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的幸福教養】不急著要孩子道歉,而是陪伴孩子面對自然後果

2024/02/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媽媽問我:「3歲的孩子和朋友玩耍,突然朋友哭了起來,說孩子的球打到他。我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不說;叫孩子說對不起,他也不說,只是站在旁邊。我發現每次朋友哭了,當下叫孩子道歉或問他原因,他都不說,那我要怎麼知道孩子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呢?」

學齡前的孩子,人際應對的能力正在摸索與學習。

面對哭泣的友伴、或是突發的狀況,孩子沒有像大人一樣的能力,可以馬上判斷事情的經過、或是立即反應下一步,因此站在一旁什麼都不說,是很正常的。

但傳統的習慣,當兩個孩子的其中一方在哭,哭泣方就很直覺的被認為是「弱者」、是受委屈的,因此大人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先要沒哭的一方道歉。

有的孩子,同樣不分青紅皂白的先道歉,無論原因是順服大人的指令、還是道歉後就沒自己的事,如此「廉價的道歉」,對孩子的人際互動、或是同理心的發展,其實並沒有正向的助益。

也有的孩子,就像媽媽提問的,寧願被打被罵,都不願意說聲對不起,這有可能因為孩子並不認為是他的錯、或是覺得道歉就代表自己輸了,因此「強壓孩子道歉」,傷害的將是孩子的自尊與親子的關係。

然而面對有外人的狀況,爸媽往往很直覺式的會「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質問孩子:「發生什麼事?」命令孩子:「趕快道歉!」逼迫孩子:「為什麼不說話?」指責孩子:「不是教過你了嗎?」??

這樣的做法,將阻斷了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也讓孩子找不到可以支持自己的對象,甚至還會換來爸媽的責罰。長期下來,孩子不但學不會負責,反而有可能練就一身沉默、閃躲、迴避、甚至說謊的能力。

我們若想要教養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願意發自內心道歉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陪伴」孩子去面對「自然的後果」。

朋友哭了,對孩子就是行為的「自然後果」、孩子的遊戲被迫中斷也是「自然後果」、孩子必須面對一位哭泣的人也是「自然後果」⋯⋯

這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一股「在背後支持他」的力量。

在可能親子團當中,當兩個孩子有衝突、爭執、哭泣時,就會由雙方的爸媽先到孩子的身旁,陪伴「自己的孩子」面對正在發生的狀況。

哭泣方的爸媽,會溫柔的對自己的孩子說:「我看到你在哭,看起來你很難過」;

而另一方的爸媽,也是溫柔的對自己的孩子說:「我看到對方在哭,可能和你有關係,我陪你在這裡一起面對。」

一陣子後,可能會有某一方先開口,描述發生的事情,爸媽要做的就是「傾聽」,讓兩個孩子都可以充份表達意見(意見可能相同或不同),然後引導孩子們自己思考與討論出解決的方法。

經過幾次陪伴孩子面對自然後果、讓孩子面對自己與對方的情緒、以及引導孩子思考的歷程,孩子才能真正學習到人際互動的拿捏、情緒的掌控、以及面對狀況的勇氣,自然而然地,孩子的衝突、爭執、哭泣都會降低,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提高。

那如果面對的是陌生人,該怎麼辦呢?

爸媽並不需要罵孩子給別人看,可以視狀況判斷是否需要向對方道歉,如果需要,就由爸媽先道歉,這其實是很重要的身教與示範。

接著,先同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安心爸媽並不會因為這樣而處罰他,再請孩子說明剛才發生的狀況,然後親子共同討論,如果下次還有類似的情況,該怎麼面對與處理。

一個被爸媽支持著、又有機會面對自然後果的孩子,就不太會故意把別人弄哭了,因為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愛的、也知道自己是要承擔起責任的。

當父母不急著要孩子道歉之後,面對真正需要道歉的狀況,孩子反而因為感受自己的行為,造成別人不舒服的情緒,而由衷的表示歉意呢!

26會員
152內容數
可能幸福學院|非學校・親子團・幸福家|學習幸福的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