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連結讓我們焦慮:如何找回不焦慮?

失去連結讓我們焦慮:如何找回不焦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面我們談到失去與內在、外在的連結,是讓我們陷入焦慮的原因之一,而覺察總是改變的開始,「正視與承認」疲憊/焦慮的訊號,是很重要的第一步,這樣的承認,其實也是對自己需求重視的開始。

焦慮導致的疲憊感,
也正應對著擁有好品質的休息的需要,
然而並不是只有睡覺才能做到所謂的休息,

真正的休息,是那些能夠讓我們擁有自在、滿足的感覺,
真的讓我們感受到被充電的人事物。

我們可以嘗試檢視看看,
也為自己想想還能夠為自己創造哪些找回連結的事物呢?

▶ 1. 人際的安全堡壘:

能擁有一個能令我們安心的關係,這對身心的助益會有非常大的幫忙。因為「好的關係可以穩定我們的情緒與神經系統。」什麼是安心的關係呢?這個關係是能有話直說,不用掩飾與壓抑自我。這種被承接的歸屬感,會讓我們感覺到被接納,而接納會帶來安心的感覺,擁有一個夠好的關係,比什麼都來得重要。

▶ 2. 接觸大自然與動物:

倘若過去與人的相處有太多的創傷經驗,要嘗試與人互動,反而會更感到焦慮的時候,這時候大自然與動物也是敞開內在連結很好的途徑。

▶ 3. 學會界線與拒絕:

很多時候的內耗,其實是來自於對自我的要求;或是與人相處的關係裡,情緒或事務的承擔,接收了超過自己能承擔的負荷。有關界線的學習與瞭解,有興趣的人可以往前翻閱文章(:為什麼設立界線這麼難系列文)

▶ 4. 睡前的文字書寫:

有些人夜不成眠,因為心裡有好多的待辦清單,無意識地害怕,這時候把它們寫下來,也像是為自己的想法定錨,睡前清點一下心裡的抽屜,把它們分類打包起來,將內心的東西託附在紙上,可以減緩無意識中不斷緊抓的緊繃感。

▶ 5. 運用輔助斷掉刺激源,找回控制感:

因應網路與社群媒體發展的影響,有許多的APP設定可以幫忙擋掉動態牆訊息。譬如News Feed Eradicator(目前只能安載於電腦),可以選擇控制臉書或哀居、YT等動態牆出現的時間,或是需要時再打開即可。拿掉刺激源,可以大幅減少造成我們有意無意會焦慮的訊息。

▶ 6. 生活作息調整:

基本需求的滿足可以幫助我們的副交感神經啟動,減少生存的危機反應。比如,吃健康的食物,幫自己安排一頓好料,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都是很好的幫忙。(不過我也明白這點對現代人來說真的需要很多的條件才有辦法做到,有條件做到的同時,或許也不會那麼焦慮了XD

▶ 7. 找到能夠讓你專注「體感」的活動:

比如學一支舞或是看一場電影。做一件讓身心可以斷絕外在刺激,完全浸泡在其中的活動。同樣是看影片,相比在家裡,與起身到電影院觀賞的歷程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從為自己準備出門,思考如何打扮,和誰一起去,直到走入電影院,為自己買一張票,坐下來關掉手機好好地欣賞一部電影,這樣的體感與儀式感,與在家直接開電腦看影片,會是很不一樣的收獲。

  覺得找不到有興趣的電影?那麼動動身體、跳個舞,開發對身體的感知與感覺,也是讓自己找回跟身體連結很棒的活動(有機會會再來寫寫如何連結我們的身心)

  這些方式的確有些是老生長談了,但我會將它視為一種預防,也可以是一種方向,因此不代表能夠解決我們所有的焦慮。因為焦慮的成因不僅僅存在於表面,在我們的調節能力還有空間的時候,可以為自己多預備一些資源。

只是當這些情緒與焦慮已經大到無法再負荷,連自我調節的能力都有困難,要能做到自助都感到辛苦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限制,試著尋求專業的幫忙也是很重要的練習噢!

