落,表現出來的行為可能是高估父母的健康狀況,持續對父母有過高的要求和期待,難以同理父母的困難與疼痛,我們不想失去心中強大的父母,但是忽略了眼前的父母也是一個有血有肉需要關懷的「人」。

第二、長大的責任與壓力:溫柔體貼的幼教老師在母親罹癌之後,一直抽不出時間陪媽媽去醫院,深入討論之後她才發現原來自己不想看到母親脆弱的樣子,對於即將到來的孤獨與責任感到恐懼。很多時候我們腦海裡的想像比現實還恐怖,如果我們被嚇得選擇逃避,幻想反而無法消退,經過晤談裡的心理準備和演練,當她真正陪伴母親之後,才發現一切並沒有那麼絕望。

第三、放不下的議題:對某些有著童年創傷的人來說,比別人多了一種難以消化的心理歷程,父母的老化等於宣告他們「等不到道歉」,親子間「已無望和解」,有時候這是一種災難化的想像,需要靠實際接觸來紓解。

更多時候,這可能是事實,影集「良醫墨菲」(the good doctor)裡的主角肖恩是一個高功能自閉患者,儘管憑著實力當上外科醫師,得到許多人的理解與肯定,卻無法得到自己父母的接納,臨終的老父親仍用「幼稚、任性」來形容他,人生的遺憾莫過於至親的人卻不如陌生人。

有創傷經驗或心理困擾的父母,他們的症狀與議題會隨著老化而加重,「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這本書裡描述了有依賴、潑冷水、自戀、控制、自毀、恐懼等特質或議題的父母,列舉許多子女照顧上的困境,建議一些好的做法,包括「增加同理」、「適當的界線」、「適切的協助」,是一本很好的心理書籍。

這三項建議聽起來簡單,在我的晤談經驗裡,許多成人子女,包括我自己,要做到都不容易。我們需要走過前面說到的三種心理歷程,接受全能父母的幻滅、承擔自己長大的責任、放下親子間的遺憾

經過歷練與調整,那些適應得比較好的人,都有某些觀念上的改變,像是:

第一、重新真實地認識父母,體認到父母也是「人」,有自己的缺點和侷限。精明的母親也會生病,脆弱時也會想尋求安全感,人性許多特質可以共存而不相斥。如此一來,才能同理父母的感受,不會過份高估或低估父母的健康與能力,給予適切的幫助。

第二、接納父母的「選擇」,讓父母做自己。很多時候最大的痛苦來自於企圖「改善」父母,單親的兒子希望母親走出被丈夫外遇拋棄的陰影,姊代母職的長女希望母親有智慧不要盲目付出,把別人的成長議題背在自己身上,注定無法實現。如果能體認到這點,把關注拉回自己身上,好好照顧自己,在父母面前做自己,也接受父母有他們自己的課題和選擇,那麼與父母相處起來,挫折感會少很多。

「老化」代表不斷地「失去」,要消化失去的感受是不容易的,我們都在老化這條路上,父母只是走在我們前面而已。我們常說小孩子可以帶給父母許多學習,其實陪伴年老父母的經驗也會帶給成年子女許多體悟。願你我能在歲月的流逝中,學會成全對方,完滿自己。


初刊於良醫健康網 2020/03/02

歡迎追蹤

FB: https://www.facebook.com/female.psycho

IG: @PSYFORFEMALE

 

