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之於關係──人該如何看待意義這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意義必須建立在關係當中。」真的嗎?

我對這個問題的認同和質疑必須分做兩個階段。首先我要先解釋持有這樣觀點的立基何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在討論「人該如何追尋意義」的時候提到,意義只有存在於關係當中才有「意義」。這句話的意思代表,人必須與他人互動,意義才會浮現;換句話說你想什麼是一回事,但只有你說出來,且對他人產生了影響,這件事情才會真的有意義。

套用這種觀點,當你寫出一本書卻遲遲不發表,那它就不會有意義產生,因為既沒有與他人連結也不存在影響力;如果你思想深刻且學富五車,卻鮮少與人談論,那你的人生同樣是lack of meaning,因為你的知識和價值觀沒有得到發揚和傳承。

我後來思考到這樣的想法為何會被認同,其實是源於人對死亡的恐懼。或者說不是對死亡的恐懼,而是對死後「虛無」印象的一種畏懼,害怕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而這種想法的轉化,就是期待生命的延續──發揮過多少影響力、幫助過多少人,出過幾本書,透過這種方式期待自己的精神會流傳下來。

對發展出「意義治療法」的心理治療大師來說,這種思想轉化相當有用,他們救助過非常多人,著作等身,寫的書到現在都還有年輕學子們在看;以這種社會導向的價值觀來說,他們的人生非常有意義,不過話說回來,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和那些億萬富豪一樣,都是這個社會中的極少數。

對一般人來說,這種思考方式會面臨到的問題是,「我的幫助能維持多久?」、「我的社會影響力終究很有限」,甚至「和我關係最密切的子女都不認同我」。人的影響力真的能夠延續嗎?我覺得這其實跟輻射是同一個道理,就算強弱上或有不同,但終究會隨著關係遠近乃至時間慢慢消退;當然我們也可能去討論後續的蝴蝶效應、漣漪效應,但人的意義終究不應只是建立在這裡。如果人的意義只是讓幫助的人去幫助更多人,那似乎也未免太侷限了點。

我想說的是,人的意義能否無需倚靠他人就能成立?要討論這個問題就要回到「意義」本身。

討論社會影響相對於討論物質成就,無疑是一種提升;畢竟以物質來談論成功或許有所依歸,但拿來討論意義就很單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要佐證存在價值,要用來對抗死亡,確實也很難有說服力。不過強調關係網路,只是陷入了另一種名為社會影響力的價值衡量體系──幫助過愈多人、對社會愈有貢獻,一個人的人生就愈有意義嗎?也許有人願意就停在這裡,但我並不想就將這兩者畫上等號。

現在我們換一個問題:人為何要追尋意義?是因為焦慮。人一定要思索自己為什麼在這裡,才能決定自己要做什麼;換句話說,這是一個非常「自我」的問題,人要解答自己的焦慮,就一定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尋答案。

因此我們根本不用去思考意義的社會性,我們只需要從最本質的想法出發──我學到東西了,我覺得很有意義(不用管實不實用);我寫了一本書,我覺得很有意義(哪怕沒有人看)。我出國深造豐富了經驗,是一種意義的形式;我交了朋友,作為社會互動,也是一種意義的體現。

因此意義只取決於你如何看待意義這件事,取決於你如何思考人生,思考死亡。我認為存在主義的一個反思很好:人不擔心出生前的事情,卻總是擔心死亡。我們降生在這個世界之前的那段空白,對我們來說不也是一片未知和黑暗嗎?不如說不同的生命形式,總會有相對應的存在方式,人會恐懼死亡後的孤獨,但死亡後的知覺和想法卻肯定與生前不同。

