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的必须:“健身,还是训练?”

2023/08/19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1.思维误区
2.语言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到训练行为(强调单项)
3.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影响,原因是什么
4.是谁在驱动这样的影响

在开始讨论内容之前,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这纯属是个人的观点与对于行业进步的一些拙见,相信一定会让一部分人在阅读时产生一定的不舒适感,认为文章的言语过于偏激或无法让人接受,毕竟这是在向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发出质疑;所以在这里我已准备好保持开放的心态,及最真挚的状态,希望与所有读者讨论这个议题,到底应该为何更好。

咬文嚼字的初衷 —- 思维与行为

那么我们开始吧。

       “今天一起去健身吧。”当你身边的好友向你发出这样的邀请,不管你是在电话里听到还是在微信上看到这条信息,你会联想到要一块去到的地点是哪呢?相信答案在你看到或听到这条信息的时候就已经在你的脑海里浮现了;好了,让我们换一个说法,“今天一起去运动/训练吧。”你又会联想到的地点是哪呢?我向我的客户、朋友、以及其他训练师等,在我的课上、咨询、交流学习时抛出了这些问题,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不断收集着相关的回答与反馈,结果是这样的;当我提出“今天一起去健身吧。”这样的邀请的时候,有将近80%的人给出的回馈是,联想到的目的地是——健身房;当我以“今天一起去运动/训练吧”的方式发出邀请的时候,大部分人的思维开始变得活跃,得到的答案有户外、操场、健身房、家里、办公室等等,大家好像瞬间变得更有想象力了。当我接着以第一种方式继续后续的对话时,我问到“那在去健身房之前,大家会需要做什么准备呢?”得到的回答是,首先要应该要回家拿衣服和鞋子,准备好洗漱保养用品,然后住得有点距离的朋友需要考虑停车位和路况等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准备过程相对来说较为繁琐。但当我换成第二种方式继续后续对话的时候,得到的回答相对简单得多,因为场地可以随着方便的情况去更改,比如,想到的今天训练是在家里,那基本需要准备的只是一张训练垫;想到的如果是下班刚好可以在办公室,那需要准备的只是定期在更衣柜里放套运动服;又或者想到的是下班比较早可以去楼下的小公园,那么需要准备的也只是一双运动鞋。

       下图表示的是以两种方式发出邀请及其连续问题的联想答案。

心理捷徑的內隱關聯

心理捷徑的內隱關聯

       不难看出其中的联想差异带来的行为反馈是天差地别的。

       这也就是今天讨论议题「今天一起去健身吧,还是今天一起起运动/训练吧」,总之从表面上来看只是两个字的差距,用不着大惊小怪,要区分两句话的运用实在是太过于苛刻,起码这是之前团队成员对我的看法,认为这样的纠结太过于咬文嚼字,运动训练这个领域并不需要这样的精确的体

现,起码在他们的眼里从客户的角度看来是不需要的。试想一下,如果对于法律章程、合同事项、教育手册、以及各种文献经典不去考虑咬文嚼字的精确体现,让么会给人们带来的会是怎样的联想空间,与行为导向。运动训练或是说健身领域是一个以运动科学及实践为基础的产业,其内容有着各个先驱的研究、理论及观点作为支撑,同样是一项与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等被写入教育教材的领域。光是从这里看就值得我们认真讨论,去咬文嚼字,去研究如果是这样或那样的称呼会带给人们怎想的想象,而不是以随意的生活对话来表达的。

       这也是我们需要一起去思考的问题,“我们是否进入了思维联想误区?作为从业者我们是否为参与者改变行为导向做更多的思考?”

文字驱动效应,“健身”vs“训练” 

       我们来说说“健身”一词,在《高校健身健美教程》一书中曾有提到过关于“健身”“健美”概念溯源,在古汉语中,“健”“身”“美”原本都是互相独立的词汇,所以没有关于“健身”“健美”的内涵解释,也没有作为一项专门运动进行组织和开展。“健美”概念的提出,是由“中国健美之父”赵竹光先生根据英文词汇“Bodybuilding”翻译而来。他于20世纪30年代在外留学时,接触并学习了健美运动,在回国时又将起引入国内。而“健身”一词则是从“健美”的概念中衍生出来的。中国健美界元老娄琢玉先生对“健美”进行了比较简明而权威的界定:健美又称健身运动,是一门改造人体体型的体育科学。在此定义中可以看出,健美、健身是表达相同概念的不同词语,其概念的内涵都是“改造人体体型的体育科学”。这也就是“健身”一词所组建的文化根基,所以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健身房的教练职业目标还在为着大块的肌肉而努力着。也因此组织或进行健身活动的场地被称作了“健身房”。那么“健身”文化带给大众(没有受过运动科学方面专门教育的大众人群)的内隐联想(下面段落将说明内隐联想)就会是“在健身房进行以体型改造的和各种重量相关的内容”。加上现在媒体与社交软体的日益强大,使得“健身-健身房”联想过于紧密,越来越多的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件必须去做的事情,而是有特定外形需求才会去进行的一件事。但到了二十一世纪,健身代表的已不全然是“bodybuilding”的意思,对于大众市场,从业者想要让这项运动更加的平民化,最终“健身”的一部分已开始诠释“fitness”一词(这也是大家会在街上一直看到fitness club或fitness studio的字样),但有趣的是“fitness”一词的翻译并没有找得到健身一意,它的意思指的是“健康、适合”;同时在运动科学的专业领域,它代表的其实是另一意思“体适能”,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的”身体适应能力“。所以才出现了两派人物,一部分在强调健身,一部分在强调体适能。总而言之,这两个词可以说是现代代表同一目标与含义却又有是不同的词组,就如当年的“健身”与“健美”代表一门改造人体体型的体育科学一样。

