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恥:做一個正直的好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這篇文章寫於2017年,當時還是101課綱,顧炎武〈廉恥〉是30篇核心古文之一。2023年,因為區桂芝老師的「108課綱是無恥課綱」的言論,這篇文章火紅了起來。連我都好奇當年的我是怎麼上這一課了🤣🤣🤣🤣。

以下就是當年的紀錄:

〈廉恥〉背景資訊:

顧炎武有激切的救世之心,身處國破家亡之際,親見讀書人平日只知空談心性,一旦大難來臨,少數人雖能殉死以報君王,但對大局卻毫無益處;而大部分則變節投降,令人不齒。遂揭櫫「」作為修身之大節,提出「行己有恥」的古訓,強調個人、國家的禍敗亂亡,皆由「無恥」導致。

《廉恥》教會我們的事:做一個正直的好人(君子)

一句話形容顧炎武:一生堅守正直的道德魔人 
點一首歌給《廉恥》:五月天 「亂世浮生」

【課程之前的構思】

要上〈廉恥〉,我是有壓力的。因為這一課,講借喻和「恥」字的分析太學術;講人要有羞恥心又太八股而迂腐。要怎麼切入,才能讓這一課對學生仍然是有意義的?

我決定從自己真實的感覺當成這一課的核心。讀完〈廉恥〉,我覺得顧炎武想表達的,其實就是一種「不愧屋漏」的人格修養。

「不愧屋漏」這種字眼,雖然我自己聽了會雞皮疙瘩掉一地,在溝通上仍稍嫌咬文嚼字,於是我借用憲哥,福哥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做一個正直的好人」來當成授課的核心

【在困境之中,用選擇說明你是誰】

顧炎武以「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來說明無恥的影響,又引古人之言,說:「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來論證擁有羞恥心的表現。

我從這兩段話來扣合「做一個正直的好人」的概念。

在沒有太多選擇和利害關係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可能都是好人。環境沒有要逼我們說出自己是誰,證明自己是誰——但在風雨中,在歲寒中,在必須選擇的兩難環境中,環境會要你說出你是誰,證明你是誰

改朝換代之際,你要堅守羞恥心,當一個正直的人,不投靠異族,還是當一個識時務的人,為了自己未竟的理想和性命,選擇投降?

在顧炎武的觀念裡,毫無疑問的答案是前者。在改朝換代之際,他決定不投靠異族,藉此說明他對廉恥的看重與實踐,說明他是一個正直的人

我問學生,那麼,你的選擇呢?

【如何成為正直的好人】

當你第一次決定做一件不夠道德的事情,例如:翹課?作弊?偷竊?時,那個內心隱隱然的良心不安!

是的,別把那個隱隱然蓋起來。而是要因為這個隱隱然,選擇不做違背良心的事。否則,良心一旦第一次被蒙蔽,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在違背良心,甚至理所當然

【選擇遮蓋/不遮蓋良心】X【灣生回家】

良心該不該遮蓋,道德上的正確答案當是「不應該」。但有時候我們會陷入兩難。

如果投降於異姓,可以有官做,可以實踐理想,那我為什麼不能在投降的時候,短暫的不正直?之後再持續當一個正直的好人呢?

因此,雖然我告訴學生該當正直的好人,但也讓他們知道,他們有選擇權。

在上課文時剛好爆發田中實加和海倫清桃的事件。

據說田中實加(陳宣儒)讀過新豐高中,因此,大部分的學生,在事件還沒爆發出來之前,對田中實加是非常有認同感的。也參加了幾場和田中實加相關的活動。

我先給學生看了幾則和田中實加相關的報導,讓他們寫下自己的感受(因為學生本來都把田中實加視為模範,後來發現她和媒體揭露出來的形象,落差如此巨大。心裡其實是困惑的,甚至有被騙被耍的感覺)

學生大多表示:很震驚,被騙了,不知道該不該相信他之前在講座上講那些話等等等

接著我問他們,田中實加為什麼要說謊?捏造身世和賣假畫

學生後來得出的結論是:他太想凸顯灣生這群人,太想讓他們獲得關注了。以致於她覺得,捏造自己是灣生後代,比較有賣點;畫多賣一點,就有多一點錢拍片

我又問學生,為了自己的理想(凸顯灣生),中間採用缺乏廉恥,不夠正直的手段,你覺得可以嗎?有別於前兩個題問獲得的統一性回答,這題的答案開始有些分歧。有人覺得可以,有人覺得不可以