所以總結,意義就是我,意義就是現在。去做,去體驗,去感受。當然也可以是建立關係或幫助他人,不過人的意義有很多,不用也沒有必要只拘泥在這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詠翰的沙龍
6會員
30內容數
黃詠翰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04
人總是在意「錯過了什麼」,遠大於自己已經擁有的。 有這樣的想法是理所當然的,畢竟缺少的部分就是那樣舉目可見——我們要花上半天的時間,才能整理出一年下來,自己到底收穫、學習了什麼;但只要幾秒,就足夠那一大堆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從腦袋裡一股腦兒衝出來。
Thumbnail
2025/01/04
人總是在意「錯過了什麼」,遠大於自己已經擁有的。 有這樣的想法是理所當然的,畢竟缺少的部分就是那樣舉目可見——我們要花上半天的時間,才能整理出一年下來,自己到底收穫、學習了什麼;但只要幾秒,就足夠那一大堆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從腦袋裡一股腦兒衝出來。
Thumbnail
2024/11/12
人在感受到挫折和痛苦的時候,通常會怎麼做? 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有一類人,他們選擇在痛苦的感覺出現時,把精力投注到事業上,透過發憤努力的方式,來換取生涯上的回報。他們避開自己的焦慮,得到社會意義上的成功;回首自己的人生功績,也有很多滿足跟愉悅。這種因應之道,我們統稱為「昇華」。
Thumbnail
2024/11/12
人在感受到挫折和痛苦的時候,通常會怎麼做? 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有一類人,他們選擇在痛苦的感覺出現時,把精力投注到事業上,透過發憤努力的方式,來換取生涯上的回報。他們避開自己的焦慮,得到社會意義上的成功;回首自己的人生功績,也有很多滿足跟愉悅。這種因應之道,我們統稱為「昇華」。
Thumbnail
2024/11/10
接觸客體關係到現在已經好一段時間,也聽過很多教授、老師講述這兩個人的理論,但每一次都是好像懂了,卻又有哪個說不清的地方沒有很理解。後來我發現之所以如此,在於課程總是聚焦在「內容」,即克萊恩的理論是甚麼、實務上做了甚麼;溫尼考特的理論如何、實務上又如何……但是究竟是什麼樣的想法讓兩人發展出這樣的理論?
Thumbnail
2024/11/10
接觸客體關係到現在已經好一段時間,也聽過很多教授、老師講述這兩個人的理論,但每一次都是好像懂了,卻又有哪個說不清的地方沒有很理解。後來我發現之所以如此,在於課程總是聚焦在「內容」,即克萊恩的理論是甚麼、實務上做了甚麼;溫尼考特的理論如何、實務上又如何……但是究竟是什麼樣的想法讓兩人發展出這樣的理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存在主義中,自由、無意義、孤獨以及死亡是核心理念。本篇文章探討了這四大主題,並提供了對於存在主義的理解。同時,也推薦了相關的存在主義相關書籍。如果你對存在主義感興趣,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瞭解這一哲學思想。
Thumbnail
在存在主義中,自由、無意義、孤獨以及死亡是核心理念。本篇文章探討了這四大主題,並提供了對於存在主義的理解。同時,也推薦了相關的存在主義相關書籍。如果你對存在主義感興趣,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瞭解這一哲學思想。
Thumbnail
你也曾經想過這些問題嗎? 既然人會死,活著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反正一切都會消失,大家都會遺忘,那有意義嗎?
Thumbnail
你也曾經想過這些問題嗎? 既然人會死,活著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反正一切都會消失,大家都會遺忘,那有意義嗎?
Thumbnail
人們很喜歡對很多人事物賦予意義,彷彿做什麼之前都要有意圖、意義才會去做。如果沒有一些特定的原因、回報、成果,那似乎這件事情就沒有意義。你也會發現有的人窮及一生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 但真的什麼事都需要意義?
Thumbnail
人們很喜歡對很多人事物賦予意義,彷彿做什麼之前都要有意圖、意義才會去做。如果沒有一些特定的原因、回報、成果,那似乎這件事情就沒有意義。你也會發現有的人窮及一生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 但真的什麼事都需要意義?
Thumbnail
《關懷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關懷的哲學小書,作者思考關懷的意義、模式和元素,並說明以關懷為核心的生命如何為人帶來意義,使人可以在世界上安身立命。 當一個人真誠地對適當的對象付出關懷,他也能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從而在這個世界就定位(be in place)--我與你,兩人在關係中一起成長。
Thumbnail
《關懷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關懷的哲學小書,作者思考關懷的意義、模式和元素,並說明以關懷為核心的生命如何為人帶來意義,使人可以在世界上安身立命。 當一個人真誠地對適當的對象付出關懷,他也能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從而在這個世界就定位(be in place)--我與你,兩人在關係中一起成長。
Thumbnail
意義反正是說給自己聽的,就像重複說得那樣動聽與貼切,卻無法好好在自己與別人之間,或是我們與我們之間看到所有。   然後你再跟我說,這社會是需要愛自己,是需要正能量的反而更加好笑,因為人人的了解是為自己,是為別人,而不是為自己與別人,還有人之間意義的「了解」。
Thumbnail
意義反正是說給自己聽的,就像重複說得那樣動聽與貼切,卻無法好好在自己與別人之間,或是我們與我們之間看到所有。   然後你再跟我說,這社會是需要愛自己,是需要正能量的反而更加好笑,因為人人的了解是為自己,是為別人,而不是為自己與別人,還有人之間意義的「了解」。
Thumbnail
這篇文章想分享給你,我讀缺愛這本有趣的書以後,產生的三個理解與思考。 這本書很有意思,告訴我們人無法獨立於族群存在,其背後的原理。這個原理基礎走的是「存在主義心理學」,也就是用存在主義,去研究心理現象,形成學問。 主旨:我連結,我存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想分享給你,我讀缺愛這本有趣的書以後,產生的三個理解與思考。 這本書很有意思,告訴我們人無法獨立於族群存在,其背後的原理。這個原理基礎走的是「存在主義心理學」,也就是用存在主義,去研究心理現象,形成學問。 主旨:我連結,我存在
Thumbnail
  標題下得有點沉重,但目的不是要吸引大家注意,而是想直白地去談論關於「自殺」與「死亡」等重要的議題,唯有不避諱也不恐懼地談,才能讓這樣重要的議題「可以被討論」。我的觀點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會有點尖銳,但我只是分享個人淺見,還望大家包涵,你絕對可以擁有你自己對生死與人性的看法。
Thumbnail
  標題下得有點沉重,但目的不是要吸引大家注意,而是想直白地去談論關於「自殺」與「死亡」等重要的議題,唯有不避諱也不恐懼地談,才能讓這樣重要的議題「可以被討論」。我的觀點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會有點尖銳,但我只是分享個人淺見,還望大家包涵,你絕對可以擁有你自己對生死與人性的看法。
Thumbnail
每天我們都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學生忙著唸書、出社會後忙著工作,每天做著一成不變的事,但都會走向同一個終點:死亡。既然每個人的結局毫無不同,誰都難逃一死,那我現在成就的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如果怎麼走都會走到相同的終點,那我走哪一條路又有什麼差別?十七歲的我曾問自己這個問題,十幾年後的我仍然沒有
Thumbnail
每天我們都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學生忙著唸書、出社會後忙著工作,每天做著一成不變的事,但都會走向同一個終點:死亡。既然每個人的結局毫無不同,誰都難逃一死,那我現在成就的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如果怎麼走都會走到相同的終點,那我走哪一條路又有什麼差別?十七歲的我曾問自己這個問題,十幾年後的我仍然沒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