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的教養思塾】除了道歉,還可以陪伴孩子面對自然後果

更新於 2024/12/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媽媽問我:「3歲的孩子和朋友玩耍,突然朋友哭了起來,說孩子的球打到他。我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不說;叫孩子說對不起,他也不說,只是站在旁邊。我發現每次朋友哭了,當下叫孩子道歉或問他原因,他都不說,那我要怎麼知道孩子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呢?」

學齡前的孩子,人際應對的能力正在摸索與學習。

面對哭泣的友伴、或是突發的狀況,孩子沒有像大人一樣的能力,可以馬上判斷事情的經過、或是立即反應下一步,因此站在一旁什麼都不說,是很正常的。

但傳統的習慣,當兩個孩子的其中一方在哭,哭泣方就很直覺的被認為是「弱者」、是受委屈的,因此大人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先要沒哭的一方道歉。

有的孩子,同樣不分青紅皂白的先道歉,無論原因是順服大人的指令、還是道歉後就沒自己的事,如此「廉價的道歉」,對孩子的人際互動、或是同理心的發展,其實並沒有正向的助益。

也有的孩子,就像媽媽提問的,寧願被打被罵,都不願意說聲對不起,這有可能因為孩子並不認為是他的錯、或是覺得道歉就代表自己輸了,因此「強壓孩子道歉」,傷害的將是孩子的自尊與親子的關係。

然而面對有外人的狀況,爸媽往往很直覺式的會「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質問孩子:「發生什麼事?」命令孩子:「趕快道歉!」逼迫孩子:「為什麼不說話?」指責孩子:「不是教過你了嗎?」??

這樣的做法,將阻斷了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也讓孩子找不到可以支持自己的對象,甚至還會換來爸媽的責罰。長期下來,孩子不但學不會負責,反而有可能練就一身沉默、閃躲、迴避、甚至說謊的能力。

我們若想要教養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願意發自內心道歉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陪伴」孩子去面對「自然的後果」。

朋友哭了,對孩子就是行為的「自然後果」、孩子的遊戲被迫中斷也是「自然後果」、孩子必須面對一位哭泣的人也是「自然後果」⋯⋯

這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一股「在背後支持他」的力量。

在可能親子團當中,當兩個孩子有衝突、爭執、哭泣時,就會由雙方的爸媽先到孩子的身旁,陪伴「自己的孩子」面對正在發生的狀況。

哭泣方的爸媽,會溫柔的對自己的孩子說:「我看到你在哭,看起來你很難過」;

而另一方的爸媽,也是溫柔的對自己的孩子說:「我看到對方在哭,可能和你有關係,我陪你在這裡一起面對。」

一陣子後,可能會有某一方先開口,描述發生的事情,爸媽要做的就是「傾聽」,讓兩個孩子都可以充份表達意見(意見可能相同或不同),然後引導孩子們自己思考與討論出解決的方法。

經過幾次陪伴孩子面對自然後果、讓孩子面對自己與對方的情緒、以及引導孩子思考的歷程,孩子才能真正學習到人際互動的拿捏、情緒的掌控、以及面對狀況的勇氣,自然而然地,孩子的衝突、爭執、哭泣都會降低,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提高。

那如果面對的是陌生人,該怎麼辦呢?

爸媽並不需要罵孩子給別人看,可以視狀況判斷是否需要向對方道歉,如果需要,就由爸媽先道歉,這其實是很重要的身教與示範。

接著,先同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安心爸媽並不會因為這樣而處罰他,再請孩子說明剛才發生的狀況,然後親子共同討論,如果下次還有類似的情況,該怎麼面對與處理。

一個被爸媽支持著、又有機會面對自然後果的孩子,就不太會故意把別人弄哭了,因為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愛的、也知道自己是要承擔起責任的。

當父母不急著要孩子道歉之後,面對真正需要道歉的狀況,孩子反而因為感受自己的行為,造成別人不舒服的情緒,而由衷的表示歉意呢!

