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至上-吳曉波老師工廠年終秀-跨年演講金句解析

2024/01/09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吳曉波工廠年終秀,演講全文整理。

晚清有一個將領叫胡林翼,他說:「世自亂而我心自治,斯為正道。」
無論世界和外部的事物多麼風雲變幻,無論是風動還是幡動,重要的是,只要我們的心能安定住,那麼天下萬事萬物便都是安定的。

晚清將領胡林翼的這句名言表達了一種內在的定力,即使外部世界充滿風波和變故,只要個人內心保持冷靜和堅定,就能找到正確的方向。這種心靈的自治不僅是對自身的要求,更是一種對整個世界的穩定作出的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胡林翼所言的“心自治”並非消極的回避或被動的適應,而是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他在世界變動的時刻,選擇了以平靜的心態面對,這種心靈的堅定和定力成為他面對逆境時的支柱。這也呼應了吳曉波老師演講主題“定力至上”的觀點,強調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保持心靈的平和和定力至關重要。

人生如同風起雲湧的大海,無法掌控外界的一切。然而,唯有在風雨飄搖的時刻,我們能夠以堅定的信念和冷靜的思維,實現對自己和周遭環境的掌控。因此,這句話不僅僅是一種思想的體現,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啟示。在變動的世界中,找到心靈的定力,或許就是迎接挑戰、超越困境的關鍵。

GDP對我們做企業的說是什麼呢? 記得禪宗裡有個故事,一個瞎子抓著一座橋,喊著「救命啊」「救命啊」。 其實下面沒有水,旁邊的人跟他講“放下”“放下”,放下是實地。
企業的發展永遠屬於企業自己的任務,經濟好,我們要發展;經濟不好,我們也要發展。

企業的發展不應完全依賴於整體經濟的好壞。即使經濟狀況不佳,企業仍然有發展的可能性,只要能夠找到適應和創新的方法。

企業在面對困境或環境變化時,應該懂得釋放固有的觀念和束縛,以更靈活、開放的態度應對變局。企業需要持有寬廣的視野,隨時調整戰略和適應環境,而不是固守一成不變。

企業發展始終是企業自身的任務,不論經濟環境如何,企業應該緊抓機遇,積極尋求發展機會。這種積極進取的態度不僅能夠推動企業在艱難環境中前進,更是對企業領導者的一種激勵,鼓勵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保持企業的穩定和發展動力。这样的態度有助於企業在變動的經濟景觀中保持競爭力。

定力原則一:
你之所以還“活著”,是因為你值得活著。
定力就是一直尋找那個讓自己值得活下去的理由,一直、一直、一直地尋找。

在日常生活的起伏中,人們可能會遇到挑戰、迷茫,但定力就在於不斷地尋找讓自己感到值得活下去的理由。這可以是個人的夢想、家庭、友情、事業等方面,而這種持續的追尋過程正是形成定力的核心。

每個人都有自身獨特的價值,這種價值感不僅來自外在的肯定,更來自內心對自己的認同。這種自我價值感是定力的源泉,它使個人能夠在逆境中保持信心,勇敢面對挑戰,進而找到繼續前進的動力。

不斷地尋找生活中讓人感到值得的元素,這種不斷尋找的過程是一種持久不懈的努力,需要積極面對自己的內在需求和渴望。這也暗示了一種對於生活的積極態度,即使面對逆境,也能夠找到那份讓自己感到活著的價值。

定力原則二: 擁有一種讓自己很「笨」的能力。
曾國藩講過一些類似的話,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扎硬寨,打呆仗。”

這種“笨”並非指智商低下或者缺乏才智,而是指一種保持初心、擁抱簡單直接方式的能力。首先,這樣的能力可能意味著避免過分複雜化問題,保持清晰的思考和行動。這有助於避免過度思考和短視狹窄的問題處理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實際解決問題的手段。

曾國藩所提到的“扎硬寨,打呆仗”也呼應了這種“笨”的能力。這個觀點強調在執行任務時,有時候直截了當、堅持原則反而更能獲得成功。舉例而言,某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可能選擇專注於提供一種簡單而高效的產品,而非被過多的功能和複雜性所困擾,這種“笨”中帶有的簡單和直接能夠讓企業更容易吸引消費者。

另外,這種“笨”的能力也體現在團隊合作和溝通中。有時候,簡單的表達和清晰的溝通比繁瑣的辯解和技巧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一個領導者或成員擁有這樣的“笨”的能力,可能更能夠促使團隊達成共識,避免因為過度複雜而引起的混亂和誤解。