前面三個問題,是分組討論。最後一個問題,我讓學生寫在學習單上,因為想看看每個人的想法。

最後一個問題是:尼克森因水門案下台,田中實加也因身份造假,作品臨摹而使人生遭受重大危機。當你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碰到挫折時,會採取「最有效但不夠正直的解決方法」還是「正直但不見得奏效的解決方法」?嘗試說出你的決定,以及你做決定的原因。還有你可能會得到的後果

【學生回答:正直派】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這個班的孩子,本來自律性就很強。所以我也不意外他們大多選擇「正直但不見得奏效的方法」。但原因倒是滿多種的。有人是不想「以謊圓謊」;有人是覺得「即使失敗也會從中成長」:有人覺得「夢想的路,跑得快不重要,跑得完就好」

【學生回答:看情況派】

raw-image


raw-image


看情況派的學生,大概的意思就是「我願意正直,但別逼我」,看在眼裡也算是警惕吧。別一味地給孩子太多不合理的環境。這樣再正直的人都會被搞瘋XD

【學生回答:不見得正直派】

 我沒有記錄到這類學生的作品。但確實是有學生這麼覺得的。在我的想法中,這不見得絕對是錯的。只是會請他們以田中實加,海倫清桃或尼克森為鑑,做好心理準備,要是翻船了,後果是自己能承擔的嗎?

畢竟這社會上,或是我們內心的自覺上, 總還是期待正直的

【同場加映】

因為很怕廉恥上不好,所以在備課過程的前中後,還是看了很多資料。大多是有關於中國儒學和知識份子的討論,有三個訊息或多或少被我引用到『廉恥』的課程中

如果說「廉恥」是在談知識份子如何要求自己,那麼「什麼是真正的知識份子」,就是談知識份子如何對待他人

我告訴學生,一個人如果失去悲憫,失去感受他人喜怒哀樂的能力,他即使再正直也沒有溫度。對於田中實加,對於海倫清桃,我們如果只是訕笑,那就太冷血了。同樣的,對於孔乙己,若我們只是訕笑,那我們跟小說中那些酒客,其實沒太大的差別(我從這個延伸進入的孔乙己的教學)

(原始的影片已經不見了,所以改放文字版紀錄)

宋鴻兵和羅胖的討論有個共通點,那就是,知識份子的價值,應該來自於「內在自我提升的動力」我很喜歡這個觀點,我覺得拿這個來告訴學生『發自內心的正直』或是『追求你的天賦』都很適合當然,要帶入孔乙己也很適合~~

(尊嚴來自自己本身,而非外在的價值觀)廉恥和孔乙己,其實說到底都是講知識份子。兩者之中可以嫁接的地方還不少。這是今年上課,把這兩課連在一起上,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穫
----------------------

後記

時隔五年看自己的文章,發現我這一課的側重點並不是文本脈絡的梳理,而是談「知識份子的樣態」。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廉恥〉也是在這個主題之下的一篇素材而已,並沒有「非上不可」的理由,但有值得拿出來讀一讀的價值吧。


