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訪|把槍舉起來,然後放下期待──專訪《愛是一把槍》導演李鴻其

更新於 2024/12/1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33 歲的李鴻其以第一部導演作品《愛是一把槍》挺進威尼斯影展就拿下「未來之獅獎」(Lion of the Future),國外影評人對作品的評價是生命力壯盛、生猛的存在。而李鴻其和他的作品一樣,很真,很悍,但更往裡面挖,會發現他不只是看似乖張的頑石,還是承接著記憶的沙子。

受過傷的人總是多話,他把話都寫進電影裡了,交付出去的槍,其實是生命的脆弱。

前陣子遇到一個導演,他對我說在評論裡將自己太誠實地交出去是危險的,寫進去的內在經驗會變成子彈,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對你開槍。同樣的問題我也問了李鴻其,在電影裡太誠實的創作者,應該很容易受傷吧?

甚至他還自己跳下去,自編自導自演。觀眾總會忍不住認為蕃薯就是李鴻其本人,看著他,我其實也覺得他身上還有著老鼠和小張的影子。

「『yaki-imo』是烤蕃薯的日文音譯,因為我的自然捲,以前都會都會被叫『啊──Q 毛』,後來被叫『Akimo』,之前我覺得這是挑釁,因為蕃薯是沒有價值的作物,在金山的小孩都是直接在路邊撿地瓜來吃。」

他其實已經講得夠清楚了。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電影裡面,蕃薯騎腳踏車經過的就是蕃薯田,他家後面也是蕃薯田;穿著不合身的西裝來到台北求職的蕃薯就是一個「俗」字,沒有良民證的他就是俗又自卑。李鴻其當然可以設計一場戲,讓蕃薯在半醉不醒的狀態幹譙命運不公、生活不平,但他不想。

蕃薯在海邊做出租陽傘,蕃薯沒有想搬到台北──因為他不想。

李鴻其和蕃薯的不想,都是不願再多做解釋。他知道有些人會看不下去,但這次,他想拋開所謂的「電影語言」重新拍電影。

「電影是從故事快結束的時候開始拍的,一些事件真正的後座力,其實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才會開始蔓延的,而這很恐怖。我想呈現的是『感覺』。」

帶著江湖色彩的電影當然可以找來一個武術指導,寫實地拳拳到肉;但他選擇拍一座平靜的沿海小鎮,轟地傳來一聲槍響,再放一場煙火──有一群人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如果拍帽子和蕃薯吵架時的叫囂,『按那!你是欲按怎?』當然可以呈現台灣社會的寫實面貌,但我想捕捉的是在衝突結束之後的安靜,電影可以捕捉這樣的魅力。」

《愛是一把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愛是一把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愛是一把槍》找來的主創和演員幾乎都不是專業出身,李鴻其在面對電影時,只當自己是學生。沒有當過製片人的製片、第一次拍長片的攝影和美術、只錄過吉他聲音的錄音師,還有「寶貝檳榔攤」的 Lulu、以前一起玩樂團的帽子,這樣的一群人,曾經見證過生活的真實,因此,長出來的韌性就比虛構的創作還要迷人。

親近、靠近,也不感到虛假,那是來自生活的凝鍊,而非來自「電影」。李鴻其每天和劇組、演員一起吃飯、喝酒,聊生活裡的人和劇本中的角色的交會,從真實人生所交織出的影像,是他想透過創作的過程和產出的作品,重新回頭思考電影存在的意義。

電影的本質是立基在「寫實」之上,越是生活感的場面,才會出現越多的戲劇性,那是人間的荒謬與人性的複雜。也因為他一直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觀察世界的方式進到了電影裡,就長出了屬於自己的作者電影。

片中向蕃薯要錢的母親從未真正現身過,沒有母親的形象和角色建立,李鴻其很常被問「媽媽的角色原型是什麼?」,他覺得煩,這真的有需要講嗎?──拍一部作者電影,卻又被安上不適切的期待,就像影中人對蕃薯和他僅有的那把槍,都安上了自己的想像。

李鴻其開始思考,建立了角色的形象和背後的故事,真的就能讓所有人都理解角色嗎?