很多人來晤談室處理關於職場的困擾,我在這裡分享一些大家在心理治療之後,自己在職場上的領悟與改變,如果能對正在閱讀文章的你有所助益,那就再好不過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婆媳關係是一門學問,不同專業有不一樣的建議,而不同角色看待這件事的觀點也不同,這一篇我要分享的是「心理師給未婚男性的建議」,談如何透過調整家庭成員間的人際關係,來預防未來的婆媳問題。
當紅宮鬥劇的女主角被人拍到像骷髏人般的照片,所謂的纖細苗條再多瘦一點就顯得可怕又可憐。那樣的影像讓我想起曾在晤談室裡的幾個一樣單薄的身影,表面上他們都跟食物有仇,不是食慾很淡泊,就是對吃進身體裡的東西斤斤計較,然而在吃與不吃背後,他們藏在心裡的事卻不見得和食物有關。
很多受婆媳議題困擾的媳婦來晤談時焦點是婆婆,但身為婆婆的女性在晤談時多半都在談兒子,其實「婆媳」問題骨子裡是「母子」議題,一個女人會變成怎麼樣的婆婆,取決於她做母親時如何看待與兒子的分離,有些人比較放得下,走得順利輕鬆,有些人則傷痕累累,變得焦慮又憂鬱,有些人不光自己不開心,也把苦牽連到家人身上。
從晤談經驗裡,我發現親子或親密關係有困難的男性,他們「和母親的關係發展」大致可分為兩種走向,如果把小男孩比喻成老虎寶寶的話,他們的媽媽多半致力地把小老虎養成小貓,有些小男孩會真的順應母親的期待,真的把自己當成小貓,大量地壓抑了很多雄性本能與男性特質,長大後他們是一群表面上和媽媽相處還可以的男性。
「斜槓」一詞廣為流行,很多人將這個詞和「兼職」或是「創業」畫上等號,但實際上從斜槓的角度來看職涯發展,最重要的啟發是「如何在工作中找到生命的熱情,將意義與快樂做連結,擁有平衡的生活與工作!」,「斜槓」並不是職涯困境的解藥,更精確地說,想要擁有斜槓生涯,需要比單一職業更多的心理能力。
在年底到年初交界這段時間,晤談室裡比「年節焦慮」更讓人難以消化的主題,莫過於「年終考核」帶來的內心效應,不管是考績評等、升遷與否、年終多寡、加薪幅度等,考績僅代表這一年個人在團體內工作所得到的回饋,但卻常勾起我們過去在自我概念上的傷痕,並引發我們在挫折後所採取的負向因應模式。
婆媳關係是一門學問,不同專業有不一樣的建議,而不同角色看待這件事的觀點也不同,這一篇我要分享的是「心理師給未婚男性的建議」,談如何透過調整家庭成員間的人際關係,來預防未來的婆媳問題。
當紅宮鬥劇的女主角被人拍到像骷髏人般的照片,所謂的纖細苗條再多瘦一點就顯得可怕又可憐。那樣的影像讓我想起曾在晤談室裡的幾個一樣單薄的身影,表面上他們都跟食物有仇,不是食慾很淡泊,就是對吃進身體裡的東西斤斤計較,然而在吃與不吃背後,他們藏在心裡的事卻不見得和食物有關。
很多受婆媳議題困擾的媳婦來晤談時焦點是婆婆,但身為婆婆的女性在晤談時多半都在談兒子,其實「婆媳」問題骨子裡是「母子」議題,一個女人會變成怎麼樣的婆婆,取決於她做母親時如何看待與兒子的分離,有些人比較放得下,走得順利輕鬆,有些人則傷痕累累,變得焦慮又憂鬱,有些人不光自己不開心,也把苦牽連到家人身上。
從晤談經驗裡,我發現親子或親密關係有困難的男性,他們「和母親的關係發展」大致可分為兩種走向,如果把小男孩比喻成老虎寶寶的話,他們的媽媽多半致力地把小老虎養成小貓,有些小男孩會真的順應母親的期待,真的把自己當成小貓,大量地壓抑了很多雄性本能與男性特質,長大後他們是一群表面上和媽媽相處還可以的男性。
「斜槓」一詞廣為流行,很多人將這個詞和「兼職」或是「創業」畫上等號,但實際上從斜槓的角度來看職涯發展,最重要的啟發是「如何在工作中找到生命的熱情,將意義與快樂做連結,擁有平衡的生活與工作!」,「斜槓」並不是職涯困境的解藥,更精確地說,想要擁有斜槓生涯,需要比單一職業更多的心理能力。
