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穩:學會接住自己,為不安人生解套的4堂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穩:學會接住自己,為不安人生解套的4堂課》

raw-image
★從「正視自己」開始,了解支配個人思考與行為的癥結是什麼,
唯有把「自己」放回生命的中心,才能真正拋下恐懼、獲得自由!


【隱藏】

雖然受到他人喜愛,卻完全感受不到生存意義的人,其實不在少數。

換言之,這樣的人雖然靠著隱藏真我而獲得成功,但就「活著」這件事來說,他們其實是失敗者。

他們擔心別人不願意和真正的自己往來,於是選擇隱藏自己的弱點。

然而,越是隱藏真正的自己,就越是害怕被對方討厭。

事實上,當你願意展現自己原本的樣貌時,就不會覺得被對方討厭有多恐怖。

這是因為當你穿上偽裝時,會一直受到「萬一對方不喜歡我怎麼辦?」的不安所擾,這種擔憂除了讓你無法活得自在,隱藏真我還會消耗許多能量,讓你變成毫無活力、無精打采的人。

為什麼這麼害怕被別人討厭呢?

為什麼要對別人、甚至是自己隱藏真心呢?

明明沒有非這麼做不可的理由,但不安和不滿的你,卻總像是在掩蓋什麼似的,藏啊藏的,打算就這麼藏一輩子,同時也因此恐懼「東窗事發」的那天到來。

說起來很不可思議,事實上,只要了解真正的自己,人類就能對自身感到滿意;反過來說,正是因為隱藏了真我,才會對自己不滿。


【不要為了強求「沒有的東西」而毀掉自己】

憂鬱症患者的思考,往往以「沒有的東西」為中心而運作。

他們會為自己的缺乏而感嘆;聚焦於此的結果,又進一步產生寂寞感。

過分在意自己沒有的東西,並對此過度反應,使得他們一旦遇上小小的挫折,便很容易意志消沉。

明明是很容易修正和改善的地方,憂鬱症患者卻往往覺得一切無可挽回。

為什麼憂鬱症患者會對「沒有的東西」過度反應、過分執著呢?

這其實都是過高且不切實際的自我期待所導致的。

對不可能之事抱持期待,也意味著否定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感嘆「我如果是某某人就好了」,也只是徒然浪費自己的天賦而已。

一旦被「自己沒有的東西」所困,就無法在現實中真正實現自我,因為滿腦子只想著那些高到不切實際的自我期許,並將所有的能量都浪費在上頭。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著作《神經症與人的成長》(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中,這樣描述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所追求的榮譽:

「將驅使自我實現的能量,轉移到實現『理想化的自我』。」

最後,因為能量用錯地方,使得人生遠遠偏離自然的軌道。


【活得好】

「所謂『活得好』,意思是接受如實的人生、如實的自己、如實的結果。抓住機會,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並對結果感到滿足。」

美國心理學權威大衛.西伯里(David Seabury)如是說。


【無福也無禍】

莎士比亞曾說過:「世上無福也無禍,端看個人怎麼想。」

雖然很多人質疑是否真是如此,但思考模式對我們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與其想著「失去」,不如當成「歸還」,心情上一定會更輕鬆。

同樣是奔跑,「被追趕」和「追趕」所產生的急切感也必定不同。

沮喪、憂愁和不幸的人,往往會覺 得「我就是這麼倒楣」,也多半以負面 眼光看待事物。

之所以會這麼想,多半是因為心中有所憂慮;而這種因不安造成的過度防衛,又會進一步讓自己越來越不幸。


~加藤諦三/曾任早稻田大學教授,目前為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世和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以及日本精神衛生學會執行委員。

~《穩:學會接住自己,為不安人生解套的4堂課》

~《「安らぎ」と「焦り」の心理 楽しく大らかな人生の方法》


【博客來書店購買《穩》】

【金石堂書店購買《穩》】


#穩 #不安 #人生

#閱讀筆記 #閱讀 #讀書 #讀書筆記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日文教學/閱讀筆記/電影筆記/臺灣、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方格子】

https://vocus.cc/salon/ohitori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偶希都理 #廖慧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llie-avatar-img
2024/01/30
感謝分享!真的有說到自己的痛點 - 期待過高。
CV教養生活-avatar-img
2024/01/29
感謝分享!分享給Allie ,祝一切順利!
真不錯的書想去買來讀了,謝謝分享
李英華-avatar-img
2024/01/22
這本書很棒
avatar-img
偶希都理
369會員
2.3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的其他內容
2025/04/17
★對自己失去信心、莫名感到壓力、煩惱如何與周圍的人相處時, 這會是你想要打開閱讀的書。
Thumbnail
2025/04/17
★對自己失去信心、莫名感到壓力、煩惱如何與周圍的人相處時, 這會是你想要打開閱讀的書。
Thumbnail
2025/04/11
★快樂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其次都是其次!
Thumbnail
2025/04/11
★快樂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其次都是其次!
Thumbnail
2025/04/07
★《原子時間》續作! 一個小動作,改變人生質感。
Thumbnail
2025/04/07
★《原子時間》續作! 一個小動作,改變人生質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Thumbnail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4之3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4之3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學習與焦慮相關症狀共存的過程,包括覺察、紀錄、書寫、以及身體放鬆和呼吸練習。同時,作者也分享如何調整認知和思維,以及如何不被外在環境干擾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學習與焦慮相關症狀共存的過程,包括覺察、紀錄、書寫、以及身體放鬆和呼吸練習。同時,作者也分享如何調整認知和思維,以及如何不被外在環境干擾的方法。
Thumbnail
透過覺察內在情緒,保護生命能量,不再浪費在抱怨與恐懼中。要放下恐懼感,回歸中軸狀態,實實在在的享受歷程。清除恐懼,才能設計屬於自己的未來。純淨的意識是跨入未來的基本配備。
Thumbnail
透過覺察內在情緒,保護生命能量,不再浪費在抱怨與恐懼中。要放下恐懼感,回歸中軸狀態,實實在在的享受歷程。清除恐懼,才能設計屬於自己的未來。純淨的意識是跨入未來的基本配備。
Thumbnail
★從「正視自己」開始,了解支配個人思考與行為的癥結是什麼, 唯有把「自己」放回生命的中心,才能真正拋下恐懼、獲得自由!
Thumbnail
★從「正視自己」開始,了解支配個人思考與行為的癥結是什麼, 唯有把「自己」放回生命的中心,才能真正拋下恐懼、獲得自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