《愛是一把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愛是一把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在一個派對上的自我介紹有其必要嗎?真的認識一個人的時候,是你透過他的言語,理解他的想法、感受,就算你不知道對方的年紀、出身背景,也能從中得到一種感受,辨明自己究竟喜不喜歡這個人。沒有了標籤不也能聊得很開心嗎?這不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嗎?或者──這才是真實的,不是嗎?」

他眼底的真實,是一代年輕人和自己的心靈競賽。原本劇本有百分之八十的場景都在台北市,李鴻其想拍番薯跟女友 Lulu 的相愛與相恨,他想拍這些離不開台北,覺得回家沒有意義的人,但後來碰上疫情,只能回老家金山拍。

李鴻其是註定般地必須回金山拍片,蕃薯是覺得待在金山沒有哪裡不好的。但蕃薯不可能不知道待在金山看起來有多憋,幾代下來的年輕人都面臨著同樣的宿命,仍被命運壓著打,被迫困在上一輩的箝制裡。

片中,蕃薯為了幫母親還債又開始回去混黑道,李鴻其交給飾演蕃薯的自己唯一的問題是:「你要怎麼選?」番薯的選擇,是順應一切,但仍有所期待。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李鴻其在還是蕃薯的時候,只是將自己對角色、生活、世界的理解透過表演傳遞。但變成導演,就要給出更多的。

前幾日李鴻其在《釀電影》的 Instagram 上當客座主編,有讀者問他「表演者與導演身分切換之間,感受最大的不同是什麼?」他的回覆是:「表演者要照顧導演與演員的情緒,導演則是要照顧所有人的情緒。欸?但我自編自導自演,那誰照顧我的情緒?」

對,誰來照顧他的情緒?

回到片名「愛是一把槍」,因為 LuLu 愛蕃薯,所以希望他可以搬到台北;因為帽子愛蕃薯,所以希望他可以回去混黑道──蕃薯手上的槍變成了他人解釋蕃薯的「存在」的唯一解釋,於是愛真的成了一把槍。

「我什麼事都沒有做,而是世界莫名其妙地就變成了這樣。」李鴻其說,這是每一個人在二十幾、三十出頭的年紀時,想要掙脫卻沒有辦法離開的狀態。他又給了自己第二個問題:「你幹嘛硬要做不快樂的事?」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在蕃薯和七號同學第一次跑到海邊的晚上,兩人面著煙火所迎接的是嚮往,對蕃薯來說,他們一起的時刻是他的化外之地,是他可以暫時停下生活,可以被拯救的時候。

片中少數出現配樂的幾場戲,是在電影開場的海邊,是蕃薯一個人搬著陽傘走在沙灘上,是他和七號同學在抽大麻,是他舉起槍指著頭的時候──那是他內心的澎湃,是他在沒有辦法選擇的生活裡面,少數擁有選擇的時候。

命中缺水的蕃薯跑進海裡,游向龜山島看似是命中註定,但這是他真正地理解──不抱期待地去愛一個人,才能在精神上自由。於是,他有了選擇的機會,選擇把交出去的槍拿回來。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舉起槍,放下期待。

他游向了島,變成一隻巨大的烏龜,不過問死生,不過問離開或是留下。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蕃薯的逃跑也只是一種選擇,所以他在最後笑了。他穿回不合身的西裝,鞠躬,點菸,開槍,笑得很小、很少,然後離開。對李鴻其來說,至少蕃薯在最後一刻是自由的。在所有人都不活在當下,而是活在對未來飄渺的希望裡的時刻,蕃薯已經是超脫的。

