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少菜 患病風險增加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的團隊大規模分析逾440萬人的研究數據,結果確立紅肉攝取量越高,心血管病和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亦會越高。例如每天每多攝取50克加工紅肉,心血管病風險可增加26%,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44%。東方飲食文化以穀物為主、多蔬菜少紅肉;相比西方飲食文化以紅肉為主、少攝取蔬菜和穀物,後者患上心血管病和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
每日進食紅肉 研究指對人體構成疾病風險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趙潔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對未加工及加工紅肉攝取與心血管病和二型糖尿病風險關係研究,是目前最大規模分析研究。雖然進食未加工紅肉較進食加工紅肉的風險輕微地稍低,但團隊發現每日多進食100克未加工紅肉,也可使罹患心血管病風險增加11%,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27% 。
世界衞生組織已將加工肉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而紅肉為「第2A級致癌物」,明確顯示出不論加工肉或紅肉均對人體構成疾病風險。
怕港人步西方地區後塵 患病風險增加
在東方飲食文化下,因每日多攝取加工紅肉而引致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率為0.96,在西方飲食文化下的風險比率則為1.51;因每日多攝取未加工紅肉所致的中風風險比率,在東方飲食文化下為0.71,在西方飲食文化下為1.13;顯示東方飲食文化帶來的中風及二型糖尿病風險比率低於西方。研究團隊認為,東方飲食文化中,蔬菜及海鮮攝取量較高,紅肉相對較少,是東西方不同環境帶來的主要飲食文化差異食。
趙潔博士表示本港肉類輸入量逐年遞升,反映香港人食肉量不斷增加。如果港人食肉量持續上升,便可能步美國、歐洲和澳洲等西方飲食文化地區後塵,增加患上心血管病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結果已於心血管領域權威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發表。
心血管病的風險和治療
質子治療的發展為癌症患者帶來了新的曙光。這種治療方法的精確度和效果已獲廣泛認可,但由於設備和運營成本高昂,這種治療尚未普及到所有醫療機構。因此這兩名病童獲得捐助,是在港進一步推動這項治療的契機。
心血管疾病泛指影響心臟及血管的各類疾病,包括冠心病、心房顫動,心臟衰竭和中風等等。
1. 冠心病
冠狀動脈心臟病,即冠心病,與冠狀動脈這條將氧氣和營養物質送到心臟肌肉的血管息息相關。當脂肪和膽固醇在這些血管中積聚,血管可能會變窄,甚至堵塞,影響血液流動,使心肌缺氧。在極度嚴重的情況下,如果血液不能流動,則可能導致心肌壞死,甚至引起猝死。
對於冠心病的治療,抗心絞痛藥可以作為其中一種方案。抗心絞痛藥分為兩類,即時紓緩徵狀和預防心絞痛發作。醫生可能處方他汀類(Statin)等藥物降低膽固醇,或是硝酸鹽(Nitrates)藥物改善心絞痛。
2. 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指心房跳動過快,速度大約每分鐘100至175次,而心室則有穩定的跳動。心房顫動患者很常有的現象是心跳不規律、急速,且出現胸口無力及疼痛,再而變成呼吸困難和昏厥。
對於心房顫動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抗凝血治療、導管消融術。
3. 心臟衰竭
在正常情況下,心臟每次搏動會送出足夠的血液到身體各處,讓器官能保持運作,但如果血液進入心室時出現障礙,或是心臟泵血不足,都可能導致心臟衰竭。
雖然心臟衰竭無法完全治癒,但可以於心臟衰竭早期嚴加控制,盡量減慢心臟功能衰退。方法可以透過藥物治療強化心臟,減緩症狀與併發症出現的機率;也可以藉手術改善心臟其他問題,減緩衰竭惡化速度。
4. 中風
中風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香港每年平均約有三千多人死於中風,目前是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患者年齡通常在50歲以上,不過近年數字顯示中風有年輕化趨勢。
對於中風的治療,包括:溶栓治療、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劑、血管介入機械取栓術/外科手術和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