avatar-img
54會員
20內容數
趙介亭(綠豆爸)育有2子綠豆和粉圓,2006年擔任全職奶爸;2010年學習阿德勒心理學;2012年成立可能親子團;2014年成立可能非學校;2020年成立可能幸福學院,帶領夥伴學習與實踐阿德勒幸福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綠豆爸-趙介亭 的其他內容
因為它並沒有標準答案,不但牽涉到不同家庭的價值觀,還需要判斷是孩子的真實需求或是權力欲望,以及親子關係是否達到「自由且承擔責任、平等且互相尊重」。
隨著社會氛圍愈來愈強調自由與平等,一代比一代的孩子更「有種」了,孩子不再「打到會怕、罵到不敢」,而是「愈打愈欠打、愈罵愈討罵」!
當孩子有積極的事務可以幫忙時,既不會無聊、又能展現能力與價值,自然就不需要呈現不良行為,而大人也就不用再烙下威脅的話語了,親子關係的正向循環,或許就從超市採買這裡展開囉!
在他們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和他們分享「沒有經過你的同意,任何人(包括家人)都不能碰觸你的身體」這樣的觀念,以及當對方未經同意碰觸他們時,「可以嚴正的拒絕對方(包括家人)」。
使用「我訊息」時,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自己沒那麼生氣了(因為使的是上層腦而非下層腦),對方也因為不是充滿指責的「你訊息」,可以放下對立和故意,真正的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面對自己的行為。
很多大人的童年經驗,覺得規律的時間是一種枷鎖、禁錮、限制,因此潛意識中就想要突破時間的規律。
因為它並沒有標準答案,不但牽涉到不同家庭的價值觀,還需要判斷是孩子的真實需求或是權力欲望,以及親子關係是否達到「自由且承擔責任、平等且互相尊重」。
隨著社會氛圍愈來愈強調自由與平等,一代比一代的孩子更「有種」了,孩子不再「打到會怕、罵到不敢」,而是「愈打愈欠打、愈罵愈討罵」!
當孩子有積極的事務可以幫忙時,既不會無聊、又能展現能力與價值,自然就不需要呈現不良行為,而大人也就不用再烙下威脅的話語了,親子關係的正向循環,或許就從超市採買這裡展開囉!
在他們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和他們分享「沒有經過你的同意,任何人(包括家人)都不能碰觸你的身體」這樣的觀念,以及當對方未經同意碰觸他們時,「可以嚴正的拒絕對方(包括家人)」。
使用「我訊息」時,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自己沒那麼生氣了(因為使的是上層腦而非下層腦),對方也因為不是充滿指責的「你訊息」,可以放下對立和故意,真正的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面對自己的行為。
很多大人的童年經驗,覺得規律的時間是一種枷鎖、禁錮、限制,因此潛意識中就想要突破時間的規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Tony和小品老師引導孩子面對情緒的方式,是透過同理、眼光,引導孩子認識責任,讓孩子看見自己一層層情緒背後的委屈與用心,因為老師和孩子在同一艘船上,他們才能一起划向更好的地方。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情緒激烈時,保持冷靜、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等待他們逐漸冷靜下來。此外,在教育孩子時,以自我覺察為出發點,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接納負面情緒。父母做出的選擇和決定與對孩子的愛並無關,愛是一直存在的。通過自我覺察,學習接納和等待孩子的情緒,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與孩子交流自己的處境&感受 "孩子充滿疑問,卻不敢詢問; 我們充滿無力,卻不敢表現。" 與孩子一起體驗.表達理解 對孩子來說, 最好的安全感也許是 "爸媽一直在這裡, 離你不遠也不近。"
Thumbnail
爸媽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遇上的問題,還是需要孩子學會如何靠自己去解決。 但身為父母,我們的陪伴與關心,是孩子人格成長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Thumbnail
當孩子感到不愉快時,家長需要明白讓孩子體驗到負向情緒是正常的,需要在情緒的“累積”階段使用策略,並在崩潰發生之後一起回顧事件、辨識情緒。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可以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Tony和小品老師引導孩子面對情緒的方式,是透過同理、眼光,引導孩子認識責任,讓孩子看見自己一層層情緒背後的委屈與用心,因為老師和孩子在同一艘船上,他們才能一起划向更好的地方。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情緒激烈時,保持冷靜、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等待他們逐漸冷靜下來。此外,在教育孩子時,以自我覺察為出發點,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接納負面情緒。父母做出的選擇和決定與對孩子的愛並無關,愛是一直存在的。通過自我覺察,學習接納和等待孩子的情緒,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與孩子交流自己的處境&感受 "孩子充滿疑問,卻不敢詢問; 我們充滿無力,卻不敢表現。" 與孩子一起體驗.表達理解 對孩子來說, 最好的安全感也許是 "爸媽一直在這裡, 離你不遠也不近。"
Thumbnail
爸媽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遇上的問題,還是需要孩子學會如何靠自己去解決。 但身為父母,我們的陪伴與關心,是孩子人格成長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Thumbnail
當孩子感到不愉快時,家長需要明白讓孩子體驗到負向情緒是正常的,需要在情緒的“累積”階段使用策略,並在崩潰發生之後一起回顧事件、辨識情緒。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可以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