電影拍完之後,有人告訴李鴻其「你成功了」、「你失敗了」,但無論結果是如何被定義,他想做的就只是擁有選擇的選擇,並且放下期待。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劇照提供/好威映象
攝影/ioauue
採訪、撰稿/黃曦
責任編輯/張硯拓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餓之必要》的一大靈感來自德國童話《花衣魔笛手》,跟著笛手離開的孩子最終都將死去, 除了一位那天生病、無法加入隊伍的孩童。除了《花衣魔笛手》,潔西卡也受俄羅斯童話不同於歐洲童話的道德觀啟發。將童話視作創作的基底,讓導演能以更遠觀的方式創造普遍性:淡化角色的心理和社會細節,讓他們成為原型而非個體。
電影能將一切對錯都視為無物,就像一張沒有路線規劃、不必按圖索驥的地圖。就連「拍電影」這件事也沒有標準答案:攝影機沒有一定的機位、下燈沒有一定的角度,這是一份感性總是大過於理性的工作。但攝影師的身份要兼具想像與技術,這對余靜萍來說不無痛苦,卻也讓她有更多空間可以毫無限制地創作。
「那時候我還很年輕,其實也講不清楚這一切,但在當時我的生命狀態是一群人的預言,每個人都急著和我說接下來的我會怎樣,世界會怎樣。但明明人是獨一無二的,卻被決定在已成定局的脈絡裡,我在當時理不清自己,就像個鬧脾氣的孩子,想要醜化宿命這件事。」現在,蕭雅全才決定好再回答一次──命運是什麼?抵抗又是什麼?
《年少日記》作為導演卓亦謙的首部劇情長片,橫空出世般地入圍 2023 金馬獎多項大獎,在這之前,他寫了十幾個劇本都開發不成,中間也曾想過乾脆不當編劇了,因為創作狀態還有些毛躁,生命中難以梳理的過去也纏得太緊。 說起來可能有點難受,《年少日記》的劇本原型是一封來自朋友的遺書,這份向死的意念是卓亦謙生
吳慷仁與陳澤耀在戲外,為了電影,真的什麼都拋得掉:星味、帥皮囊、食物和時間;戲裡則是為了兄弟對方,什麼也都不計較,包括尊嚴、愛情、身份證件、金錢,和人窮必惡的必然,兩個角色在困境之中,仍為彼此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後來就只是把我的爸媽當成普通人,才理解他們當然會有懦弱、失敗的一面,雖然有些裂縫是沒有辦法被彌補的,但就像子圓一樣,我不用非得要原諒誰,爸媽和我都沒有錯。」祝紫嫣說電影裡的傷口結痂了,那些疤痕就是生命為她刻下的記憶。
《餓之必要》的一大靈感來自德國童話《花衣魔笛手》,跟著笛手離開的孩子最終都將死去, 除了一位那天生病、無法加入隊伍的孩童。除了《花衣魔笛手》,潔西卡也受俄羅斯童話不同於歐洲童話的道德觀啟發。將童話視作創作的基底,讓導演能以更遠觀的方式創造普遍性:淡化角色的心理和社會細節,讓他們成為原型而非個體。
電影能將一切對錯都視為無物,就像一張沒有路線規劃、不必按圖索驥的地圖。就連「拍電影」這件事也沒有標準答案:攝影機沒有一定的機位、下燈沒有一定的角度,這是一份感性總是大過於理性的工作。但攝影師的身份要兼具想像與技術,這對余靜萍來說不無痛苦,卻也讓她有更多空間可以毫無限制地創作。
「那時候我還很年輕,其實也講不清楚這一切,但在當時我的生命狀態是一群人的預言,每個人都急著和我說接下來的我會怎樣,世界會怎樣。但明明人是獨一無二的,卻被決定在已成定局的脈絡裡,我在當時理不清自己,就像個鬧脾氣的孩子,想要醜化宿命這件事。」現在,蕭雅全才決定好再回答一次──命運是什麼?抵抗又是什麼?
《年少日記》作為導演卓亦謙的首部劇情長片,橫空出世般地入圍 2023 金馬獎多項大獎,在這之前,他寫了十幾個劇本都開發不成,中間也曾想過乾脆不當編劇了,因為創作狀態還有些毛躁,生命中難以梳理的過去也纏得太緊。 說起來可能有點難受,《年少日記》的劇本原型是一封來自朋友的遺書,這份向死的意念是卓亦謙生
