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的英文稱為營養補充品 (Dietary Supplement),是用來補充人體缺乏的營養素。可從食物中萃取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如胺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礦物質等)的補充品,主要的功能是維持健康、預防疾病,可包含營養素、植物性、動物性或其他物質。目的是保健身體健康,減少疾病與異常的發生,與藥品治療疾病功能是不同的。 適量補充保健食品就像每天吃是量的食物,補充營養,身體也正常代謝,並不會造成負擔。
《營養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刊發了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化學與生物化學學院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稱過去半世紀以來,許多食物的營養價值在「不斷下降」,現代果蔬營養含量減少實際上是「營養被稀釋」的過程。與爺爺奶奶相比, 我們現在需要吃八個橘子,才抵得上過去吃一個橘子就能獲取的維生素A 。此稱為隱形飢餓。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隱性飢餓」定義為,長時間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取不足。換句話說,「隱性飢餓」指的是人體產生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飢餓症狀,致因來自營養不平衡或缺乏某種維生素及身體必需的礦物質,並且又過度攝取某些營養素,也可稱之「慢性飢餓」、「慢性維生素與礦物質不足」。現代人外食比例高,加上速食、加工食品吃得多,使得普遍動物性脂肪、油脂、糖、鈉攝取過多,造成現代人幾乎都有隱性飢餓問題。
《黃帝內經》:「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在中醫看來,在沒有發病的時候,提前發現端倪,做好預防措施,就能夠讓人不生病,強調預防勝於治療。保健食品正是符合這一哲學的理念。
在這個快節奏和高壓力的生活中,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是至關重要的。選擇合適的保健食品,通過補充所需的營養素,幫助身體保持平衡和健康。讓我們一起實踐上醫治未病的養生哲學,為自己的身體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調查指出,全球有高達 75%的人正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亞健康狀態),只有5%的人是真正健康,由此可知幾乎人人都深陷危機中。
亞健康狀態無特定病徵,症狀多樣又不固定,因為難以被察覺,也尚不需使用到藥物治療,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在未能被及早重視的情況下,最終發現時多以疾病做為定案收場。
哈佛大學從1976年就開始研究:服用營養補充品到底好不好?長達30多年的試驗結果表明:5年內,服用營養保健品的人群並沒有明顯不同;而到了第10年,堅持服用保健品的人群患病率比不服用的人降低了25%;在第15年,患病率降低了75%!試驗結果已經充分說明:服用營養補充品絶對有效!但效果不是即時!堅持服用的好處,在幾年,甚至幾十年後才會體現出來!
保健食品不是藥品: 保健食品通常只是為了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素,或是具有某種特殊功效的植物提取物等。因此,如果你希望使用保健食品來治療疾病或症狀,最好還是先諮詢醫生的意見。當然有些營養成分在高濃度下會與藥物有交互作用,廣泛原則來說,若要避免成分間有衝突性,建議間隔至少 2 小時以上再食用,或是隔餐食用,而最好的方式,還是請先諮詢過醫師或藥師關於藥物衝突性後再行食用最為安全。而常見的衝突性如:
a). 魚油與抗凝血藥物:魚油在正常建議食用量下是相當安全的成分,但若大量食用有可能與抗凝血藥物有衝突性,建議請先諮詢過醫師或藥師後食用。
b). Q10 與抗凝血劑 Warfarin:Q10 與維生素K結構相似,可能具有促凝血的作用。因此 Q10 與口服抗凝血藥物 Warfarin 會產生交互作用,而降低 Warfarin 的抗凝血效果。
c). 紅麴與 Statin 類降血脂藥物:紅麴與降血脂藥物都具有同樣的功效性,若一起食用,可能會加重食用成效,而若成效過度,可能會加重肌肉痠痛、無力等副作用,嚴重恐造成橫紋肌溶解或導致肝腎損傷。
d). 銀杏與抗凝血藥物:銀杏與抗凝血劑併用,可能會增強抗凝血藥物的藥效 (加強抗凝血作用,導致凝血時間延長),進而產生交互作用,有可能增加出血風險。其他與銀杏相似會加強抗凝血作用的成分包含靈芝、高劑量維生素 E (> 400 IU) 等。
e). 5-HTP 與抗憂鬱藥:5-HTP 是國外針對改善情緒常見所使用的成分,5-HTP 若與抗憂鬱藥一起服用,可能導致體內血清素濃度過高,因此建議在醫師指示下食用。
保健食品的功效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需求都不同,所以保健食品對每個人的效果也會有所不同。有些保健食品可能對某些人非常有效,但對其他人卻沒有什麼效果。因此,在選擇保健食品時,請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和需求,並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合的產品。
吃保健食品的用意在於補足日常飲食中缺乏的營養素,並循序漸進的調理體質。想看到效果,請保持耐心,持續、穩定的補充保健食品,讓身體慢慢產生變化。
如果保健食品大量囤貨,沒有注意有效日期,或者開封後隨意放置,導致保健食品變質、受潮、活性下降,這樣的狀況下,產品本身已經失去效果,吃起來當然會感覺無效甚至對身體反倒是一種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