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提問的威力

2023/12/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Marshall Goldsmith在《練習改變》中介紹了「積極提問」:也就是透過「我今有沒有盡全力避免甜食」這樣的積極問句來調動我們內心想要改變的動機,藉以達成我們改變的行動。但我們所處的環境中無時無刻存在的誘因,讓我們一不小心就被誘惑,例如同事從比利時度假回國,拿著巧克力要請大家品嚐,實在是很難拒絕。因此,Goldsmith又搭配另一項工具「每日提問」:就是每天定時對自己詢問積極問題,並且為自己從0-10打分數,並記錄每天的分數。

透過每日提問的方式可以改變行為,主要是透過以下幾種機制:

1.強化我們的承諾:行為經濟學家把每日提問稱為一種「承諾機制(commitment device)」,每日提問先是讓自己對自己做出承諾,如果再加上我們對外公開了我們想要改變的意圖,我們會因為害怕丟臉進而迫使自己改變。

我開始進行社群媒體發文日更,就是參加了朱騏線上讀書會的30天日更挑戰,朱騏設立了一個line群組,讓所有想要參與挑戰的學員做出承諾,然後每天上群組回報日更狀況。為了實現承諾,我會想盡辦法達成日更的任務,無意中養成了習慣。

金錢上的損失也會刺激我們成功完成任務,我曾經跟同事打賭,只要他連續一個月上班不遲到,我就拿出3000元請他吃飯,相對的,只要他有遲到,就換他要拿出3000元請我吃飯。這樣又有承諾又有懲罰,我認為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2.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激發動機:我們會受到兩種動機的驅動。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內在動機,是我們自己主動想要做某些事本身,我們享受做這件事的過程;外在動機是為了外部回饋去做某些事,如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或者避免懲罰。每日問答讓我們聚焦於我們需要幫助的地方,我們總是有需要改善的地方,這些可能源自於內在動機(如想要減肥,或外在動機(如太太希望我們戒煙),每日問答能迫使我們面對這些不完美,承認它們,並把它們寫下來。只有做好了這些事,我們才有機會變得更好。

3.能凸顯自律和自控之間的區別:Goldsmith提及,改變行為習慣需要自律和自控,自律和自控間是有差異的:自律是指實現理想的行為,自控是指避免不理性的行為。有人擅長重複積極行為,但不那麼擅長避免消極行為。有人則恰好相反。

每日提問的問句可以顯示我們到底是擅長自律還是自控,例如當你問自己:「我是否盡最大努力限制自己吃糖果?」另一個人卻會問:「我是否盡最大努力抵制糖果?」。前者叫作自律,後者叫作自控。Goldsmith建議根據個人的偏好和特長對每日提問的問題進行調整,可能會得到意料不到的結果。

4.把我們的目標提煉為方便管理的數據:通常在改變一項行為時,我們都希望快速達成效果,很多人努力一段時間之後沒有看到明確的改變,就會放棄。而每日提問答可以幫我們壓制這個勁敵:急躁。

每日提問答迫使我們每天都要檢查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努力並且評分,這樣的作法就把我們的目標轉變成了方便理解的每日數據。這樣的好處,是讓我們不再痴迷於行為改變的結果,而是享受改變的過程,欣賞自己每天為改變行為而做出的努力,不會再因為沒有明顯的進步而沮喪。

這種每日提問的方式提醒我們:改變不會一蹴可幾,只要有努力了,我們就有機會變得更好。

每日提問

每日提問




8會員
17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