吳慷仁與陳澤耀在戲外,為了電影,真的什麼都拋得掉:星味、帥皮囊、食物和時間;戲裡則是為了兄弟對方,什麼也都不計較,包括尊嚴、愛情、身份證件、金錢,和人窮必惡的必然,兩個角色在困境之中,仍為彼此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後來就只是把我的爸媽當成普通人,才理解他們當然會有懦弱、失敗的一面,雖然有些裂縫是沒有辦法被彌補的,但就像子圓一樣,我不用非得要原諒誰,爸媽和我都沒有錯。」祝紫嫣說電影裡的傷口結痂了,那些疤痕就是生命為她刻下的記憶。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第 61 屆金馬獎死亡之組落在影后提名名單中,五位入圍者傳神表述出五種亞洲女性困境與姿態,包括喪女的母親、受感情詐騙的女菁英、喪侶女同志不受法律保護的處境、弱勢族群適應社會的旅程,以及受困於親情的年輕靈魂模樣。本文介紹五位準影后在片中所飾演的角色故事、以及表演亮點。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第 61 屆金馬獎死亡之組落在影后提名名單中,五位入圍者傳神表述出五種亞洲女性困境與姿態,包括喪女的母親、受感情詐騙的女菁英、喪侶女同志不受法律保護的處境、弱勢族群適應社會的旅程,以及受困於親情的年輕靈魂模樣。本文介紹五位準影后在片中所飾演的角色故事、以及表演亮點。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們像一縷魂魄,靜靜地走入他人的生活中,看他們過日子,看時間緩緩流動,而我們並不涉入其中。」《春行》的拍攝現場正是如此,品文和紫惠都希望呈現演員「本真」的樣子。「導演只給了我角色的感受,其他便任由我自己長出角色的變化,所以我們可以更安靜、專注地待在一個『家』裡,成為片子裡的角色。」貴媚姐如此形容。
Thumbnail
《女兒的女兒》所面對的是家庭關係而非血緣關係,因為有了家庭的構成,世界上才有了想逃跑、想停留、被迫離開、或被迫留下的個體。黃熙透過創作所欲揭示的,也並非是家庭價值或是血緣宿命,而是一個人是如何走到現在的——就像他拍電影,也不是為了要解決什麼。
Thumbnail
即使《從今以後》拍的是家庭故事,但楊曜愷所欲指向的「家庭」,實際上是在大城市(香港)底下,有血有肉的個體(無論其性別、性向、年紀為何)。面對原生家庭的矛盾與疏離,片中嘗試拆解、重新賦予真正意義的家,便是在傳統觀念與律法所定義的血緣之外,真正支撐一個人的存在意義的,禁得起考驗的重組家庭。
Thumbnail
「當台灣喊出轉型正義的口號時,就代表我們有相當的言論自由,國家也有可以扶持的資源。但是至今談的依然是悲情,我們漠視了歷史的創傷經驗,我們依然討論著台灣人的善良心境、悲情經驗,但是這樣的溫情主義已經延續太久了。」廖克發在《由島至島》中問道——我們為什麼不要做得更好,變成更好一點的台灣人?
Thumbnail
演員林奕嵐因爲在台劇《她和她的她》飾演女主角許瑋甯的學生時期,而走入台灣觀眾視野,並獲得金鐘 58 最佳新人獎的肯定。接下來有電影《命中註定那頭鵝》將於 2025 年上映、影集《同棲散策》待播。而在 2024 年底的現在進行式,林奕嵐職涯首次主演的喜劇《X!又是星期一》也熱鬧問世。
Thumbnail
「畢竟我也曾經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演員,現在可以看得清楚每個演員的每個人生階段有他不同的課題要做,有他自己的表現方式。」而懂得看人,也能幫助到自己的表演:「我們當然希望在現場所有人都可以呈現出最好的狀態、幫助每一個演員,大家一起達到更好。」久了,也就能感受到誰跟誰是用真心交陪、誰跟誰只是檯面上的關係了。
Thumbnail
《白日青春》由新銳導演劉國瑞執導,找來影帝黃秋生與巴基斯坦裔素人男孩林諾一同出演,以香港居民與難民的視角,透過沒有血緣卻仿若親人的互動,講述一個在香港的場域裡,才可能成立的「家」的故事。在中英文片名裡,隱隱藏著劉國瑞對香港難民群體的寄望——不見陽光、不宜生長的環境裡,苔蘚也能綻放出細小而旺盛的花。
Thumbnail
算上《少年吔,安啦!》的金馬獎最佳錄音,杜篤之共獲 12 座金馬最佳音效、最佳錄音獎項,豐功偉業早已無需贅言;談起生涯早期,新電影影人拚搏奮鬥的時光,充滿革命情感的過往,更有藏不住的飛揚神采。
Thumbnail
這樣的一位女人,似乎可以擁有千百種面孔,而導演卻在找特定的元素。「導演說,當初找我飾演品文,是看見我跟角色很像的一個特質:『優雅』。導演也很擅長把演員與角色的特質融合,所有關於品文的訊息都已經在劇本裡面了,我所要做的就是去跟她的狀態接近。」
