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我認同與接受過往的故事: 開啟生命新篇章

更新於 2024/09/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目前在自我認同感的探索中,我將自我認同感分成:

· 自我認知

·性別 (尤其女性身分的認同感/自定義性別) 或 性向

·種族文化+ 家族血脈 (根)

·核心: 愛的本質

以上當把不同面向都整合,就會感受到完整性的力量

‧₊˚❀༉‧₊˚.

我最近開始正視尋求認同感這件事,在大量釋放的過程中,有好多的故事不斷地浮現,可以說是在了解自己的過往,也在看人類的過往。

早期接觸的療癒體系與靈性圈子的環境中,讓我覺得證明自己好像很可恥是不被允許的 那樣的靈性團體給我一種宗教團體的感受,總感覺有很多不被允許、不應該,砸了很多錢一直上課,還有一套標準流程、階級制度,和一堆熱衷推崇的信徒。以至於有段時間我都不敢真正的表達我的想法,因為深怕別人覺得"我在證明"會對我指指點點。直到我離開這個不合適的環境後,我才發現我和他們的想法本來就很不同,但我為了"歸屬感"=認同感,在這之中迷失自我,深陷認同他人而想被他人認同的迴圈之中,我一直覺得他們是對的、真理、唯一,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我向和我想法理念觀念不同的人一直尋求認同感)。

當我開始尋求認同感的時候,通常都是源自於感受不到力量與支持的時候,當身處在一個拉幫結派排擠你的環境中,你感覺自己四面楚歌。

你就會想證明自己,你就想昭告天下,對方做了什麼,對方如何如何。在學校群體當中是個透明人,在家族之中感覺到被除名,沒有存在感,你覺得自己就是爹不愛媽不疼的存在。而一個"孤兒"連父母都不愛的孩子,怎麼會有人愛呢 ? 這樣的感受就是我曾經有的強烈感受。

我曾經在去年的一次爭吵中問我媽你為什麼要生下我,如果沒法善待我,為什麼要生孩子呢?

我在憤怒之中總有無數個為什麼,這包含過往經歷的種種,在不同關係當中,像個小透明一般,永遠被當成出氣包與第一個犧牲的對象。正視自己的過往就和扒皮一樣,那些積累已久的印記終於浮上水面一樣準備退去...

當爸爸有新的孩子後,選擇拋妻棄子組建自己新的家庭時,我感受到我的家沒了,意味著我的一切都沒了,我的保障,我的根,我連保險都沒有了更別說其他東西了。那種徹徹底底的失去一切的感覺。同時,在2023年當中,我看見很多家裡人一系列的操作行為備感心寒,我很想知道他們知道自己都在做什麼? 答案是他們清楚得很,但不妨礙他們繼續這樣做,把私慾體現得淋漓盡致。

過往我覺得自己是受到詛咒在解開這千古恩怨和錯綜複雜的業力,我覺得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別人,要不是你們,我還需要這樣?直到,當我意識到我不在為了誰去做一件事,而純粹是為了我自己的幸福時,那一刻我才清醒的從情緒漩渦之中走出來。我只是為了自己的人生而已,而順帶的可能這樣的轉變可以影響到更多人,但這個初衷是為自己的,不是為了其他人。很老生常談,但我們的幸福很重要,我們幸福了做出的選擇與人的互動接連的都會對大家有益。

這沉重的記憶,就在被看見後,他自然消散。這兩天看仙劍四,恰好也把這個過程演譯出來,在一個人放下遺憾道別後,自然魂魄不在遊蕩人間。

人因爲情所困,所以也因情而化解

我還是不覺得我們是來人間歷練、受苦、修行或是受到懲罰而來到這的。

我們是可以放下苦楚、框架享受人生的~ 準備好認識自己了 ?



"人生在世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但如果只做想做一切都變得簡單了

想做的只問本心,該做的只求結果" 出自仙劍4 (ep11)



