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一個被彎道超車的故事啊。
從小認識一個年紀相仿的人,既然年紀相仿,就免不了要比較。從小到大我都略勝一籌,不管是讀書還是其他方面,不過學齡的時候還是以讀書為主,僅以這個部分陳述之。
我大概國中的時候都是全校第一名,而他成績普通;高中時我們先後上了第一志願,我選文組,他選理組;我的成績大概也在組內前幾名,他中間。
後來我上臺大法律系,他只是上一個中字輩的電機系。
大學畢業後我沒讀碩士,直接去當兵,然後工作;他則繼續讀電機碩士,一樣中等學校。
人生的轉捩點就在於這個電機系。
他晚我三年終於進入了職場,在科技業當工程師,結果他的新鮮人起薪居然跟我在法律行業打拼了三年且績效極度優異,做到幾乎中階主管的位置差不多。
這是一種荷蘭病,雖然早就知道這個現象。但這次親身體會,才真正感受到其差異性之大。
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都集中在特定行業,而造成其他行業的收入水準相對差異很大的現象。
在我國即是科技業。
按照主計部統計。我國的人均國民所得在成長,經濟也在成長。但大部分人民感受不到,只覺得低薪高工時,且房價地獄。
然而許多高檔消費卻也是購買力極高,呈現兩極化。
因為只有特定產業特別高薪,即是科技業;
那麼消費的主力也在科技業;
經濟成長當然靠的都是科技業。
不是工程師背景,那也想辦法加入這個產業,來當其他的專業人員。
最近我就終於跳槽到科技業,一個傳產的法務跟一個科技業的法務,雖然做的事情好像差不多,但是公司賺錢的規模就天壤之別了。
我的薪水在傳產算高,以至於想跳到其他傳產都被那些老闆嗤之以鼻,說我開太高。
而每次跟科技業的人資和獵頭談薪資的時候,他們卻也一致認為我的資歷配上現在的薪資,是比行情低了很多。
選一個賺錢的產業,才有加薪的可能。如果在一個不賺錢的地方,再怎麼努力工作,加薪都是沒指望的。
公司根本沒那個給你加薪的預算。
再差再差,無論怎麼努力都沒辦法擦到科技業的邊的話,那就買科技業的股票吧!至少成為他們的股東。把獲利跟自己的資產綁在一起,才能一定比例享受到科技業獲利帶來資產增長的可能性。
最聰明的人是在礦區外面賣水的,不論掏金者有沒有成功掏到黃金,他都需要跟你買水。
只要是一個有賺錢機會的地方,周邊的餐廳、旅館、賭場、妓院、車馬行等等的生意都會相對的紅火起來,也帶來地區的繁榮。
所以混不進科技業,就想辦法賺科技業從業人員的錢,他們有很強的購買力,比起賺其他窮苦人的錢就會容易得多。
想辦法在竹科旁邊弄一個店面,想想這些人的剛需是什麼,比如親子鑑定那些的。
賺他們的錢吧!
他們有錢,掠奪他們的購買力,才能也在經濟總體成長的財富分配鏈上擠進靠前的那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