在年底到年初交界這段時間,晤談室裡比「年節焦慮」更讓人難以消化的主題,莫過於「年終考核」帶來的內心效應,不管是考績評等、升遷與否、年終多寡、加薪幅度等,考績僅代表這一年個人在團體內工作所得到的回饋,但卻常勾起我們過去在自我概念上的傷痕,並引發我們在挫折後所採取的負向因應模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父母年紀漸長,一開始我們被父母照顧著,接下來我們成了照顧父母的人,從被照顧者變成了照顧者,你是否也擔心該如何幫助年邁的父母安然度過老年生活?其實陪伴著父母老去,是一段雙向成長的旅程,而理解老化所帶來的心理挑戰,更是重要的關鍵。
歲月給我們帶來的禮物除了智慧,還有自信, 但對我來說,更多的是“沉澱”。 我記得,我母親總對我說 「等妳到了我這個年紀,妳就知道」、 「啊,我老了」、 「跟妳這年紀說 妳也聽不懂」 對我說這些話的她,不過才56、58歲…… 這些話讓我感受到她害怕年老的恐懼, 羨慕著我這三十而立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個人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Thumbnail
年輕人的心事約莫是薪水太低、房價太高,以及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的孝養壓力等等。而老年人的心事跟年輕人的心事互為因果,沒有生產力,帳單幫不上忙,病痛像牽牛花藤綿延不斷,多活一天就多拖累兒女一天。老人心事重重大腦就損傷重重,最後變成憂鬱重重,不僅智力會因此退化,癡呆也很快就報到。 一位八十三歲的老阿嬤
Thumbnail
媽媽這些年來逐漸失智,是我們家人最操心的事,雖然生活上的變化還不算大,但隨著行動能力下降,活動量也大幅減少,我們很擔心她幾乎都待在家裡,失智況狀會更加嚴重。   在確認媽媽目前是中度失智後,我們透過醫師也了解到,目前這是不可逆、無法恢復的狀況,但如果都不治療,或以適當的方式應對,媽媽惡化的程
Thumbnail
家人二字並沒有帶給父母莫大的權利,在把人傷的體無完膚之後,還要求小孩無怨無悔的愛著自己。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父母年紀漸長,一開始我們被父母照顧著,接下來我們成了照顧父母的人,從被照顧者變成了照顧者,你是否也擔心該如何幫助年邁的父母安然度過老年生活?其實陪伴著父母老去,是一段雙向成長的旅程,而理解老化所帶來的心理挑戰,更是重要的關鍵。
歲月給我們帶來的禮物除了智慧,還有自信, 但對我來說,更多的是“沉澱”。 我記得,我母親總對我說 「等妳到了我這個年紀,妳就知道」、 「啊,我老了」、 「跟妳這年紀說 妳也聽不懂」 對我說這些話的她,不過才56、58歲…… 這些話讓我感受到她害怕年老的恐懼, 羨慕著我這三十而立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個人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Thumbnail
年輕人的心事約莫是薪水太低、房價太高,以及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的孝養壓力等等。而老年人的心事跟年輕人的心事互為因果,沒有生產力,帳單幫不上忙,病痛像牽牛花藤綿延不斷,多活一天就多拖累兒女一天。老人心事重重大腦就損傷重重,最後變成憂鬱重重,不僅智力會因此退化,癡呆也很快就報到。 一位八十三歲的老阿嬤
Thumbnail
媽媽這些年來逐漸失智,是我們家人最操心的事,雖然生活上的變化還不算大,但隨著行動能力下降,活動量也大幅減少,我們很擔心她幾乎都待在家裡,失智況狀會更加嚴重。   在確認媽媽目前是中度失智後,我們透過醫師也了解到,目前這是不可逆、無法恢復的狀況,但如果都不治療,或以適當的方式應對,媽媽惡化的程
Thumbnail
家人二字並沒有帶給父母莫大的權利,在把人傷的體無完膚之後,還要求小孩無怨無悔的愛著自己。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