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9
且說說孔子心儀的政治典範子產,如何通過廉德的訴求解決國家的困擾。
春秋時代是中國史上知名的亂世。西周立國之初,制禮作樂以建立和諧社會的美意已在歲月侵蝕中逐漸敗壞。讓孟子深深感嘆的「霸道」雖然不像戰國時代已拉上檯面,但「以力服人」早已是你知我知的現實。哪個諸侯國坐大,弱勢的小國只能馬首是瞻,按時朝貢。
話說魯襄公二十四年時,晉國已是霸主,范宣子執政,不斷要求各國朝貢的禮數加碼。進獻的財物耗費巨大,對財政原本困難的小國不啻雪上加霜。鄭國執政大臣子產遂乘鄭簡公到晉國朝貢之便,託隨行的子西捎信給范宣子。這封義正辭嚴的書信不但成功說服范宣子,對諸侯進獻的政策改弦更張;更被《左傳》收錄,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
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
子產開篇就數落范宣子,自從閣下在晉國執掌大權,四方諸侯從不曾聽說閣下有什麼美德,倒是一再接到加重貢禮的命令,這讓我公孫僑非常疑惑。自古以來,只聽說管理國家的君子擔心沒有美名,可沒聽說擔心錢財太少的。
子產接著分析:諸侯的財物如果集中在晉國王室,只怕諸侯不甘;這些壓榨得來的財富如果集中在您私人的宅邸,恐怕也難杜貴國悠悠眾口。再往後看,諸侯的不甘到了極點,必然聯手對付晉國;至於晉國國內,如果眾人不服閣下的聚斂,恐怕您這個執政大臣的位子也無法安穩,到時國破家亡,這些身外之物又有何益呢?
美名原是尾隨美德而來,而美德,正是穩固國家的磐石。子產勸范宣子:「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能體恤民生疾苦,方足以彰顯美德,自有美名。當然,這個「民」在子產眼中,不僅是自家的國民,更涵括了中土大地的諸侯國。如此一來,「遠至邇安」,國內人民能安居,遠方的國民也願意誠心歸附,樂何如之?寧可讓人讚頌「子實生我」,仰賴閣下,我們才能安生;而不是「子浚我以生」,殘民以逞,剝削百姓只顧您一家一姓。
子產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更是長於辭令的外交家。最後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性情溫順的大象何以惹來殺身之禍?因為象牙的珍貴令人覬覦!
象有齒以焚其身。沒有明白寫在紙上的,是聚斂所得與象牙無異,終將惹來滅亡之禍。
子產的話未必中聽,但句句在理。范宣子收下這篇名作,也收下子產的建言。大筆一揮,諸侯國朝貢的重擔瞬間減輕不少。
都說錢財是身外之物,然而銀子散發的亮光何等誘人,參透畢竟不易。看透世情的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就通過跛足道人對老來落拓的甄士隱唱了一首《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甄士隱聽罷,上前想弄清道人究竟唱些什麼,怎聽的一堆「好了」、「好了」?那瘋道人笑著回他,果真聽見「好了」,那算是明白人,當知世上一切,「『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執著諸欲的眾生很難「了」,因此很難「好」。《廿字真經》在闡述廿字的下一節經文,便說「以廉與明,而治貪污」。
「廉」以治「貪」,不僅是道德層面的訴求,其實也是通向美好人生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