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炎的沙龍介紹

吳文炎的沙龍介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999年8月退伍之後的我就在台中找工作,一開始本來沒有打算找社工的工作,但是經過三個多月的求職不順之後,最後還是認清自己其實是沒有賺大錢的能力與本事的,只好放棄了賺大錢的夢想,為求溫飽還是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比較實際,於是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幸運地找到一份社工的穩定工作,開始了我的社會工作旅程,這一趟旅程現在已經超過了20年,因為一開始不是很心甘情願地從事社會工作,因此我經常在尋找一個答案,那就是為什麼我要做社會工作,而本書的第一個章節就透漏一部分我的成長經驗與經歷,看完這些經驗與經歷之後,相信讀者就比較容易理解我的脈絡與想法,也更能同理我不想從事社會工作的原因了。

被社工耽誤的水果郎

被社工耽誤的水果郎


社會工作是一項集合「錢少、事多、工作辛苦、社會地位不高」諸多特色於一身的工作,這些特色我早在進大學第一個月就再清楚不過了,這也是我很早就立志不當社工的主因,但是迫於現實的無奈還是必須從事社會工作,賺不到大錢既然已經是既定事實,那麼社會工作是否至少要讓我有工作的成就感呢?如果它連成就感都無法讓我滿足,無法滿足我對它的期待,那麼我怎麼還有動力從事社會工作呢?因此這20多年來我無時無刻都在尋找從事社會工作的意義。

曾經有一位博幼基金會即將離職的社工員問了我一個問題,她說:「督導,你為什麼還不走呢?」大概是她看到我在課輔初期每天為了應付從上到下各式各樣的狀況,每天都忙到焦頭爛額,怎麼還不打算離職呢?其實,我是一個常常想離職的人,尤其是當工作不順利的時候,覺得工作沒有成效與成就感的時候更是如此,可是每當想到離職之後,這段時日的堅持與做法可能會馬上消失殆盡,好不容易帶起來的這些弱勢孩子就要送給別人了,下一位督導能夠將他們照顧得一樣好嗎?這其實是我最擔心的事情,也是我最難放下的原因。不是我很自大,是因為我覺得跟孩子與家長的關係還不錯,我自認在埔里中心擔任督導期間表現還不錯,因為有一次我還接到家長準備自殺,打了「託孤」的電話,我不知道別人如何看待這件事情,但是至少我覺得我可以成為家長託孤的對象,至少我的表現算不錯了!而且最後我們順利的救下這位長期被憂鬱症困擾與折磨的單親媽媽,避免了一個家庭的破碎。

因為這些因素,所以我回答那位社工員說:「因為我還沒有看到我想看到的東西(課輔的成效),我怕我一離開就永遠看不到了,所以我選擇繼續留下來。」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當初服務的小孩都長大了,我把這些故事寫下來,而當初的答案或許就在這些故事當中了吧!

avatar-img
吳文炎的沙龍
72會員
202內容數
社團法人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主任/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認證社工督導。社福界資深熟男,重度工作狂,喜歡自嘲有過動症,坐不住辦公桌。喜歡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問題,希望用故事讓社會大眾更容易認識社會工作,也希望這些社會工作的故事可以鼓舞需要被協助的個案與社工,努力在社福界裡不斷尋找新世界與新視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吳文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個小一學童小傑在課後照顧班寫作業時情緒崩潰,拍桌、哭泣,表現出情緒失控的行為。文章探討了孩子情緒崩潰背後的原因,以及老師如何透過溫柔的回應和引導,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文中強調理解和陪伴的重要性,指出孩子的情緒崩潰實則是一種求救訊號,需要大人們的耐心與支持。
本篇文章以小語的故事,探討注意力不足的議題。小語在課堂上無法專注,容易被周遭環境干擾,老師起初誤以為他搗亂,後來才發現他的困難來自於無法過濾感官資訊。透過老師的引導和藥物輔助,小語逐步學習控制注意力,最終體會到專注的另一種樣貌。文章呼籲重視孩子努力,避免輕易貼標籤,鼓勵家長和老師給予更多支持和理解。
小傑的故事突顯了現代學童在學業壓力下的真實困境。文章描述小傑因情緒障礙,在面對作業時產生巨大壓力,並非單純抗拒學習,而是對失敗、不被喜歡的恐懼。文章呼籲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應關注孩子的情緒需求,給予更多陪伴與理解,而非僅著重成績和速度。
一個小一學童小傑在課後照顧班寫作業時情緒崩潰,拍桌、哭泣,表現出情緒失控的行為。文章探討了孩子情緒崩潰背後的原因,以及老師如何透過溫柔的回應和引導,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文中強調理解和陪伴的重要性,指出孩子的情緒崩潰實則是一種求救訊號,需要大人們的耐心與支持。
本篇文章以小語的故事,探討注意力不足的議題。小語在課堂上無法專注,容易被周遭環境干擾,老師起初誤以為他搗亂,後來才發現他的困難來自於無法過濾感官資訊。透過老師的引導和藥物輔助,小語逐步學習控制注意力,最終體會到專注的另一種樣貌。文章呼籲重視孩子努力,避免輕易貼標籤,鼓勵家長和老師給予更多支持和理解。
小傑的故事突顯了現代學童在學業壓力下的真實困境。文章描述小傑因情緒障礙,在面對作業時產生巨大壓力,並非單純抗拒學習,而是對失敗、不被喜歡的恐懼。文章呼籲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應關注孩子的情緒需求,給予更多陪伴與理解,而非僅著重成績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