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法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

更新於 2023/12/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何提高員工的投入(engagement)程度,一直是人力資源領域被重視的一個議題。Marshall Goldsmith在《練習改變》一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三小時的飛機航班上,一些空服員表現得積極、勤奮、歡快、熱情,但有些空服員表現得消極、懶惰、懈怠、痛苦。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這些空服員的工作環境都是一樣的:同樣的飛機、同樣的乘客、同樣的薪資、同樣的工作時間,甚至連接受的訓練也是一樣的,但他們表現出了相當投入度上的差異。在公司內也是一樣,我相信公司裡員工的投入程度也會有所差異,工作都有做到,但投入度不同,工作結果上就有差異。就像是飛機上的空服員,做著一樣的工作,但乘客明顯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服務熱忱。

如何提高員工的投入程度呢?過往的作法都是加強訓練,透過各式各樣的訓練,希望提高員工的投入度。但根據Goldsmith的說法,透過培訓來增加投入度可能適得其反。在《練習改變》一書中,Goldsmith提出用「積極提問」的方式:提出積極問題(Active Questions),透過誘發機制,來改變我們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他人的行為。這種自我問答(Self-questioning)的做法很簡單,很少人這樣做,但它能改變一切。

如果你問一名員工「你有明確的目標嗎」,如果他回答「沒有」,接下來他可能會把原因歸咎於外部因素,比如「我的經理都沒給指令」或是「公司的策略每個月都在改變」。員工很少會反省自己,主動承擔責任說這是他的錯,其實大部分人都是一樣,我們總會從其他地方找藉口。「你有明確的目標嗎」這種消極問題,引發了消極解釋,面對消極問題時,人們的回答難免牽扯到環境影響。

Goldsmith認為消極問題會引發消極的效果,如果只問消極問題,會不利於強化人們的責任感,會給人一種感覺:可以把責任推卸給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任何事。我們應該用積極問題來替代:「你盡最大努力為自己設定明確目標了嗎?」。這種積極的問法與消極的詢問「你有明確的目標嗎?」是有區別的,積極問法試圖判斷員工的思維狀態;而消極問法則是向員工發出挑戰,讓他們描述或辯解自己的一系列行為。

其實,面對自己想要改變也是一樣,我過去一直都使用習慣清單這種工具,比如說我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要練習硬筆書寫15分鐘,我就會列出一張表格,表格上有日期,那一天有做到,我就打勾,沒做到就保留空白。但如果像Goldsmith 所說的「積極問題」,我應該每天問自己:「我有盡最大努力來練習硬筆書寫嗎?」,當問題改成這樣的時候,似乎我就沒有辦法將沒有練習的原因,歸因於加班、同事聚餐等外在因素。相反的,因為是要「盡最大努力」,我就會思考:今天晚上有同事聚餐,我是否可以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先來練習。這種「盡最大努力」的提問方式,可以達成積極的效果,值得一試!