      那么 “训练”又是个什么东西呢?在唐代李骘的《徐襄州碑》曾有记载:“常令教习,不杂凑差,训练无时,以为备御。”在这里形容了训练的作用;就词语的详细释义来看,“训练”一词泛指教授并使之练习某种技能,掌握某种本领或知识。那么就年代来看,“训练”一词的出现历史悠久,早就让人了然于心,也才会有了上一段提到的测试结果,因为它代表的广域的练习的意思,所以让人们的思维空间显得更加的丰富,能想到点也会变得更多,比如,“你在训练你的英文口语能力,那么这个训练可以在哪里呢?”大家的脑中是不是可以蹦出很多地方,可以在家,学校,咖啡厅,户外等等;同样的就像我之前提问的那样“一起去训练”一样,瞬间运动这件事情好像就变得不是只有在一个特定地方才能去做完成的事情了;相对的,比起“健身”与“健美”强调人体体型的改造,那么“训练”一词是否也能让人想到更多的目标元素,例如,除了人体体型改造,还有你的伤害预防、速度、灵敏性、爆发力、跳跃能力改造等等。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为什么部分人提到训练的时候会很容易与职业运动员联系在一起。

神奇的大脑 —— “内隐联想”

      「咬文嚼字」对于解释专业领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文化的建立,更是有其重要的贡献。文字、符号与仪式对于一种文化的建立有着深刻的意义(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文字的影响),因为每一个文字背后都带有一种可以让人产生特定“潜在关联”的想象,而“潜在关联”的意义在于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导向。“潜在关联”是一种潜意识联想,心理学家们习惯称之为“内隐联想”。

        在过去的几年中“内隐联想”在我们的信仰和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吸引了越来越多心理学家的目光。其中,大量的研究工作都是围绕一种很有趣的测试展开的。这种测试名为——内隐联想测试(IAT),是由安东尼.格林沃尔德、马扎林.贝纳基以及布莱恩.诺斯克三人,根据一个常见而深奥的现象构想出来的。在我们的脑海中,有些想法已被我们归为一类。我们在为这些想法建立联系时所用的速度,要比我们为陌生的想法建立联系的速度更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让我给你举例解释吧。下图中有分为男、女两组单词,拿一支笔,在每个名字的左边或右边打勾,将每个名字划分至其所属的组别里。做题时请用最快的速度,不要跳过任何一个名字,也不要担心犯错。①

       挺容易的,对吧?题目之所以容易,原因在于,当我们读到或听到“约翰”、艾米或马特时,我们并不用去思考这些事男性还是女性的名字。我们的大脑早就把约翰这类名字与男性联系了起来,也知道艾米等名字对应的是女性。②

       热身题结束,让我们来做一道真正的内隐联想测试吧。这个测试与热身题做法相似,但我将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组别混合在了一起。同样的,你要做的还是在每个词语左边或右边打勾,为其选择对应的组别。③

內隱聯想實驗(1)

內隱聯想實驗(1)

內隱聯想實驗(2)

內隱聯想實驗(2)

       我猜,大多数读者都会觉得此题要稍难了些,也就是用的思考时间会稍长些,但还是能够很快地将词语归入正确的组别中吧。现在再试试这道题。④

      发现这道题的不同之处了吗?这道题比上一道题要难了不少,对吗?与“职业”和“男性”合为一组的情况相比,在“职业”和“女性”共为一组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将“企业家”一词归入“职业”时,花费的时间要稍长一些。这是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男性与诸如事业等概念的联系较为紧密,而女性与事业之间的联系则相对松散。在我们看来“男性”与“资本家”的联系,就像“男性”与“约翰”的联系一样的密不可分。然而,如果要将“商人”一类的词语划进“男性或家庭”这样的组别,我们便不得不慢下来加以思考了———纵使只是短短的几百毫秒而已。⑤

       一般来说,心理学家在组织人们参加内隐联想测试时,并不会像这样使用纸和笔,而是通常使用电脑完成。测试进行时,每个词语会从电脑屏幕上依次闪过,当词语属于左边的组别时,你就输入e;若词语属于右边组别时,则输入i。用电脑完成内隐联想测试的好处在于,实验人员可以毫秒为单位,测量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并以此为参与者打出分数。拿上文中“职业/家庭”测试的第二部分来举例,如果你花在“男性/家庭”一栏的时间稍短于“女性/职业”一栏,这说明你对男性和职业并没有形成过于紧密的联系。而如果你花在“女性/职业”一栏的时间相对要长许多,那么这就表明,在谈到工作问题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将工作与男性紧密联系在一起。⑥

