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框架,追求創意源泉-郝廣才《開關》

破除框架,追求創意源泉-郝廣才《開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文為郝廣才《開關》的書摘(之一)。

創意是什麼?為什麼企業需要有創意的人才?父母怎樣能教養出有創意的孩子?

「創意,是和別人看見一樣的東西,卻有不一樣的看法。」

例如,小女孩被鱷魚咬了,她看到鼻孔,伸出手插進去,得救了。

又如,染布工人發明「不龜手之藥」,得以在寒冬繼續在水中染布。商人取得了這藥,獻給吳王,用於水戰,贏了手龜裂的敵人。

同樣的鼻孔和藥物,在有創意的人眼裡,就成了一線生機和商機,這就是創意。


為什麼我們沒有創意?

我們的腦中有一個看不見的牆,是透明的,那就是我們的制約和習慣。就好像蜜蜂在瓶裡,一直想離開瓶子,卻力盡而死,因為祂不知道世界上有玻璃這懂東西。

社會的共同記憶,形成了習慣、傳統,築成了牆,讓我們一切的反應都成為制約反應,以致於根本沒有「三思而後行」,甚至「一思都沒有」。這樣的反應會讓我們出現迷信行為,例如鴿子碰綠色搖捍才有東西吃,牠就會相信是綠色搖桿導致有東西吃的。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有牆,這與我們的智商知識無關,差別在於我們是否想辦法離開那道牆,脫離那些傳統和習慣。 如何打破這種習慣和傳統?思維是流動的,不是直線的。直線的思維可以讓我們省時間,卻會讓我們「不思考」。思維如何流動呢?就像玻璃一樣,表面是固體,其實是液體。

如何變得有創意?

(一) 結合。

第一,舊+舊=新,例如鉛筆和橡皮擦,組合成「帶橡皮擦的鉛筆」

第二,為了便利而組合,麵包+熱狗,便於拿在手上

第三,差別愈大,力道愈大,如東方的粉圓加西方的奶茶,變成珍奶。

第四,對比,魔鬼(最邪惡)應該附身在小女孩(最善良)身上。


打開組合門有三把鑰匙,

1、合起來要變成新的

2、相關的東西組合帶來便利

3、差別愈遠,力道愈大

(二)拆開

如何拆開來得到創意?例如一首古詩,沒有標點符號,你就不知道要怎麼念。用標點符號拆開那首詩以後,一次只專注一字或一句,就相對容易多了。

作戰的基本單位是連隊,也就是150人,超過150人,效率就會降低,拆開可以產生單一或專注,例如公司裡的人數不可超過150人。

(三)系統

拆開和組合,要運用自如。

例如,希臘辦奧運,國家快倒了,但倫敦奧運用了組合和拆開的概念,非常成功。它用可以拆開的設備搭建了主場館,辦完之後就把場館拆掉,留下平日的容量。「你必須想像自己是一列火車,可以組也可以拆,隨時可以組裝搭配,才能運用自如」

如果把組合、拆開合在一起,會形成「系統」

系統有結構,元件相互連結,產生相對的運動關係,例如鐘錶的元件互相帶動,產生功能。例如樂高就是最好的例子,利用簡單的塑膠積木,打造九億五千一十萬三千七百六十五種拼裝。

系統的力量就是用簡單的結構,解決複雜的問題,例如條碼,用不同粗細的線,構成一個系統。

(待續)

 

avatar-img
牧野的活水苗圃
41會員
66內容數
陶淵明詩:「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這是大自然孕育生命的美麗景象。我們在孩子的心裡撒種、澆灌,而神使其生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牧野的活水苗圃 的其他內容
EQ是領導力的關鍵,本文探討EQ的五大內涵:自我認知、自我規範、驅動力、同理心和社交技巧,並指出高EQ的管理者能超越年度盈餘目標20%。文中也強調EQ是可以學習的,並以職場領導者為例,說明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衝動型領導者如何不利於團隊發展和人才留任。
本篇文章反思了教養書籍的流行,質疑為何只有成功的父母出書分享經驗,而失敗的父母卻鮮少發聲。透過對社會定義的探討,提出對教育成效的質疑,並強調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與父母應有的責任,最後建議父母在閱讀教育書籍後要有獨立思考與實踐的能力。無論孩子的成就是否,家庭教育都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了黑柳徹子的童年經歷,描繪了一位個性奔放的小女孩小荳荳在特殊學校的求學旅程。本書探討了在二戰期間,如何透過靈活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獨立性,並反思我們對孩童的訓練與期待。透過校長的啟發,小荳荳學會自主選擇與自我實現,最終成為廣播劇的明星及聯合國親善大使,啟發讀者思考教育重要性。
EQ是領導力的關鍵,本文探討EQ的五大內涵:自我認知、自我規範、驅動力、同理心和社交技巧,並指出高EQ的管理者能超越年度盈餘目標20%。文中也強調EQ是可以學習的,並以職場領導者為例,說明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衝動型領導者如何不利於團隊發展和人才留任。
本篇文章反思了教養書籍的流行,質疑為何只有成功的父母出書分享經驗,而失敗的父母卻鮮少發聲。透過對社會定義的探討,提出對教育成效的質疑,並強調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與父母應有的責任,最後建議父母在閱讀教育書籍後要有獨立思考與實踐的能力。無論孩子的成就是否,家庭教育都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了黑柳徹子的童年經歷,描繪了一位個性奔放的小女孩小荳荳在特殊學校的求學旅程。本書探討了在二戰期間,如何透過靈活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獨立性,並反思我們對孩童的訓練與期待。透過校長的啟發,小荳荳學會自主選擇與自我實現,最終成為廣播劇的明星及聯合國親善大使,啟發讀者思考教育重要性。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