圖片來源:https://www.careeraddict.com/top-5-effective-questioning-techniques

圖片來源:https://www.careeraddict.com/top-5-effective-questioning-techniques



avatar-img
17會員
38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我們想要進行改變時,環境是一個最重要的干擾因素,我們很難避環境對我們的強大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針對我們所處的環境進行預測,Marshall Goldsmith說,這包括三個相互聯繫的步驟:預判和準備(anticipation)、迴避(avoidance)、調整(adjustment)。 1.預
Marshall Goldsmith說:我們身體裡有兩個我,一個我是計劃者,另一個我則是執行者;其中一個負責下指令,另一個則聽從指令執行。因此一大早起床,我們就會規劃今天該做的事情,我們甚至會列to-do list,但事實是to-do list上面永遠有一堆沒有作完的任務。聽起來很矛盾,自己應該是最
當我們想要進行改變時,我們會同時扮演兩個角色:計劃者與執行者,我們必須要自己先擬定計劃,然後自己再去執行這些計劃。計劃者就如同公司裡的主管、經理人;執行者就是下屬或員工。 Marshall Goldsmith在《練習改變》一書中提出這樣的觀點,其實不論是否要進行改變,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每個人都交互
《練習改變》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 強調環境誘因是影響我們改變的最大阻力,我們如何來改變環境誘因對我們的影響呢?Goldsmith 的建議是我們必須要在原本的誘因與行為之間,加入三個動作:第一個是感受誘因所帶來的刺激,然後察覺這個誘因已經對自己產生影響,最後進行選擇回應的行為。
《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不斷的強調環境誘因是阻礙我們改變的重要因素,我們都知道也想要改變,但有時候這些來自於環境的的誘因會刺激我們做出自己所不想要的行為。面對環境誘因的刺激,我們應該怎麼辦? 知名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作者Charles Duhi
環境會誘發我們產生不良的行為,例如當你進入到充滿麵包香氣的空間,你就會不自覺的想要買一個來滿足你的口腹之慾;環境也可以誘發理想的行為,例如在家晚餐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每個人面前放一個盤子,然後將菜都夾到盤子上的方式,來控制自己不會吃的過多。那環境是如何影響我們呢?是透過誘因,誘因指的是影響我們行為的
當我們想要進行改變時,環境是一個最重要的干擾因素,我們很難避環境對我們的強大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針對我們所處的環境進行預測,Marshall Goldsmith說,這包括三個相互聯繫的步驟:預判和準備(anticipation)、迴避(avoidance)、調整(adjustment)。 1.預
Marshall Goldsmith說:我們身體裡有兩個我,一個我是計劃者,另一個我則是執行者;其中一個負責下指令,另一個則聽從指令執行。因此一大早起床,我們就會規劃今天該做的事情,我們甚至會列to-do list,但事實是to-do list上面永遠有一堆沒有作完的任務。聽起來很矛盾,自己應該是最
當我們想要進行改變時,我們會同時扮演兩個角色:計劃者與執行者,我們必須要自己先擬定計劃,然後自己再去執行這些計劃。計劃者就如同公司裡的主管、經理人;執行者就是下屬或員工。 Marshall Goldsmith在《練習改變》一書中提出這樣的觀點,其實不論是否要進行改變,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每個人都交互
《練習改變》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 強調環境誘因是影響我們改變的最大阻力,我們如何來改變環境誘因對我們的影響呢?Goldsmith 的建議是我們必須要在原本的誘因與行為之間,加入三個動作:第一個是感受誘因所帶來的刺激,然後察覺這個誘因已經對自己產生影響,最後進行選擇回應的行為。
《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不斷的強調環境誘因是阻礙我們改變的重要因素,我們都知道也想要改變,但有時候這些來自於環境的的誘因會刺激我們做出自己所不想要的行為。面對環境誘因的刺激,我們應該怎麼辦? 知名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作者Charles Duhi