Thumbnail
「新北市紀錄片獎有一個重點,就是參加這個徵件活動,不代表導演必須交出自己作品的版權,所以新北市紀錄片獎始終是以『扶植創作者』為出發點,舉辦多年來也秉持初衷,我認為這個精神非常可貴。」曾擔任大小紀錄片徵件活動之評審,已是資深紀錄片導演的黃嘉俊,肯定彼時 2012 年首屆新北市紀錄片獎的專業與美意。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們像一縷魂魄,靜靜地走入他人的生活中,看他們過日子,看時間緩緩流動,而我們並不涉入其中。」《春行》的拍攝現場正是如此,品文和紫惠都希望呈現演員「本真」的樣子。「導演只給了我角色的感受,其他便任由我自己長出角色的變化,所以我們可以更安靜、專注地待在一個『家』裡,成為片子裡的角色。」貴媚姐如此形容。
Thumbnail
《女兒的女兒》所面對的是家庭關係而非血緣關係,因為有了家庭的構成,世界上才有了想逃跑、想停留、被迫離開、或被迫留下的個體。黃熙透過創作所欲揭示的,也並非是家庭價值或是血緣宿命,而是一個人是如何走到現在的——就像他拍電影,也不是為了要解決什麼。
Thumbnail
即使《從今以後》拍的是家庭故事,但楊曜愷所欲指向的「家庭」,實際上是在大城市(香港)底下,有血有肉的個體(無論其性別、性向、年紀為何)。面對原生家庭的矛盾與疏離,片中嘗試拆解、重新賦予真正意義的家,便是在傳統觀念與律法所定義的血緣之外,真正支撐一個人的存在意義的,禁得起考驗的重組家庭。
Thumbnail
「當台灣喊出轉型正義的口號時,就代表我們有相當的言論自由,國家也有可以扶持的資源。但是至今談的依然是悲情,我們漠視了歷史的創傷經驗,我們依然討論著台灣人的善良心境、悲情經驗,但是這樣的溫情主義已經延續太久了。」廖克發在《由島至島》中問道——我們為什麼不要做得更好,變成更好一點的台灣人?
Thumbnail
演員林奕嵐因爲在台劇《她和她的她》飾演女主角許瑋甯的學生時期,而走入台灣觀眾視野,並獲得金鐘 58 最佳新人獎的肯定。接下來有電影《命中註定那頭鵝》將於 2025 年上映、影集《同棲散策》待播。而在 2024 年底的現在進行式,林奕嵐職涯首次主演的喜劇《X!又是星期一》也熱鬧問世。
Thumbnail
「畢竟我也曾經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演員,現在可以看得清楚每個演員的每個人生階段有他不同的課題要做,有他自己的表現方式。」而懂得看人,也能幫助到自己的表演:「我們當然希望在現場所有人都可以呈現出最好的狀態、幫助每一個演員,大家一起達到更好。」久了,也就能感受到誰跟誰是用真心交陪、誰跟誰只是檯面上的關係了。
Thumbnail
《白日青春》由新銳導演劉國瑞執導,找來影帝黃秋生與巴基斯坦裔素人男孩林諾一同出演,以香港居民與難民的視角,透過沒有血緣卻仿若親人的互動,講述一個在香港的場域裡,才可能成立的「家」的故事。在中英文片名裡,隱隱藏著劉國瑞對香港難民群體的寄望——不見陽光、不宜生長的環境裡,苔蘚也能綻放出細小而旺盛的花。
Thumbnail
算上《少年吔,安啦!》的金馬獎最佳錄音,杜篤之共獲 12 座金馬最佳音效、最佳錄音獎項,豐功偉業早已無需贅言;談起生涯早期,新電影影人拚搏奮鬥的時光,充滿革命情感的過往,更有藏不住的飛揚神采。
Thumbnail
這樣的一位女人,似乎可以擁有千百種面孔,而導演卻在找特定的元素。「導演說,當初找我飾演品文,是看見我跟角色很像的一個特質:『優雅』。導演也很擅長把演員與角色的特質融合,所有關於品文的訊息都已經在劇本裡面了,我所要做的就是去跟她的狀態接近。」
Thumbnail
「新北市紀錄片獎有一個重點,就是參加這個徵件活動,不代表導演必須交出自己作品的版權,所以新北市紀錄片獎始終是以『扶植創作者』為出發點,舉辦多年來也秉持初衷,我認為這個精神非常可貴。」曾擔任大小紀錄片徵件活動之評審,已是資深紀錄片導演的黃嘉俊,肯定彼時 2012 年首屆新北市紀錄片獎的專業與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