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的聲音,來自於真誠表達
我一直是個話不多的人,從大學開始除了公認的話不多很安靜以外,又多了一個「聲音小」的標籤,就算從大學、研究所畢業,到初入職場的期間,還是很常聽到其他人對我說:「你能不能調大你說話的音量」。雖然隨著職場經驗的累積,說的話逐漸變得有份量,工作上的成果也比較有信心了,但還是時常覺得在聲音的表達上有很多的不確定,我的聲音是否能夠再有突破,讓更多人重視、更願意聽見我的聲音?
而這也是選讀小虎老師《有溫度的溝通課》的原因。
本書作者小虎老師羅鈞鴻為知名的聲音教練,教授數以萬計的學員如何傳達自己的聲音。很特別的是,書中並沒有讓聲音變得更好聽的實質技巧,而是從溝通的角度切入,讓讀者從聆聽自己的內在聲音出發,再延伸到聆聽他人,理解聲音本身並不僅僅是聲音而已,聲音是用來與外界溝通媒介,同時也是與內在自我的覺察與連結,當我們真誠表達,並能理解不同對象聲音慣性的偏好時,我們的聲音就能夠更有溫度地打進別人的心底,也讓自己的聲音表達更有自信。
當我們聽到一句話時,可以將聲音表達拆解為內在與外在層次,透過內外層次的理解,進而對它產生反應與回饋。
想像你跟朋友約看早場電影,結果朋友直接放鳥,訊息不讀不回,打電話也沒接,讓你氣憤萬分,心想直接放棄這個朋友好了。下次與朋友們的聚會終於遇到他本人了,你馬上前去質問並數落他的不是,結果他居然用挖苦戲謔的口問說「還真是抱歉喔!」,你實在氣不過,雙方反而更劍拔弩張了。
這句「還真是抱歉喔!」雖然文字的內容是「抱歉」,但完全沒有讓聽的人感覺到對方表達歉意的意思,而這位朋友可能覺得自己放鳥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為了這件小事數落自己也感到很不開心,認為你應該也要顧慮到他的感受。
當聲音表達透過內外層次的拆解,當我們在聆聽的時候就能看到對方表達中的期待是什麼,進而讓彼此的溝通有機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那麼當我們說話的時候呢?
一樣區分內外層次,由內而外包含願景、理念、態度與話語,如果我們最後表達出去的話語能夠與前三項保持良好的一致,就是內外一致有力量的表達;否則將失去信任感,讓人感到懷疑,自己也覺得越講越心虛。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聲音表達方式與慣性,受到我們的生涯歷程、家庭背景、思考模式而受到影響,對於他人聲音慣性的不熟悉,可能進而造成溝通上難以跨越的鴻溝與阻礙,若我們能有所熟悉並加以對應,就能夠用對方感覺到有溫度的方式傳達我們的訊息。書中將聲音的慣性分為四大類,可以透過書中的小測驗看看自己是屬於哪個溝通類型,每個類型都有對應的聲音習慣、性格特質、溝通盲點,小虎老師也提供了針對不同溝通類型的人可以透過哪些方式解決彼此的溝通衝突。
思考一下,在工作中和你常常有溝通衝突的人可能是屬於哪一個溝通類型的人,而我們又能夠做哪些調整來傳達我們的聲音及意念呢?
人的聲音是「生活」出來的,而聲音則是乘載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聲音會受到你的個人特質、你所處的生活環境影響。
剛好書中舉的例子是如果常常覺得不好意思跟別人提出請求、凡事忍耐,那麼你的聲音就可能比較細,音量也比較小。
讀到這段,發現我其實一直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聲音很小的原因,可能害怕說錯話、害怕被注目、害怕因為我而影響到別人,或是跟我自己的過往經驗有關,覺得不應該講話太大聲......等。但這本書提醒了自己,每個人的聲音都可以是好聽的,透過由內而外的練習與轉化,我的聲音也能夠很有力量。
聲音本身即使渾厚圓潤,但若讓人感覺不真誠,都是沒有溫度的溝通。練習內外一致的表達,釐清自己想要傳達的願景是什麼?為什麼要說這句話?需要展現什麼樣的姿態與態度?用什麼樣的話語內容傳達?發出自己喜歡的聲音,同時也喜歡自己的聲音。
原來單就聲音的快慢冷熱就能夠勾勒出對方習慣的溝通模式,自己屬於哪個類別?身邊的主管同事又是哪些類別?可以練習看看使用書中建議的解決溝通衝突方式來準備與對方互動,創造更有溫度的溝通環境。
書名:有溫度的溝通課:透過聲音理解對方的思維慣性,使你的表達真誠有力量
作者:小虎老師─羅鈞鴻
年份: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