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0的年輕人,坐下來都想談什麼

2023/09/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場景一>

一個年輕力壯、皮膚黝黑、戴眼鏡的男生,直接仰靠在沙發上,表明對目前的工作很厭煩了;學長們甚至說過:放眼望去看一看,端在心裡想一想,大約就是你這一輩子了。所以萌生轉職的念頭,甚至報名了在職專班,算是打定主意了;只不過內心還是有些卡卡的,不知怎麼辦,所以「心理師,我可以怎麼辦?」

<場景二>

新學期新工作,而且是回到熟悉的地方站上講台,但才站不到十天,就覺得渾身不對勁;原來是隔壁班是一年級,但班導師的軍式化教育,而這個跟自己的「美式觀點」完全不搭嘎。打從心底認為師生是平等的,但對於台灣教育現場一直是「上對下」就深感排斥;所以打定主意,一年以後,可能就會申請獎學金,然後到美國進修教育,回到自己認同的場域。

<場景三>

基本資料寫好,還要寫一份「心情溫度計」,然而超過一個數值,就可能要協助轉介;而這個環節,筆者某天只是回饋「你這個分數…好像有點高喔」,就這麼一句話,就像是扭開水龍頭似的,讓年輕人邊哭邊著述著這半年職場間的不睦、主管是多麼得情緒化,而且非常大小眼。

衛福部在今(2023)年八月試辦了一個15-30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只要在吹了15歲的蠟燭,到還沒切31歲蛋糕的年輕朋友,都可以向就近有心理師執業的場所進行免費的心理治療、諮商會談。而這個年齡段的朋友,八成遇到一些人生大事,像是升學vs就業的取捨、就業vs志業的衝突、同儕&同事的相處、感情與親情的兼顧。

重點這個全程費用是免費,年輕朋友只要想辦法移動到就近的合約機構即可;筆者認為,身心議題同等重要,但年輕朋友或許初入社會,要解鎖Maslow的各種需求,多數還是會把有限的資源拿去顧三餐、繳房貸…要拿來找人相談心理話可能就是真的比較有「餘裕」才會做的事。

這幾個星期下來,這項政策或許真的出現了一些效果,尤其是「接」了很多年輕朋友的心裡事,希望這些朋友可以更健康,從年輕族群慢慢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


9會員
1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