˚˖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
我想當我們個體開始重視起自己的聲音與力量時就是改變的開始,團結力量大,最終少不了平等的對話溝通達成平衡點,合作與協作才會有和諧健康的關係或是社會體系、社會環境、並可持續的穩定發展,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大規模的更廣泛影響眾人的權益都是如此。表達與溝通是集體有空間成長的面向 ,所以,表達從自身開始吧!
不知道大家對於家暴的定義與了解有多少,我曾經以為家暴是電視劇中時常看到的酗酒打人,後來才得知有眾多暴力虐待行為(不限發生在家庭環境之中)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普遍,這包含,經濟制裁、言語暴力中的辱罵詆毀、指責、怪罪(推卸責任)、情緒勒索、道德綁架、冷暴力的漠視、忽略、操控、騷擾、威脅
尊重、允許一切的發生,是我今年深刻感受到並在練習實踐的部分 這世上有多少爭吵糾紛來源於不允許、不尊重他人的選擇與差異性。
我發現有時候自己所想、所期望、目標、所求的人事物,並非如我所想所願,而當事與願違時,就會陷入迷茫。這個迷茫是我該怎麼辦?我之後要怎麼辦?我還能怎麼辦? 最絕望的往往是那種,我以為是這樣的,,可其實和我所想的不同。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
我想當我們個體開始重視起自己的聲音與力量時就是改變的開始,團結力量大,最終少不了平等的對話溝通達成平衡點,合作與協作才會有和諧健康的關係或是社會體系、社會環境、並可持續的穩定發展,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大規模的更廣泛影響眾人的權益都是如此。表達與溝通是集體有空間成長的面向 ,所以,表達從自身開始吧!
不知道大家對於家暴的定義與了解有多少,我曾經以為家暴是電視劇中時常看到的酗酒打人,後來才得知有眾多暴力虐待行為(不限發生在家庭環境之中)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普遍,這包含,經濟制裁、言語暴力中的辱罵詆毀、指責、怪罪(推卸責任)、情緒勒索、道德綁架、冷暴力的漠視、忽略、操控、騷擾、威脅
尊重、允許一切的發生,是我今年深刻感受到並在練習實踐的部分 這世上有多少爭吵糾紛來源於不允許、不尊重他人的選擇與差異性。
我發現有時候自己所想、所期望、目標、所求的人事物,並非如我所想所願,而當事與願違時,就會陷入迷茫。這個迷茫是我該怎麼辦?我之後要怎麼辦?我還能怎麼辦? 最絕望的往往是那種,我以為是這樣的,,可其實和我所想的不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別人提供建議,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 有時候在生活、工作職場上,家人、同事或朋友偶爾會給我們一些建議,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不知道大家當下的反應是如何呢?
Thumbnail
「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得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些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過去九個月雖然沒有更新文章,卻也不是白白虛度光陰,總是一步步更靠近理想中的自己。 杉回顧去年探索自我的方法(一)那篇文章,說到前年的我不斷嘗試擴展認知,想要發現更寬廣的世界、更不一樣的選擇。而如今,再看去年的我,似乎從寬廣的世界中,發現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探索自我之旅:學習如何透過「分人」,創造出多樣化的快樂人生! 發展更多更值得被愛的分人。這樣,我們就能活出多樣的人生,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杉自認是成長在較為傳統權威的家庭,服從性和配合度都挺高的。 如果要再進一步探討我為什麼對那些議題觀點會有喜好或厭惡?我能答出來的答案,也只是主流價值觀,彷彿出生就該是那樣的答案,卻從未自己去思考過『為什麼』。
Thumbnail
        當我們生理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會去看醫生、尋求治療,但是對於情感上的傷痛,卻是比較難開口說出,也許不希望別人發覺,或是怕自己察覺,我們習慣壓抑內在的傷口,但是情感上的創傷和生理上的傷口都是一樣的,誠實地說出深藏在內心的感覺非常地重要,這是療育過程的一部份。那些失落的感受與遺忘的自己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別人提供建議,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 有時候在生活、工作職場上,家人、同事或朋友偶爾會給我們一些建議,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不知道大家當下的反應是如何呢?
Thumbnail
「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得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些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過去九個月雖然沒有更新文章,卻也不是白白虛度光陰,總是一步步更靠近理想中的自己。 杉回顧去年探索自我的方法(一)那篇文章,說到前年的我不斷嘗試擴展認知,想要發現更寬廣的世界、更不一樣的選擇。而如今,再看去年的我,似乎從寬廣的世界中,發現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探索自我之旅:學習如何透過「分人」,創造出多樣化的快樂人生! 發展更多更值得被愛的分人。這樣,我們就能活出多樣的人生,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杉自認是成長在較為傳統權威的家庭,服從性和配合度都挺高的。 如果要再進一步探討我為什麼對那些議題觀點會有喜好或厭惡?我能答出來的答案,也只是主流價值觀,彷彿出生就該是那樣的答案,卻從未自己去思考過『為什麼』。
Thumbnail
        當我們生理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會去看醫生、尋求治療,但是對於情感上的傷痛,卻是比較難開口說出,也許不希望別人發覺,或是怕自己察覺,我們習慣壓抑內在的傷口,但是情感上的創傷和生理上的傷口都是一樣的,誠實地說出深藏在內心的感覺非常地重要,這是療育過程的一部份。那些失落的感受與遺忘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