環境會誘發我們產生不良的行為,例如當你進入到充滿麵包香氣的空間,你就會不自覺的想要買一個來滿足你的口腹之慾;環境也可以誘發理想的行為,例如在家晚餐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每個人面前放一個盤子,然後將菜都夾到盤子上的方式,來控制自己不會吃的過多。那環境是如何影響我們呢?是透過誘因,誘因指的是影響我們行為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聽不清楚人家講什麼?不同場合下有不同問法。輕鬆的場合卻問得好嚴肅,有點憋扭;該正經時卻又講得太口語,哎呀有點白目。還有,老外有時叫你"倒車",不是真的要你打R檔倒車入庫,到底怎麼回事?這篇見詳解。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顯示了決策時掌握正確情報的重要性。悲哀的是作為應試教育下長大的學子,只能透過答題練習「知彼」,「知己」的練習少地可憐。到了高三卻得面對「大學科系選填」這個重大決策。親子天下在2019年的調查也側面驗證了此一事實:
Thumbnail
什麼是五花瓣循環提問法 五花瓣其實就是指圍繞著中心事件,展開五個面向的的提問,這五個面向分別為 感官:透過感官接收到的訊息 感受:情緒和感覺反饋 想法:對人事物賦予意義 期待:希望事情發展的走向 行動:實際的作為 當來談者的議題牽涉到其他人時,可能就是兩朵花大亂鬥,A影響了B的感受,B對A有所期待,
Thumbnail
最近接到民眾的諮詢,發現常見的一個狀況,就是民眾會想要先問一個抽象狀況的問題,例如「如果........這樣可不可以告得成?」,若是非常明顯可以立即判斷的狀況,當然我就會回是否可以就權益受損的部分提起訴訟。而通常在我告知「不可能告得成」的結果後,民眾也就沒有要約時間進行更近一步的諮詢了。
Thumbnail
我在上一篇「教練式自我成長筆記」專欄文章中,提到了自我框架形成的三個階段:自我標籤化、行為應該化、思想絕對化。能夠看見自己正揹負著自我框架,已經是很大的覺察與進步,但若我們的目標在於突破框架、步入自我成長,了解自我框架形成過程的下一個步驟,便是要想辦法破除攀附在我們身上的自我框架。這篇文章,要來和大
Thumbnail
我知道99%小姐就是對自己要求很高、想要控制好工作的一切、不想被上司找到破口施加壓力的那個我內在的層面,我們在這方面的初衷是雷同的,是同一種人,她透過讓我太有感的方式,向我顯示我自己的這一塊。
Thumbnail
每個人的問題都被隱藏,只要你可以幫它釐清問題,就可以產生價值。 這句話是我在華人領袖100與洪震宇老師的導生聚後,最大的收穫。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聽不清楚人家講什麼?不同場合下有不同問法。輕鬆的場合卻問得好嚴肅,有點憋扭;該正經時卻又講得太口語,哎呀有點白目。還有,老外有時叫你"倒車",不是真的要你打R檔倒車入庫,到底怎麼回事?這篇見詳解。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顯示了決策時掌握正確情報的重要性。悲哀的是作為應試教育下長大的學子,只能透過答題練習「知彼」,「知己」的練習少地可憐。到了高三卻得面對「大學科系選填」這個重大決策。親子天下在2019年的調查也側面驗證了此一事實:
Thumbnail
什麼是五花瓣循環提問法 五花瓣其實就是指圍繞著中心事件,展開五個面向的的提問,這五個面向分別為 感官:透過感官接收到的訊息 感受:情緒和感覺反饋 想法:對人事物賦予意義 期待:希望事情發展的走向 行動:實際的作為 當來談者的議題牽涉到其他人時,可能就是兩朵花大亂鬥,A影響了B的感受,B對A有所期待,
Thumbnail
最近接到民眾的諮詢,發現常見的一個狀況,就是民眾會想要先問一個抽象狀況的問題,例如「如果........這樣可不可以告得成?」,若是非常明顯可以立即判斷的狀況,當然我就會回是否可以就權益受損的部分提起訴訟。而通常在我告知「不可能告得成」的結果後,民眾也就沒有要約時間進行更近一步的諮詢了。
Thumbnail
我在上一篇「教練式自我成長筆記」專欄文章中,提到了自我框架形成的三個階段:自我標籤化、行為應該化、思想絕對化。能夠看見自己正揹負著自我框架,已經是很大的覺察與進步,但若我們的目標在於突破框架、步入自我成長,了解自我框架形成過程的下一個步驟,便是要想辦法破除攀附在我們身上的自我框架。這篇文章,要來和大
Thumbnail
我知道99%小姐就是對自己要求很高、想要控制好工作的一切、不想被上司找到破口施加壓力的那個我內在的層面,我們在這方面的初衷是雷同的,是同一種人,她透過讓我太有感的方式,向我顯示我自己的這一塊。
Thumbnail
每個人的問題都被隱藏,只要你可以幫它釐清問題,就可以產生價值。 這句話是我在華人領袖100與洪震宇老師的導生聚後,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