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教養』教養過程中的四大矛盾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首先定義何謂教養腳本與教養實作:

「教養腳本」指的是父母所認同的有關教養的規範性文化腳本,也就是他們認為適切、理想的教養方式。

「教養實作」則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做法、教養行為與策略。

父母們經常面臨不同「教養目標」的拔河:只要孩子快樂長大、自由探索,還是希望他功成名就、翻轉階級?

我們鼓勵孩子獨立自主、質疑權威、成為他自己,卻又暗暗期待他們聽話乖巧、自律規矩、為家庭著想。

當代臺灣的中產階級父母,多強調不能再用「老一輩的方式」來教養孩子,比起上一代,他們擁有更豐沛的資源、跨國經驗,與對子女的殷切期待。

新興的理想「教養腳本」往往與制度環境、現實家庭生活有所衝突,照顧者在原生家庭或成長過程中所養成的習性,也強化了教養過程中的種種文化矛盾,讓實現自我期許的理想教養變得更加困難。

中產階級父母經歷「代間流動」的階級經驗,因而衍生親職敘事與教養實作、理念與慣習之間的矛盾 (自我矛盾)。

專家論述經常相互抵觸、教養目標也有所衝突 (論述矛盾);家庭成員的性別與世代之間經常存在意見與做法上的衝突 (家庭矛盾);教養腳本與學校、職場等制度環境有所差異 (制度矛盾)。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