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shall Goldsmith說:我們身體裡有兩個我,一個我是計劃者,另一個我則是執行者;其中一個負責下指令,另一個則聽從指令執行。因此一大早起床,我們就會規劃今天該做的事情,我們甚至會列to-do list,但事實是to-do list上面永遠有一堆沒有作完的任務。聽起來很矛盾,自己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往往我們還是會幫自己規劃一些無法完成的任務。
因此,Goldsmith 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像管理他人一樣管理自己,不能單純依賴自己體內的下屬對領導的絕對服從。我們需要了解環境誘因會阻礙我們,我們也需要有一些工具來幫忙。例如,當覺察到自己已經受到環境誘因刺激時,必須要選擇適當的行動,而非讓環境誘因所影響,衝動的做出自己不想要的行動。在《練習改變》一書中,Goldsmith有舉出一個例子,有位經理人表現很出色,經過Goldsmith訪談他的部屬與同事後發現,他有個不好的習慣:常常會將一件事情同時分配給三、四個人,造成權責不分,部屬對此也很困擾。這位主管在Goldsmith的提醒下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習慣,為了改變這個不當的習慣,Goldsmith建議他隨身帶一張小卡片,只要開會時就拿出來,時時提醒自己避免將一件事情分配給幾位的部屬。
不過是一張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卡片,卻幫忙這位經理人戒除掉這個壞習慣。
Goldsmith用計劃者代表「想要」改變時的自己,用執行者代表「實際」做出改變的自己。遇到的問題都是一樣:我們都是超級計劃者,也是差勁行動者。Goldsmith說,大多數時刻,我們總是做不完自己的計劃,這簡直就像死亡和納稅一樣,是無法避免的。
打亂我們計劃的,除了環境與意外之外,還有我們對過往經驗的忽視。我們自己所訂定的計劃與自己行為截然相反,我們體內的計劃者總想設定一個截止期限,但卻忽略了目光短淺,從未想過身為執行者的自己經常忽視截止期限。計劃者相信這次不一樣,而執行者卻一如既往地拖延。
Goldsmith引用知名拳手泰森曾說的:「每個人都有計劃,直到他們臉上捱了一拳。」,在進行計畫時,我們必須要更客觀的看待體內的那個擔任執行者的自己,就如同我們管理他人一樣,必須根據對方的習性、能力來分配工作,並設定合理的完成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