這種“笨”的能力是一種實際、務實的品質,能夠使個人和組織更加注重核心問題,以簡單直接的方式取得成功。

定力原則三:
排除噪音,做一個不甘於平庸的人。
噪音來自哪裡? 有些來自外部,陰天和陽光燦爛的日子,就會對你的心理產生噪音;有些來自你的內在,你的年齡不斷增長,那麼年齡本身就會成為你判斷事物的噪音。
卡尼曼認為:面對充滿噪音的時代,學習獨立思考是唯一的行動準則。

理解噪音的來源,可能來自外部或內在。外部噪音可以是來自周遭環境的壓力、社會期望、甚至是天氣等各種因素;內在噪音指的是個人的內在想法和隨著時間變化的觀點。舉例來說,當面臨外部壓力時,有些人可能因為情緒波動而產生內在噪音,影響到思考和判斷。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可能會受到社會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刻板印象和期望,這可能影響到個人的自我評價和行為。這種內在噪音有可能讓一個人在追求目標時感到困擾,因此需要學會將這些噪音排除,專注於自己的真實需求和價值觀。

卡尼曼的觀點強調學習獨立思考是排除噪音的唯一行動準則,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個人能夠在充滿各種信息和干擾的時代中保持清晰的頭腦,更好地理解和應對複雜的環境。當面臨決策時,獨立思考能夠讓一個人更有自主性地做出判斷,而非被外部和內在的噪音所左右。

定力原則四:
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活在別人的期待裡。
阿德勒說:“我們應該常常回顧與檢視自己,自己過去的經歷,自己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討厭而換來的。不幸只代表你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你是為他人而活。”

在追求自己的目標和價值時,不應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害怕被別人討厭可能會導致優柔寡斷、過分迎合他人的情況,而這樣的行為可能削弱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因此,堅持不害怕他人的反感,能夠更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目標。

個人不應該被社會、家庭或其他人的預期所束縛。這種束縛可能使人在追求自己理想和追求之間產生矛盾。阿德勒的觀點強調,成功應該建立在個人內在的需求和價值觀基礎之上,而不是只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這也是追求真實的自我,實現更有意義生活的一種鼓勵。

不幸只代表你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你是為他人而活。個人幸福和成功應建立在自己的價值體系和追求上,而非僅僅是為了迎合他人。這觀念呼籲個人要更加注重內在的自我認識和價值追求,從而不受外在期待的框架所限制。

定力原則五:
你的成功只欠一場失敗的考驗。
伊隆馬斯克說:“失敗是一種選擇,如果事情沒有失敗,那就是你的創新還不夠。”

失敗並不應被視為終結,而是成功的前奏。失敗不僅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更是在不斷嘗試、創新的過程中所必然發生的一個階段。成功與失敗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緊密的,而每一次失敗都是迈向成功的一步。

失敗是一種選擇,這表明失敗並非是無法避免的不幸,而是在追求更高目標、挑戰極限時可能面臨的一種情境。這觀點激勵著人們要勇敢地接受失敗,並將其視為學習和改進的機會。這樣的心態有助於個人不被失敗所阻礙,而是能夠從中吸取教訓,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如果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嘗試和創新從未面臨失敗,那可能意味著他們還未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挑戰極限的潛力。這也暗示著失敗是一種推動創新和進步的動力,只有在失敗中不斷嘗試、調整,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創新和成功。

定力原則六:
相信相信的力量。
相信企業家是會辦企業的。

定力原則六突顯了信念的力量,即相信自己和相信他人的信念能夠激發積極的行動。對企業家而言,這種信念體現在他們對自身能力和創業理念的堅持,這種堅持有助於克服種種挑戰,實現企業的長期發展。

相信企業家是會辦企業的,這強調了對企業家的信任和期望,這種信任可以激勵企業家在困難時期持續努力,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所做的工作將為企業的成功做出重要貢獻。這也暗示了領導者在創業過程中需要擁有自信和決心,以應對種種不確定性和挑戰。

最後,定力原則六提倡在企業運營中要有正面的信念和態度。企業家應該相信他們的使命和願景,並對企業的前景充滿信心。這種正面的信念能夠在組織內部營造積極的氛圍,激勵團隊成員共同努力,實現共同的目標。這也可以擴展到企業與客戶、合作夥伴之間的關係,進一步增強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地位。

任何一種工具,特別是革命性技術所推動的工具變革,它除了會產生生產力的大爆發以外,也會產生新的文化和新的意識形態。

當技術的演進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生活環境和社會結構時,人們的價值觀和社會互動也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新興技術所帶來的工具變革不僅在經濟層面產生影響,同時深刻地塑造了社會文化的面貌。

