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一種經驗,下定決心要過極簡生活,奉行怦然心動法則丟掉一堆東西,歡喜迎接清爽房間....幾天。
過一陣子,你的內心深處有某處在騷動著:「好像缺個什麼...」,想像這些東西入手後帶來的美好和滿足,東西又慢慢多了起來,再過一陣子,又是怦然心動斷捨離的時候...。
有同樣經驗的請舉手,我先舉。我一直想要打破這個循環,也一直自問自己和身邊的人,難道不斷循環反覆也是一種正常現象嗎?
直到我因病失去嗅覺,這個僵固的輪迴和對這種輪迴的信念才真正鬆動了起來。
被強迫慾望歸零的我
前陣子嗅覺障礙,能聞到的氣味僅剩 1/3。雖然我仍能靠味蕾的酸甜苦辣感知道味道,再用記憶和微弱嗅覺拼湊全貌,但這影響我的不僅僅只是吃飯,更阻礙我享受生活。譬如我習慣早上用咖啡香啟動工作模式,晚上用焙茶香開啟休息時段;讀書或工作時會用檀香,花香則是疲憊時放鬆用的。走入街道,我也習慣嗅聞屬於這個街道專屬氣味,撫育觀察街景來記憶這裡,而這些全部都沒了。
原來那些我一直向外追尋的快樂,還不如完整嗅覺能左右我的幸福感。如果原本以為能左右幸福感的東西能這樣被取代,那麼那些買得到的,應該大半都是廢物,根本對我的長遠的幸福起不了作用。
真正能讓我感到幸福的,簡單到一杯咖啡香,清晨帶朝露的草香,甚至是單純味增湯的香氣,全都是安穩的片段。
這個發現本身很「極簡」,但卻重新定義了我對於建構幸福感的觀念。
原來這鑰匙不在外面,而在「我」裡面。
歸零後意外收穫的幸福感
現代因為商業操作,人們習慣以為得到某樣東西就可以擁有快樂的生活。然而研究指出,購物會帶來滿足感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買」的動作。交易的瞬間愉悅指數是最高的,與物品本身的關聯較低。購物的快樂在交易完成後成效就直線下降,我們會再尋找下一個目標來買。這種找快樂的方式極為危險,不但帶來不必要的經濟壓力,還有過度重視物質帶來的心理健康危害。
如此說來,這次生病大概是上天教會我「幸福感」課堂。
對追求精緻美食沒興趣後(追求也沒意義,我聞不到麻),我開始專注在食材本味。意外的是,我可以聞到單純食材的味道,譬如豆腐香、米飯香、蒜香,光這樣就令我滿足不已。我用僅存嗅覺和味覺來感受料理的質感、溫度,在五感不全的時候,意外學到正確面對食物的方法。
我也試圖更專注觀察生活的細節,不論是一朵花、一片雲、一段歡聲笑語。看了許多展覽,用其他四感補上殘缺的嗅覺體驗。減少滑手機或上社群網站的時間,加倍努力「活在當下」,這專注給我了我滋養。
物質慾望大幅下降後的生活,卻沒有覺得哪裡窘迫或不足,反而感到更多餘裕了。
關鍵幸福感的深層來源
我們的生活充斥太多非必要的物質慾望和慾望慫恿。媒體都在講「商品」與快樂的關聯,人們實在太想要快樂了,「買」是最快的。可這條路永無止盡,肯定是我們先累。
如果我們沒有真的體會到「極簡」帶來的「幸福感」,真正打從心底發現這個觀念的意義,那「極簡主義」還是另一個商品,讓人丟了又撿。極簡真正的目的應該是幫助我們斷除會分心的東西,並引導我們找到不受外在因素影響的幸福感關鍵。
如果我們需要外面的人事物配合來填補心靈空虛,這解法是短暫的。要進入自我覺察的境界得靠一點強制力,譬如說像我失去完整嗅覺,強迫停止外在刺激關掉,回過頭來與自己對話。
第一步還是得從自我覺察開始
如果發現自己一直在「買丟買」「振作頹廢振作」的週期間循環,不如先試著跟自己對話看看。
建議你先關閉外在刺激來源,我雖然不是自願是因為生病才這樣,但極其有效。遠離所有會刺激你感官、帶給你滿足感的東西,關上燈獨處看看。在黑暗與寂靜中,去看你內心那個走來走去的小人。
擁有了OO那個小人就不再焦慮嗎?為什麼?
去做了OO後釋放的是你情緒中的哪一塊?為什麼?
是什麼讓你生氣?
是什麼讓你焦慮?
做了這些事情後你的感受是什麼?牽動的是你哪一塊的匱乏?
在與自我的問答當中,解法會慢慢浮現,你也會開始覺察的自己內心哪一塊破損。
有時候把解答寄託於外,是因為難以面對自己的脆弱。你要能面對自己的脆弱,相信自己有辦法處理,然後相信幸福感的答案就在「自己裡面」,而且你一定抓得住。
當遇見幸福感鑰匙時,必定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我對「幸福感」喜歡用「遇見」甚過「找到」這個動詞。「遇見」代表它一直都在,我們只需要稍微調整一下觀察角度。「找到」則似乎又讓人落入一種必須不斷向外追求的感覺,讓人感到不安。從文字用詞起就給予自己暗示,讓自己相信遲早能「遇見」它。
祝福所有還在努力「遇見」幸福感的讀者們,早日相見。
也祝福我自己早日完全康復。
如果你對我的文章有共鳴,歡迎加入我的沙龍,一起談天論地、腦力激盪。
若你喜歡我的文章,也歡迎贊助我或購買閱讀方案,支持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