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面鏡外的世界——你有多了解鏡外世界的他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已經很習慣只要打關鍵字進去搜尋引擎,就可以馬上得到搜尋結果、要點餐、叫車就點開App,當一切的一切都在幾秒或幾分鐘的時間內發生,我們的時間感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單位,但在此同時卻也常常忘了,自己與他人真實生命的刻度,往往都是發生在自己真實感受與體驗的當下。

因為網路的匿名性和方便性,隨手就可以留下評論,在留下評論的當下,我們往往忘了評論背後的店家還是個人,都是跟我們一樣對於文字與他人評論有感覺的人,也都有可能因為他人的評價而受傷;因為速度感再也不同,我們也失去了等待讓某些事情發生的耐性,無論是建立關係還是學習與工作成果的積累。

「躺平族」、「安靜離職」等名詞的盛行,看起來是對於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反動,於是另闢一條與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的路,但或許背後更代表著人際間的疏離與缺乏溝通,當迴避正面討論與潛在衝突成了唯一自保的方式後,之後任何的作為都成了單向的抗議。

記得以前曾經因為工作緣故,旁觀過市調公司辦的焦點團體,目的是了解即將上市的新手機在台灣市場消費者的評價,以規劃出合適的行銷策略。在單面鏡後方的人,看著在焦點團體小空間,來自各行各業與年齡層的受訪者,彼此針對同樣的產品與用途,即便在同一個文化下,仍舊有不同的解讀與看法。在單面鏡後方的我們,也看著受訪者彼此的互動,以及他們如何跟這個還未上市的新產品互動。然而,這十來個受訪者,畢竟只代表特定產業跟特定群體的某些樣貌,真正直接了解消費者的場域,就是在店頭銷售人員跟後端客服人員的互動,無論是隨機購買、規劃購買、比價、送修和維修,消費者真正的憂慮往往不在於掏出錢消費那刻,而是自己掏出錢後,所得到的產品與服務,是否符合預期?自己的信賴是否有被好好安放?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也很常花了大把力氣去研究星座、星盤和命相,想要了解自己跟誰是否適合合作或是對沖,彷彿世界上有一個終極的公式和密碼,只要弄懂了就可以把所有人際關係的困擾套入解題。

然而,實際人際交往中,我們看過太多超乎星座和命相規律的異數,或更多的是,因為對於彼此不理解而產生的溝通落差或誤會。若只想用同一套框架與解讀方式去弄懂世界運作邏輯,也往往會特別辛苦。當我們只用靜態的框架套在他人身上,就像是坐在靜止的車廂內觀察窗外風景,因為自己不動,就以為世界也不動。但每個人每分每秒所經歷過的事件和腦中的思考,也隨時都在改變,如果就以單面鏡內的角度去揣測,就好像只觀看而不訪談、不進一步了解消費者行為的調查,都只是徒勞無功而已。