這裡是我對於高中核心古文的教學記錄,歡迎關心高中國語文教育的你,來這裡逛逛,並與我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姥姥進大觀園是我們都可以學學的「幽默教材」,它寫出了幽默的方式(給對方優越感、自我調侃、製造錯愕感);它也寫出幽默的境界,是溢出的智慧,也是看透人情事故後選擇厚道以對的智慧。
我們都知道,外在的漂亮很重要,但只有外在的漂亮,也很難獲得高度評價。同時擁有漂亮的外表和優異的內在,才是真正的美麗。 為什麼羅敷能在文學史上佔有鮮明形象?答案是她內在皆美; 我們可以進一步討論:羅敷的內在之美到底是什麼
我曾經一直很疑惑,為何讀了經典的說服文章,卻仍然難以說服成功?如果讀說服文章的目的是習得說服技巧,那麼為什麼要看古代的說服文?去上談判課,或是坊間相關書籍,是不是更有意義? 看古代的說服文好處是因為事已完結,因此我們可以看見完整的來龍去脈,而得以分析所謂的「說服技巧」,起大的作用有多少。
如果孟嘗君是高中課本的最佳男主角,那麼馮諼可能就是不小心更搶戲的第二男主。這讓我想到多年前看的一部偶像劇《下一站,幸福》,裡面的第一男主角(吳建豪)是多金的富家公子,第二男主是由吳慷仁是演的貧窮小子花拓也:當時吳慷仁很搶戲啊,現在更是紅透半邊天。 馮諼為什麼搶戲呢?因為它完成了魯蛇的逆襲!
我開始當老師時,是核心古文三十篇的年代,教了幾次荀子的〈勸學〉後,我曾經在臉書上發過這樣一篇文章: 國文課本中,我最討厭的課文是〈勸學〉,最喜歡的是〈項脊軒志〉。 在〈勸學〉中,荀子翻來覆去的說理,就像把一條魚翻來覆去的煎,煎爛了自己都不知道。 但現在,我卻開始喜歡〈勸學〉
〈過秦論〉的對比,最精彩之處就是它不依循最常見的正反對比,而是以「強強對比」,「強弱對比(弱勝強敗)」,「高低對比」造成衝突,引發懸念,進一步推出結論。
劉姥姥進大觀園是我們都可以學學的「幽默教材」,它寫出了幽默的方式(給對方優越感、自我調侃、製造錯愕感);它也寫出幽默的境界,是溢出的智慧,也是看透人情事故後選擇厚道以對的智慧。
我們都知道,外在的漂亮很重要,但只有外在的漂亮,也很難獲得高度評價。同時擁有漂亮的外表和優異的內在,才是真正的美麗。 為什麼羅敷能在文學史上佔有鮮明形象?答案是她內在皆美; 我們可以進一步討論:羅敷的內在之美到底是什麼
我曾經一直很疑惑,為何讀了經典的說服文章,卻仍然難以說服成功?如果讀說服文章的目的是習得說服技巧,那麼為什麼要看古代的說服文?去上談判課,或是坊間相關書籍,是不是更有意義? 看古代的說服文好處是因為事已完結,因此我們可以看見完整的來龍去脈,而得以分析所謂的「說服技巧」,起大的作用有多少。
如果孟嘗君是高中課本的最佳男主角,那麼馮諼可能就是不小心更搶戲的第二男主。這讓我想到多年前看的一部偶像劇《下一站,幸福》,裡面的第一男主角(吳建豪)是多金的富家公子,第二男主是由吳慷仁是演的貧窮小子花拓也:當時吳慷仁很搶戲啊,現在更是紅透半邊天。 馮諼為什麼搶戲呢?因為它完成了魯蛇的逆襲!
我開始當老師時,是核心古文三十篇的年代,教了幾次荀子的〈勸學〉後,我曾經在臉書上發過這樣一篇文章: 國文課本中,我最討厭的課文是〈勸學〉,最喜歡的是〈項脊軒志〉。 在〈勸學〉中,荀子翻來覆去的說理,就像把一條魚翻來覆去的煎,煎爛了自己都不知道。 但現在,我卻開始喜歡〈勸學〉
〈過秦論〉的對比,最精彩之處就是它不依循最常見的正反對比,而是以「強強對比」,「強弱對比(弱勝強敗)」,「高低對比」造成衝突,引發懸念,進一步推出結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並介紹了漢隆剃刀的概念。漢隆剃刀強調,應該用愚蠢、無知、可原諒的錯誤或未知原因來解釋不友善行為,而不是直接認為對方是惡意。這種思維方式能幫助人們更理性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衝突,避免不必要的對立。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這不是宗教用語,就很單純是光明磊落、正人君子的作為! 一個人是善是惡、是邪是正,那本性可能是與生俱來,老天爺給的。但是方法絕對是後天學來的,這些應該不能歸咎於天了吧! 我被坑了一次或害過一次以後,腦海裡就會想出十種以上的方法,被坑害這麼多次,我最恨的不是那些羞辱,而是我成了想法很不單純的人。我常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以遺民自居的顧炎武,在明清鼎革之際,進行了將近二十年的南北涉歷,路程總計兩三萬里。他的遊歷經驗,寄寓了恢復前朝的想像,與經世實學的基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並介紹了漢隆剃刀的概念。漢隆剃刀強調,應該用愚蠢、無知、可原諒的錯誤或未知原因來解釋不友善行為,而不是直接認為對方是惡意。這種思維方式能幫助人們更理性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衝突,避免不必要的對立。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這不是宗教用語,就很單純是光明磊落、正人君子的作為! 一個人是善是惡、是邪是正,那本性可能是與生俱來,老天爺給的。但是方法絕對是後天學來的,這些應該不能歸咎於天了吧! 我被坑了一次或害過一次以後,腦海裡就會想出十種以上的方法,被坑害這麼多次,我最恨的不是那些羞辱,而是我成了想法很不單純的人。我常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以遺民自居的顧炎武,在明清鼎革之際,進行了將近二十年的南北涉歷,路程總計兩三萬里。他的遊歷經驗,寄寓了恢復前朝的想像,與經世實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