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已經很習慣只要打關鍵字進去搜尋引擎,就可以馬上得到搜尋結果、要點餐、叫車就點開App,當一切的一切都在幾秒或幾分鐘的時間內發生,我們的時間感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單位,但在此同時卻也常常忘了,自己與他人真實生命的刻度,往往都是發生在自己真實感受與體驗的當下。
因為網路的匿名性和方便性,隨手就可以留下評論,在留下評論的當下,我們往往忘了評論背後的店家還是個人,都是跟我們一樣對於文字與他人評論有感覺的人,也都有可能因為他人的評價而受傷;因為速度感再也不同,我們也失去了等待讓某些事情發生的耐性,無論是建立關係還是學習與工作成果的積累。
「躺平族」、「安靜離職」等名詞的盛行,看起來是對於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反動,於是另闢一條與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的路,但或許背後更代表著人際間的疏離與缺乏溝通,當迴避正面討論與潛在衝突成了唯一自保的方式後,之後任何的作為都成了單向的抗議。
記得以前曾經因為工作緣故,旁觀過市調公司辦的焦點團體,目的是了解即將上市的新手機在台灣市場消費者的評價,以規劃出合適的行銷策略。在單面鏡後方的人,看著在焦點團體小空間,來自各行各業與年齡層的受訪者,彼此針對同樣的產品與用途,即便在同一個文化下,仍舊有不同的解讀與看法。在單面鏡後方的我們,也看著受訪者彼此的互動,以及他們如何跟這個還未上市的新產品互動。然而,這十來個受訪者,畢竟只代表特定產業跟特定群體的某些樣貌,真正直接了解消費者的場域,就是在店頭銷售人員跟後端客服人員的互動,無論是隨機購買、規劃購買、比價、送修和維修,消費者真正的憂慮往往不在於掏出錢消費那刻,而是自己掏出錢後,所得到的產品與服務,是否符合預期?自己的信賴是否有被好好安放?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也很常花了大把力氣去研究星座、星盤和命相,想要了解自己跟誰是否適合合作或是對沖,彷彿世界上有一個終極的公式和密碼,只要弄懂了就可以把所有人際關係的困擾套入解題。
然而,實際人際交往中,我們看過太多超乎星座和命相規律的異數,或更多的是,因為對於彼此不理解而產生的溝通落差或誤會。若只想用同一套框架與解讀方式去弄懂世界運作邏輯,也往往會特別辛苦。當我們只用靜態的框架套在他人身上,就像是坐在靜止的車廂內觀察窗外風景,因為自己不動,就以為世界也不動。但每個人每分每秒所經歷過的事件和腦中的思考,也隨時都在改變,如果就以單面鏡內的角度去揣測,就好像只觀看而不訪談、不進一步了解消費者行為的調查,都只是徒勞無功而已。
在工作上,主管往往也很常碰到當員工提出離職時,就是非走不可的時刻,那些還在職場時的抱怨或是不滿,也往往成為無法消化的不可燃垃圾,無法再回收也無法再利用。如果能早一些溝通,早一些穿過單面鏡的阻隔,去理解鏡外一方的想法或是溝通彼此需求,或許除了躺平與安靜離職外,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項,也更有機會去經歷從未想像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