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偷走了許多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社群媒體的廣泛使用,熟悉的親朋好友臉龐都是在電腦和手機的屏幕裡。虛擬世界的越發活絡,人與人的接觸正逐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裡。
疫情嚴重的那幾年,為了檢疫管控的須要,在澳洲;三年制的大學,有人三年沒進過教室,連畢業典禮也免了。同學們的廬山真面目沒見過,更別說傳說中的多彩多姿大學生活了。他們的大學生活記憶;最多的是虛擬課堂的鏡頭,電子講義和無數電腦上的考試題目,當然;還有視訊課堂上很多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職場也一樣,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大多數的員工都被趕回家;轉換成線上工作。小兒子曾在微軟澳洲工作一年,期間只回去雪梨北岸的公司一次,然後就是碰上了去年那一波的全球大裁員。至今跨國的同事都還保持聯繫,情誼都還像當時在家工作時的狀態。畢竟網路無國境,從一開始大家就是虛擬世界的同事,反正;真人的模樣一點概念都沒有。
疫情快消失了,大老闆們如馬斯克之輩,極力主張員工回到實體的工作崗位。據說;若有不從,就開除。這個在美國或許可行,在澳洲,沒有哪個資方膽敢這麼做,除非付出不菲的資遣費。在家工作成了職場的新常態,同事間的互動比起疫情前的狀態;應該減少了一半以上。
回頭再看一下生活習慣的大幅度改變,網購的習慣逐漸擴大盛行,電子訂餐宅配的便捷,外出與人互動的時間和次數必定大量削減。如此一來,誇張的說;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機會就快趨近於零了。
有句網路名言不就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情侶約會,相遇對坐,然後,各自滑手機”。這個說法有點誇大,事實上有些年輕一輩的孩子就透過網路設施照看年老的父母,平常也就短訊寒暄幾句,比較孝順的還會用語音和父母聊一下天,然後繼續消失在人海裡。對父母而言,孩子就只是手機裡的文字訊息和社群APP裡的語音和影像而已。
這樣的現象;在網路時代當然不奇怪,只是和陌生人打交道,和同儕見面互動的機會大量減少,我們要如何多交朋友;獲得更多的“真”人際交流?
想像一下新生的幼兒,若父母都不跟他說話,嬰兒就沒機會聽到人話,那他要如何學會說話,更別說感情的交流,和進一步的人際交流技巧。再舉一例,日本新生代男性因為種種社會因素或網路生態的影響,已經不交友,不婚。更甚者,變成了足不出戶的宅男。據說槍殺前首相的兇嫌就是這一類“宅人類”。
持平而論,不管科技如何進步,‘’人‘’味最好是繼續保存下來。‘’真人‘’的情緒交流對人類有絕對的必要。當然,多交流必然夾雜更多摩擦的可能。那既是風險,也是學習,那也是社交技能進步的必然。若是沒了人味,少了互動,人的情緒控管技能必然更差。一旦偶爾有些互動,就可能產生摩擦,到時候每個人的容忍度必然大幅降低,因而極大可能迅速提升到暴戾的互毆。
因此,互動產生的摩擦機率若是增多了,也可能變得嚴重,或導致“非人性”的殘暴行徑,就不奇怪了。最近新聞不就經常報導因行車糾紛引爆群毆,朋友慶生因口角轉成凶殺,還有許多國外無差別殺人的社會事件,這些兇殘暴力事件都沒有很嚴重的動機。因此,把這些都歸咎於“殘缺人際”所引發的災禍,算是暫時的定論吧!
人類自詡為群聚的動物,真人的互動機會逐漸減少,塑造出大量的“宅人類”。建議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進一步深入研究,提出論述;分享大眾,讓人們及早了解,做好準備進入新人類的行為模式。免得在那之前,誘發出因社會心理疾病所發生的更廣泛;更嚴重的災難。
吾人宜三思,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