這樣的變化可能包括對於時間和空間的重新詮釋,使得跨地域合作和即時溝通成為可能,進一步促進了全球化的發展。同時,新興技術可能帶來對隱私、數據安全和倫理等議題的重新思考,激發對這些方面的新文化和價值觀的形成。此外,科技的革新還可能催生新的藝術形式、娛樂方式以及對知識和教育的看法,進而形成全新的文化氛圍和意識形態。

革命性技術所帶來的工具變革不僅在經濟上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同時也深刻地塑造了我們的文化和價值體系。這種變革不僅影響個人層面,更在社會層面引發了對於倫理、社會結構和文化認同等方面的重要討論。

凱文凱利說:“面對AI,人類更需要提問的能力和想像力。”

在人工智慧(AI)時代,人類更需要提高提問的能力和想像力。這一觀點反映了AI技術的進步已經讓人們在處理複雜問題時能夠依賴機器的計算和分析能力。因此,人類需要轉向更高層次的思考,即提問的能力。這包括提出更具深度和創造性的問題,以引導AI技術發揮其最大潛力,同時也能夠激發人類的思考和創新。

在面對日益複雜的問題和挑戰時,人類需要超越傳統思維框架,善於想像和創新。這種想像力有助於形成更有深度和前瞻性的問題,引領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推動著人類社會朝著更具創造力和可持續性的方向發展。

人工智慧的發展使得某些重複性的任務可以由機器完成,這同時也釋放出人類更多的時間和心智資源。因此,提高提問的能力和想像力成為人類更深度參與社會、文化和科技進步的方式,強調了人類在這一轉變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凱文·凱利的言論呼籲人們在AI時代注重培養提問的能力和想像力,這不僅是應對技術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推動個人和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關鍵。

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我越去思考,越覺敬畏。它們便是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面對變革,我們要對技術、對天空的星辰保持極大的敬畏。同時,我們要堅定地相信人類的道德所在。

星空的浩瀚與莫測讓人感到敬畏,它超越了人類的理解範疇,呼喚著我們思考宇宙的奧秘。這種敬畏不僅來自於科學的角度,也涉及到人類對於生命和存在的基本疑問。在面對科技變革時,這種敬畏提醒我們要謙卑面對技術的力量,同時保持對自然與宇宙的敬畏,以免失去對於人類存在意義的思考。

心中的道德律代表著人類內在的價值觀和道德原則。在現代社會,科技的迅猛發展常常帶來道德的困境和挑戰。保持對道德的敬畏意味著我們需要在科技應用中找到平衡,確保其符合人類的價值和倫理標準。這也提醒我們在科技變革中不應忽略人性的基本價值,而要以道德律為指導,確保技術發展的方向符合社會的整體利益。

在面對科技變革的不確定性時,堅持相信人類的道德所在是至關重要的。這種信仰不僅有助於維護社會的穩定,還能夠引導科技發展走向更加人本主義的方向。因此,我們應該在技術變革中保持對星空和道德律的敬畏,同時培育對人類價值和道德的信仰,以建構更加平衡和持久的社會發展。

在人世間,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活著是最偉大的勝利。

這句話彰顯了人類在追求幸福和意義的過程中,人際關係和生命本身所擁有的無比價值。

陪伴,是一種無聲的承諾,是在喜悅中分享歡笑,在困難中相互支持的真摯情感流露。這樣的陪伴不僅是愛的表現,更是在生活中彼此擔當角色、分享喜怒哀樂的實踐。

活著被視為最偉大的勝利,突顯了生命本身的價值和意義。生存並不僅僅是單純存在,而是一種對抗逆境、堅持追求夢想和價值的不懈努力。在面對生活的起伏和挑戰時,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勝利,是對生命的珍視和對未來的信仰。每一個呼吸,都是對生命的懷抱,都在默默地詮釋著堅持的力量和對美好的追求。

我們在追求人生的過程中,要珍惜與他人的陪伴,因為那是最深情的告白;同時,要珍視生命本身,因為活著就是最偉大的勝利。這樣的信念激勵著人們在艱難時刻保持堅強,同時也在幸福的時刻感受到生命的深刻意義。

2024年預見一:資產緊俏,併購流行。
大型企業將進入「裝備競賽」的策略期,從一台壓鑄機開始,到好的投資標的物、好的通路建設,好的資產併購等,都會成為大型公司競爭的核心戰場。
中型企業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在產業鏈上的存在價值,而小微型企業需要摒棄成本優勢,努力實現「微創新」。

