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緊我]

2024/01/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你最好看緊我,否則我就有能力做出讓你傷腦筋的把戲。」


他其實努力的在表現往後退,

這樣他才能表現出最強大的樣子,

並且鞏固著最安全的地位。


有看過這樣的孩子嗎?


▪️


不是只有幼兒才有這種「退化行為」的,


仔細想想,

大孩子、青少年、甚至成年人,

其實都有呀!


#小樹文化的新書


#阿德勒的正向教養心理學


#不同於以往看到的阿德勒心理學書籍


這是本寫給父母和老師的書,

不是只講心理學理論,

有許多案例的分享,

特別關注在教師和父母要如何合作,

再來去教育孩子。


▪️


不同以往的,

內容中還大膽寫到:

無知父母的魯莽與現代老師的難。


清楚點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失衡(學校教育被過度期待了)。


如果父母有機會讀到這些論述,

請無需感覺被冒犯。

因為這些建議僅適用於「無知的父母」。


但就是正好就是這類父母,

讓教師非得處理這類普遍現象。


舉到一些案例,

大人的行為如何無形地傷害孩子,

把孩子逐漸推向痛苦。


而那些越是聰明的孩子,

就會越為了鞏固安全,

不惜讓大人們傷透腦筋,

讓你不得不看好、看緊他!


▪️


家長們可能不清楚,

比起處理問題兒童,

其實許多老師會認為,

和他們的父母打交道更是困難。


這些父母滿懷憤慨去學校,

看起來顯得是如此的難以親近。


面對這類家長時,

老師如表現得過於激動,

就等於失去讓父母和自己站在同一線的機會。


阿德勒提醒老師:

在這類情況下,

最好是由教師先表態,

讓父母知道自己必須仰賴他們的協助。

最好還能穩定父母的情緒,

直到可以好好談話。


這本書,

無論是以母親還是老師的角度去看,

都讓我很有收獲,

細膩、貼切。


▪️


書中提到一狀況,

我這些年是深有感受。


爸爸或媽媽老是對孩子嚴詞厲色,

當孩子失去信心、行為出問題時,

要家長十年後突然改變作風,

和顏悅色的和兒女好好溝通,

其實很困難。


且即使爸爸或媽媽終於願意大轉變,

孩子並不會相信這改變是真心的,

而是不屑的把它當成是父母玩的把戲。


甚至懷疑起老師對他的關心,

是不是也是什麼大人的手段?


必需得花上好長一段時間,

孩子才可能對這種轉變萌生一點點的信心。


▪️


還有一案例,

也讓我想到帶過的一個孩子,

他們的經歷實在是太相似了。


書中提到的是一位嚴厲的中學校長爸爸和兒子衝突的案例。


而我曾帶過的一個孩子,

媽媽是國小教務主任,

爸爸因工作常不在家,

於是教養孩子的責任,

很自然地落在這位教務主任媽媽身上。

媽媽長年對兒子教養嚴詞批評、嘮叨不休,

讓兒子國中時幾乎要崩潰。


在學校的表現,

從原本的乖順聽話轉變成對人冷漠,

甚至有拒學的傾象。


每次只要隔天功課考試一多,

孩子就不願意起床上學,

媽媽又是一頓嚴厲責打。


儘管這位主任和輔導老師談話時意識到這一點對孩子影響甚鉅。

回到家卻又對兒子嚴厲刻薄的說教,

因為兒子實在很散漫,

每天躺平什麼都不願意做,

媽媽壓力大到跟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

總是大發雷霆,

說出傷人的話語。


如果以教育者自居的人都會做出這種行為,

我們就不難想像,

那些從小就被灌輸教條主義成長的大人,

認為兒童犯錯都得受到責打的父母,


又會是怎麼做呢?


▪️


班上有位喜歡研究心理學的害羞女孩,

發現老師在看這本書。


走到我身旁游呀游的,小心翼翼的問:「老師!你喜歡阿德勒呀?」


我:「還不錯!跟薩提爾一樣都很紅,都強調看懂人內在需求、重視行為背後的意義。」


女孩小聲的說:「我也喜歡阿德勒⋯」


我:「喏~借你~剛出版的喔!」


女孩好開心😊

    12會員
    111內容數
    當一個大人(教師)懂得使用正確的對話方式,孩子(學生)會喜歡跟你在一起,你也會更喜歡孩子。正確的對話讓人生命經驗一致性的連結,教育只要往這個方向走,問題將不會是問題了。茶米老師的校園日誌,分享校園對話的實際案例,也紀錄茶米老師的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