在工作上,主管往往也很常碰到當員工提出離職時,就是非走不可的時刻,那些還在職場時的抱怨或是不滿,也往往成為無法消化的不可燃垃圾,無法再回收也無法再利用。如果能早一些溝通,早一些穿過單面鏡的阻隔,去理解鏡外一方的想法或是溝通彼此需求,或許除了躺平與安靜離職外,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項,也更有機會去經歷從未想像過的人生。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小到大的正規或義務教育,讓我們大多數人至少出社會前,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都經歷了至少近20年的學習歷程。然而,在出社會後,往往才是學習為什麼學見真章的開始。當AI已經可以學得比我們還快、更有架構,更能旁徵博引時,我們又該如何學呢?
英文有個片語是「Go the extra mile(多走一英里路)」,意指為了獲取成功而付出額外的努力。對於消費者來說,店員所提供預期以外的服務或甚至資訊的指引,都可以讓再普通不過的購物體驗,在離開賣場前的最後一站,多了些正面的印象跟溫暖。
隨著少子化讓大學入學人數一年比一年少,當大學學歷成為標配,加上產業缺工,看起來即將步出校園的學生,只要一出校園應該就有工作機會。然而,企業搶人才的手,也從即將步入社會的新鮮人向下延伸到實習生甚至是高中職學生,實習成為了學生進入企業的前哨戰,也是步入職場的試紙。
進入公關這個行業後,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常需要在企業重要訊息或產品發表前,進行公關策略或媒體發佈會規劃,需要跟公司的核心團隊甚至是高階主管們簡報。想當年,身為年資尚淺的公關從業人員,總是會有種我不是老闆,怎麼能模擬老闆的眼界幫老闆擬出發言稿,甚至是新聞稿引言的疑慮?
記得小時候寫的「我的志願」大概不脱畫家、作家這種很吃才華但看起來不怎麼接地氣的工作。稍微懂事後,看了一些影集和書籍,對於追求正義感和為人打抱不平這件事有點興趣,於是我的志願變成律師;一直要到再大一點,基於當時對於哲學的喜愛,以及以為自己熱愛研究知識,目標又變成大學教授。
隨著時序來到下半年,科技業的組織重整和裁員腳步似乎仍未停歇,特別是對於靠著工作簽證在海外生活的求職者,或是在公司裡勤勤懇懇做了十幾年的資深員工來說,當看似無差別的裁員風暴襲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是被直接影響的受災戶或是間接影響的倖存者。
從小到大的正規或義務教育,讓我們大多數人至少出社會前,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都經歷了至少近20年的學習歷程。然而,在出社會後,往往才是學習為什麼學見真章的開始。當AI已經可以學得比我們還快、更有架構,更能旁徵博引時,我們又該如何學呢?
英文有個片語是「Go the extra mile(多走一英里路)」,意指為了獲取成功而付出額外的努力。對於消費者來說,店員所提供預期以外的服務或甚至資訊的指引,都可以讓再普通不過的購物體驗,在離開賣場前的最後一站,多了些正面的印象跟溫暖。
隨著少子化讓大學入學人數一年比一年少,當大學學歷成為標配,加上產業缺工,看起來即將步出校園的學生,只要一出校園應該就有工作機會。然而,企業搶人才的手,也從即將步入社會的新鮮人向下延伸到實習生甚至是高中職學生,實習成為了學生進入企業的前哨戰,也是步入職場的試紙。
進入公關這個行業後,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常需要在企業重要訊息或產品發表前,進行公關策略或媒體發佈會規劃,需要跟公司的核心團隊甚至是高階主管們簡報。想當年,身為年資尚淺的公關從業人員,總是會有種我不是老闆,怎麼能模擬老闆的眼界幫老闆擬出發言稿,甚至是新聞稿引言的疑慮?
記得小時候寫的「我的志願」大概不脱畫家、作家這種很吃才華但看起來不怎麼接地氣的工作。稍微懂事後,看了一些影集和書籍,對於追求正義感和為人打抱不平這件事有點興趣,於是我的志願變成律師;一直要到再大一點,基於當時對於哲學的喜愛,以及以為自己熱愛研究知識,目標又變成大學教授。
隨著時序來到下半年,科技業的組織重整和裁員腳步似乎仍未停歇,特別是對於靠著工作簽證在海外生活的求職者,或是在公司裡勤勤懇懇做了十幾年的資深員工來說,當看似無差別的裁員風暴襲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是被直接影響的受災戶或是間接影響的倖存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總說自己是一座孤島。雖然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雖然並不真的能夠離群索居地獨自活著。再怎麼不需要出門的生活,仍然需要早餐店店員和便利商店店員的存在,還有他們身後系統的所有存在,這世界確實是由眾多人類組成。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什麼時候我們逐漸失去了探照、覺察自己內心狀態的能力了呢?