展望2024年,預測指出資產緊俏,併購風潮將蔚然成風。大型企業將進入一個被形容為「裝備競賽」的戰略時期,從投資製造設備到挑選優越的投資標的、建立強勁通路,以及進行資產併購等方面,這將成為它們競爭的核心戰場。這種趨勢意味著大型企業將更加注重全面提升生產力和效益,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中型企業需要審視自己在產業鏈上的存在價值,以確保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合適的定位。這可能包括強化特定領域的專業性,優化供應鏈,或者積極參與行業聯盟和合作,以提升整體實力。

小微企業需擺脫過度依賴成本優勢的模式,轉而致力於實現「微創新」。這種創新不一定是大規模的變革,而是在小範圍內追求細微但實質的改進,以提高產品品質、服務效能或者業務運營的效率。

總的來說,2024年可以預見企業界掀起一場變革風暴,大型企業將集中力量進行裝備升級和併購競爭,中型企業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而小微型企業則應該著眼於微創新,以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

2024年預見二:告別剛需,擁抱改善。
當中國的新中產和高淨值人群的需求進入到改善期,很多工具箱裡的政策可能會失效,因為我可以今天買,也可以明天買,還能後天買,甚至可以不買。 能夠影響我的,第一是情緒、意願和對未來的信心。 第二是科技對我的觸動。 這對所有的企業以及治理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改善」成為了需求的第一動力。

隨著中國新中產階層和高淨值人群的需求進入改善期,許多原本適用於剛需的政策可能變得不再有效。在這種情況下,購買行為不再受制於迫切性需求,而更多地受情緒、意願和對未來的信心的影響。這樣的轉變提醒企業和治理者,必須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將改善需求納入核心考量。

情緒、意願和對未來的信心成為影響購買行為的主要因素,這對企業和治理者提出了巨大挑戰。企業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回應消費者的情感和期望,建立更為人性化的品牌形象和產品體驗。治理者則需要制定更加靈活和適應性的政策,以促進經濟穩定和社會發展。

科技的進步對個人產生了顯著的影響,成為影響購買行為的第二要素。科技的觸動不僅改變了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這個科技驅動的時代,企業需要積極運用科技手段,提升產品創新力,滿足消費者對於科技體驗的需求。

2024年將見證中國消費者需求結構的演變,改善成為推動購買行為的主要動力。企業和治理者需要適應這一變化,通過深化對消費者情感和科技趨勢的理解,來提供更符合市場需求的解決方案。

在「剛需-改善」時代,所有的創新都是「卷」出來的。

在傳統的「剛需」時代,人們主要尋求滿足基本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如食物、住房、交通等。 然而,當社會進入「改善」時代,人們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化,注重品質、體驗和個性化。

這種轉變要求企業不僅要滿足基本需求,還要不斷追求卓越,提供更高水準的產品和服務。 因此,所謂的「創新捲出來」指的是企業需要根據市場的變化,將創新元素融入產品和服務中,以滿足消費者對品質和體驗的提升需求。

這種創新可能體現在產品功能的改進、技術的應用、行銷模式的創新等面向。 企業需要透過不斷捲動,即迎合市場需求、敏捷調整產品線,來實現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的持續成功。 這種「卷」出來的創新不僅是企業的回應,也是市場對不斷變化的需求的回應。

2024年預見三:
悅己創業,興趣消費。
前世代,悅人型創業,滿足市場需求;Z世代,悅己型創業,滿足自我需求。

在過去,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主導的悅人型創業在商業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企業追求滿足廣泛的消費者需求。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Z世代的興起帶來了一種新的創業風潮,即悅己型創業,強調滿足個體的自我需求和興趣。

悅己型創業代表了一種轉變,企業更注重個體化的服務和產品定制,以迎合消費者對於獨特體驗和個性化需求的追求。這種創業方式反映了年輕一代更加強調個體差異和多元化的價值觀,將經濟活動與個人的興趣和價值觀相結合。

與此同時,興趣消費成為了主要的消費趨勢。人們更傾向於花費在他們真正感興趣和喜愛的事物上,而不僅僅是追求物質的滿足。這可能包括藝術、文化、科技、娛樂等領域,並推動相應領域的產業發展。這也促使企業轉變經營策略,更積極地尋找與消費者興趣相契合的產品和服務,提供更加個性化和有深度的體驗。