- - - - - -謐光。心理工作室- - - - - -

✦ ✦ 個別諮商、團體、工作坊合作,歡迎聯繫✦ ✦

➤ IG:light_psychworks
➤ 臉書:謐光。心理工作室
➤ 信箱聯繫:【[email protected]

avatar-img
柯盈如諮商心理師─謐光心理工作室的沙龍
12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不管你的童年有沒有擁有過芭比,一定都聽過芭比,芭比總是能激起人們各種的投射與情緒。而顯然芭比這部電影同樣地也為不同族群的人,激起了多樣又精彩的情感與反應。有的人歡笑喜悅又感動帶淚;有的人渾身不適,卻說不上來是為什麼;甚至有的人不屑一顧,或是憤而離場......
  IG、抖音、小紅書、threads,各種短影音、短文、廢片、廢文逐漸興起,大量的資訊流通與增長不見得讓人感到更加滿足,反而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焦慮。   我們正在面對一場又一場爭奪注意力的戰爭,資訊不斷地被切割與分散,真假訊息的交錯讓人需要付出更高的心力思考與判斷。戰爭勾起的是人們最原始本能...
焦慮是你對「預期未來會發生什麼」而產生的感覺, 我們可以將焦慮視為一種內在的警報器: 「會不會發生危險?」 這是一種生存本能的反應,同時也是要保護我們存活的重要功能。 我們也可以用三個向度來評估這個感受,是不是有發展為焦慮症的可能:
近日看過韓國正紅女團 NewJeans發表的《Cool With You》MV,不得不佩服閔熙珍再次為K-pop的歷史創出新高度。MV裡有相當多耐人尋味的細節,正好能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這次就先以一個比較輕鬆的素材,探索這支MV背後的故事與象徵,看看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吧!
──「我太容易理解他人,卻常常因為這個理解,錯失了伸張自己受傷的權利。」 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有一種忍耐,在關係裡更難以清楚地劃分界線,因為傾向於為對方設想,因為想要維護關係的和諧,比起自己被傷害的可能,更害怕拒絕或是誤解他人而引發被攻擊的可能,甚至造成對他人的傷害......
到底要受傷到多大的程度,才能夠允許說:「我受傷了。」還是這樣是一種大驚小怪?小題大作?又或者,要被踩到多深的底限,才能夠做出拒絕:「對,我就是不行,不想要、就是不可以!」還是會被當作難搞?指控情緒化?光事後一個對自我的疑問,就足以撞擊當事人的自我懷疑,像法官一樣質問自己......
  不管你的童年有沒有擁有過芭比,一定都聽過芭比,芭比總是能激起人們各種的投射與情緒。而顯然芭比這部電影同樣地也為不同族群的人,激起了多樣又精彩的情感與反應。有的人歡笑喜悅又感動帶淚;有的人渾身不適,卻說不上來是為什麼;甚至有的人不屑一顧,或是憤而離場......
  IG、抖音、小紅書、threads,各種短影音、短文、廢片、廢文逐漸興起,大量的資訊流通與增長不見得讓人感到更加滿足,反而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焦慮。   我們正在面對一場又一場爭奪注意力的戰爭,資訊不斷地被切割與分散,真假訊息的交錯讓人需要付出更高的心力思考與判斷。戰爭勾起的是人們最原始本能...
焦慮是你對「預期未來會發生什麼」而產生的感覺, 我們可以將焦慮視為一種內在的警報器: 「會不會發生危險?」 這是一種生存本能的反應,同時也是要保護我們存活的重要功能。 我們也可以用三個向度來評估這個感受,是不是有發展為焦慮症的可能:
近日看過韓國正紅女團 NewJeans發表的《Cool With You》MV,不得不佩服閔熙珍再次為K-pop的歷史創出新高度。MV裡有相當多耐人尋味的細節,正好能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這次就先以一個比較輕鬆的素材,探索這支MV背後的故事與象徵,看看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吧!
──「我太容易理解他人,卻常常因為這個理解,錯失了伸張自己受傷的權利。」 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有一種忍耐,在關係裡更難以清楚地劃分界線,因為傾向於為對方設想,因為想要維護關係的和諧,比起自己被傷害的可能,更害怕拒絕或是誤解他人而引發被攻擊的可能,甚至造成對他人的傷害......
到底要受傷到多大的程度,才能夠允許說:「我受傷了。」還是這樣是一種大驚小怪?小題大作?又或者,要被踩到多深的底限,才能夠做出拒絕:「對,我就是不行,不想要、就是不可以!」還是會被當作難搞?指控情緒化?光事後一個對自我的疑問,就足以撞擊當事人的自我懷疑,像法官一樣質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