Thumbnail
科技現代化的今日,上餐廳都有機器人帶位和點餐,想喝一杯咖啡,機器人也能為我們結帳、煮咖啡和打包。精簡人力的美意是節省成本增加效率,可是原本美好的人情往來就有可能因此消失,社會越進步,人與人之間越冷漠。 大城市進步,而在鄉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然深度連結,雖然沒有大城市方便,公車尖峰時刻一小時一
Thumbnail
當我們用肉眼看世界, 常常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 只看到了表象, 卻看不到事物的本質。 比如,看到一個部落格人氣暴棚的人, 只看到了表面上的光鮮亮麗與高人氣, 卻沒有看到他們背後的努力和付出。 . 肉眼局限看世界的視野, 反映了人類感知的局限。 我們可以用心去看世界,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談到一個我近期的小發現,就是熟人濾鏡。 如同爸媽大部分會說自己的小孩最棒,我們通常也會選擇和自己認識的人或者朋友站在一起,用盡一切正面的理解方式帶入對方單方面對於生活與職場上的各種抱怨。 即使對方的遭遇,或者他所描述的那些事件與事件中的人,我們根本不認識。唯一可作為判斷的,
Thumbnail
我們都曾經因為各自的原因而遠離人群,封閉自我。在低落的情緒過後,總有一天還是會重回人群。宇宙會用各種原因和形式安排適合的人來到身邊。 和那些人產生一些回憶,經歷幾段感情的必經過程。寂寞總會在無形中吞蝕我們的心,發作時會令人陷入恐慌。 一個人走在街上看著人來人往、成雙成對,做什麼都提不起勁,與別人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人事物 獨特的觀點和應對方式 有時候我們會把這些經歷自動化 遇到什麼就用那個模式去應對 但其實你每一個境遇 都是你用什麼角度去看待它 你才會感受和體驗到它是長這樣 如果你放下你固有的視野 去感受每一個現在 不帶著批判去體驗它 你會發現每一個人都只是你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總說自己是一座孤島。雖然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雖然並不真的能夠離群索居地獨自活著。再怎麼不需要出門的生活,仍然需要早餐店店員和便利商店店員的存在,還有他們身後系統的所有存在,這世界確實是由眾多人類組成。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什麼時候我們逐漸失去了探照、覺察自己內心狀態的能力了呢?
Thumbnail
科技現代化的今日,上餐廳都有機器人帶位和點餐,想喝一杯咖啡,機器人也能為我們結帳、煮咖啡和打包。精簡人力的美意是節省成本增加效率,可是原本美好的人情往來就有可能因此消失,社會越進步,人與人之間越冷漠。 大城市進步,而在鄉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然深度連結,雖然沒有大城市方便,公車尖峰時刻一小時一
Thumbnail
當我們用肉眼看世界, 常常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 只看到了表象, 卻看不到事物的本質。 比如,看到一個部落格人氣暴棚的人, 只看到了表面上的光鮮亮麗與高人氣, 卻沒有看到他們背後的努力和付出。 . 肉眼局限看世界的視野, 反映了人類感知的局限。 我們可以用心去看世界,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談到一個我近期的小發現,就是熟人濾鏡。 如同爸媽大部分會說自己的小孩最棒,我們通常也會選擇和自己認識的人或者朋友站在一起,用盡一切正面的理解方式帶入對方單方面對於生活與職場上的各種抱怨。 即使對方的遭遇,或者他所描述的那些事件與事件中的人,我們根本不認識。唯一可作為判斷的,
Thumbnail
我們都曾經因為各自的原因而遠離人群,封閉自我。在低落的情緒過後,總有一天還是會重回人群。宇宙會用各種原因和形式安排適合的人來到身邊。 和那些人產生一些回憶,經歷幾段感情的必經過程。寂寞總會在無形中吞蝕我們的心,發作時會令人陷入恐慌。 一個人走在街上看著人來人往、成雙成對,做什麼都提不起勁,與別人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人事物 獨特的觀點和應對方式 有時候我們會把這些經歷自動化 遇到什麼就用那個模式去應對 但其實你每一個境遇 都是你用什麼角度去看待它 你才會感受和體驗到它是長這樣 如果你放下你固有的視野 去感受每一個現在 不帶著批判去體驗它 你會發現每一個人都只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