2024年預見四:
平台賦能,優化供給。
中國未來的競爭,我們和全球的競爭,我們在國內的競爭,一定不是單打獨鬥,一定是各種能力的集聚、合作。

中國未來的競爭不僅是國內企業單打獨鬥的競爭,更是在全球舞台上與其他國家企業競爭的過程中,各種能力的集聚和合作將成為至關重要的要素。

平台賦能是推動企業協同作戰的關鍵。透過平台,企業能夠整合多方資源,包括供應商、合作夥伴、和消費者等,實現信息的共享和協同作業。這樣的平台賦能使得企業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提高效率,同時也能夠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

其次,優化供給是實現持久競爭力的必要手段。在全球化的環境下,供應鏈的優化和效率成為企業成功的重要關鍵。透過數據分析、智能技術等手段,企業能夠更好地預測市場需求,優化生產和配送流程,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從而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忠誠度。

在中國和全球的競爭中,企業需要以開放的態度,與其他企業建立夥伴關係,共同創造價值。這種合作模式既能夠加強各企業的競爭實力,也有助於整體產業的協同發展。因此,未來企業應該重視在平台賦能和供應鏈優化方面的投資,同時注重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實現協同互利,共同應對挑戰。

2024年預見五:工廠升級,製造當家。

製造業將在未來持續進行技術和設施的升級,使其成為經濟體系的中堅力量。

透過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自動化系統以及智慧製造解決方案,工廠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同時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 這種升級還有助於提升產品品質和滿足消費者對於高品質產品的需求。

製造業的強大不僅體現在提供就業機會和經濟成長,更體現在它是供應鏈的主要組成部分。 製造業的升級將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現代化,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

2024年的製造業預測強調了工廠升級的趨勢,這不僅關係到生產效率的提升,也意味著製造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 這樣的轉變將對就業市場、科技發展以及整體經濟體繫帶來正面的影響。

2024年預見六: 專精特新,尖兵矩陣。

企業將不再追求廣泛的產品和服務,而是尋求在特定領域內的卓越表現。這種專精化的策略不僅有助於提高企業在該領域的專業水平,還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和專業性的需求。

企業將構建一個多元且高效的尖兵矩陣,集結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和創新力量。這樣的組合有助於企業更全面地應對市場變化,同時提供多元化的解決方案,滿足不同層次的客戶需求。

2024年預見七:
汽車大戰,定局之年。
2024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從跟進創新走向自主創新,從群雄混戰走到今天的格局初定。

過去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一直處於激烈的競爭,各大廠商不斷跟進創新,形成了一場群雄混戰的局面。 然而,2024年標誌著這場大戰的定局,產業開始從跟隨者走向自主創新,市場格局也初步定型。

新能源汽車產業由跟進創新轉向自主創新,顯示出產業正進入一個更成熟和穩定的發展階段。 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升級,企業開始更加重視自主研發,致力於推動產品和技術的創新。 這種轉變有助於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並推動新能源汽車更深入地融入人們的生活。

市場格局初定表示一些領先的企業已經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了一定的優勢地位。 這些企業可能透過技術領先、品牌建設、市場佔有率等方面取得優勢,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 此時,企業可能更加重視產品的品質、用戶體驗以及全產業鏈的優化,以鞏固自身地位,並進一步拓展市場份額。

2024年預見八:
生而全球,再下南洋。
中國企業到東南亞去幹嘛? 主要是為了四件事:第一,規避關稅壁壘和中美貿易摩擦;第二,取得勞動成本優勢;第三,因為配套工廠遷移到東南亞,很多企業需要跟著去;第四,開拓海外市場。

展望2024年,中國企業開始更加積極地尋求在東南亞地區的商機。主要動機包括規避關稅壁壘和中美貿易摩擦、取得勞動成本優勢、隨著配套工廠遷移到東南亞的趨勢,以及開拓海外市場。

中國企業積極尋求在東南亞地區的商機,一方面是為了規避關稅壁壘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面對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企業尋求在東南亞建立生產基地,以減少對關鍵產品和原材料的進口依賴,降低貿易風險,同時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取得勞動成本優勢是中國企業走向東南亞的重要動因之一。相較於一些發達國家,東南亞地區擁有相對較低的勞動成本,這使得企業能夠更有效地控制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這也促使企業在東南亞地區設立生產基地,以維持競爭力。

由於一些配套工廠已經在東南亞建立,相應的供應鏈也在那裡形成,中國企業需要跟著去,以確保生產運營的順暢和效率。

14會員
109內容數
在不違反法律為前提下,這是一個我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小小天地。 不碰限制級。 不碰政治。 不碰宗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