      以上段落①-⑥来自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所著的《眨眼之间》,在此著作中格拉德威尔在阐述的是人们在一瞬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是如何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决断能力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表现。在回到我们的讨论题当中,因为“健身/健身房”的联想过于紧密,导致于大部分的人在看到或听到“健身”一词的时候,能联想到目标地点为健身房,也就在瞬间产生了决定——去那太麻烦。这应该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办了健身卡或购买了健身课程,但几乎不会去健身房成为常态的原因吧。

驱动力 —- 是谁让你听到、看到、感受到

       多数人都会认为我们对自己了如指掌,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驱动自己去做任何事情,曾经我也不例外的这么的自以为是,但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的思维,但我说的是也许,我们真的就像个布偶玩具,每一个动作都跟随了某些我们肉眼根本看不到,也触摸不着的驱动力,因为它我们以为的自主控制权其实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下面让讨论来至于四个方面的无形驱动力;分别是害怕质疑、信息爆炸(无法聚焦)、文化建立和经济效应。

       有时候大部分人在决定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不太会去认真的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了会给我们带什么,方向是否正确,是否可以实现;这样的质疑是在是太麻烦太耗费时间了,看看或听听身边的他或她是这么决定的就好。面对“健身”两字也是如此。想要试试自己是不是真的怕麻烦质疑,试着问下自己,

“为什么你决定要去办健身卡?” 

“但办了卡又不去,这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家没氛围,只有到健身房才能运动吗?”

“去了健身房就会成功的养成运动的习惯?” 

“为什么想到健身总想到减肥?”

如果你在做这件事之前没有问过自己这些问题,那说明质疑对你来说实在太麻烦了,哪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去想这件不会让人马上看得到结果的事情。

       另一个让质疑变得比较麻烦的情况就是——信息技术时代“轰炸式袭击”,现代社会人们每天接收信息时的量就像是被散弹枪打中一样,不是一颗子弹打中你,而是同一时间有无数颗。就像微信群消息,1秒中几十条信息在你面前闪烁。这么多的内容,大家有没有过一种体验,就是打开微信软件然后根本都懒得往上滑就直接关掉;在刷微博的时候还没看清楚这条微博的观点是啥,直接又快速的上滑了;有没有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耐心去读信息,就好是信息会自己说或视觉化,好让我们快速吸收。快是现代多数人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需求,快不是坏事,它代表了效率;但事事都求快,带来的问题就是无法聚焦的思考,所以要区别“健身”与“训练”两词的意义只是在咬文嚼字。还不如刷抖音来得舒服。

       一旦一件事情成为习惯传承了几代人就有可能会变成一种文化,很少有后人会去质疑它,因为质疑它,代表了对前辈们的大不敬,或者有可能会侵害的某些人的利益。那么多年过去,“健身”已经是那么多媒体报道、商业宣传、社交活动、教育培训等等的宠儿了,有时候就连国家的重要文件也提到全民“健身”,去质疑它,那后果可想而知。身为普通民众又怎会去想它到底会带给我们什么?

       读到这里,我想大家在回想下文章开始我所提问测试的人当中,当问到“今天一起去健身吧”,回答会想到是去健身房的那将近80%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只能想到这一个地点?其实原因显而易见,因为“健身”这一词的文化意义是服务于“健身房”的,如果能让大家联想到体育场,户外,家里,酒店,办公室那么多的地点,变成那么随时随地都能完成的事情,那健身房的业绩怎么办,健身教练们的谈单机会怎么办?大型健身设备商们的订单怎么办?对于经济而言,这是“健身”文化不希望看到的。

       总而言之,质疑要付出的代价,无法聚焦的思考,文化建立所积淀的时间神圣不可侵犯,再加上现在经济每年的产出,这四个无形的驱动力正在不断的推进,让我们已无法摆脱。我们是否该开始建立“训练”的文化,让这一切不在是无法摆脱呢?             

未来

        最后想说的是,提出这个观点并不是想要去否认“健身”文化所带来的一切,起码它让我们有了开始,可对于未来的发展,是否应该换成另一种表达形式,重新建立一种内隐联想;这样是否才能实现让更多人把运动训练日常化,结合到任何时间与地点,更容易去产生相应“做”的行为,不会只停留在云端的理论,想想就好。起码在生物科技发展到意识可以用芯片表达之前,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与讨论一下。

        我们是否应该换个表述方式,又或是建立真正有效与所有人都能受益的社群文化?

        我是King,一名咬文嚼字的训练师。

謝國卿
謝國卿
大家好,我是一名生活運動家,我來自地球。在這裡我將會定期與大家分享跟運動科學相關的小知識,以及我對於運動生活的理解與概念。一起讓這顆星球成為我們的運動場吧。謝謝你/妳的關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